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李鼎维《语文教材别论》笔记 [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8 20:5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李鼎维《语文教材别论》笔记 [z]

        读了李鼎维先生写的“别论”,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的。首先是转变了我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贯彻着国家主义的一体化教育,语文教材都是由上边统一制定的,一般教师对教材功能很难具备宏观视界,只能在既定的课文范围内苛求自己:深挖义理,或穷究辞章,总以为教材无非是传道授业的工具或例子,须靠教师“深则浅之,浅则深之”地讲,逼着学生“真则假之,假则真之”地练,才能收到解惑、有得之功。这就等于说:“教材没有好坏,教师必须万能。”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教育科学的规律。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教材必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课程目标的内容保证,又是教学活动的操作依据,更是各级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李先生明确指出:“这些理念包括对语文的认识,对语文与人、与生活、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包括这种认识和理解而形成的语文教学价值—目的观念、语文课程观念,当然也包括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正是由于教材的这种“全息性”,也就使其不但成为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从教师到学生的必由桥梁,而且成为预防各种教学疾病的当然屏障。一套健康的教材体系,本来就应具备各种免疫力。平时我们总爱跟着说:“教改的问题也就是教员的问题。”这是以自以为没有其他问题为预设前提的。其实,半个世纪的历史清楚说明,除了体制问题之外,教材也是全面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渐提倡“一纲多本”,但终因理论准备不足,至今未见较理想的善本问世。当此语文教育实践艰难跋涉之际,人们有理由对理论建设寄予更大的期待。这也正是中国语文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和希望。


    在这本书五个章节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来自教学病理学的阐释》。本章的第一节是“关于教学病理学”,所探讨的有三个小问题:一是教学有病。李先生认为“教学从发生之日起,便一直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和困扰,教学从来就没有能够正常的运作,教学的巨大、积极的作用也从示很好地得以发挥。”并引用《学记》里的话加以佐证。教学就是在二千多年前的问题当中,一直走到今天。改革开放伊始,吕叔湘就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为“咄咄怪事”,此后二十年,又有人指责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误人子弟”。在现代社会中,教学在不断的进步,但学生学业负担重、分数第一(甚至唯一)、个性压抑等等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都说明语文教学病得不轻。因此,李先生认为“从神圣、理想、健康的向度研究教学和从日常、现实、病态的向度去观照教学,都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理想的彼岸与现实的此岸之间的困惑,得以逐渐消除,差距得以逐步缩短,主观规范与客观现实才能渐趋统一。”“学生身心和谐而充分考虑发展是判别教学是否健康的终极标准。”如果教学存在疾病,可能会造成间接的学生身心发展的延缓与阻碍;可以影响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的健康水平;也可以引发包括犯罪行为在内的诸多社会疾病。李先生经过研究分析后认为当前最严重的教学疾病有四种,即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主要发生于教师一方,属于主体性教学病理。这四种普遍存在的教学疾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语文教学之中。


    针对语文中存在的疾病,李先生提出了系列的诊治方法。他认为首先是要编制一种教材,为语文教学设起一道屏障,防止病因的侵袭。第一是防治“主体缺失”症,为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师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条件。其中谈到语文教学中的主体问题,有“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就目前的情况看,“教师中心说”仍占主导地位,这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本应当是学习主体的学生不处在“主体”地位上,教师也因为失去了学生这一主体而不成为对话的“主体”,是主体的彻底缺失。教师在课堂上讲风太盛,滔滔不绝,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听之信之。这些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使教学氛围消极化。这种教学疾病的病理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守住的是“知识权威”。因此,必须改造语文课本。改造核心是将“知识本位”换为“活动本位”,改换为“言语实践活动本位。”。李行先生认为“突出言语实践活动本位”,将是根治语文教学中“主体缺失”“主体错位”的良药。


    第二种诊治的方法是防治“自我封闭”症,为使教学更好地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提供依据。“知识中心”导致了“教师中心”,而且导致了课堂中心,造成封闭于课堂讲授,封闭于课堂考查。一连串的封闭,造成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阻隔、语文教学与其他教学之间的阻隔、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阻隔,最终导致学生的自我封闭。在选文中,因为选文乃知识的“例子”,凡所分析讲解,特别繁琐。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僵死的东西,活生的形象黯然失色,忽视了学生知情意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之后,经常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完成,令学生深恶痛绝。作文训练中,只追求思维训练的程式和各种文化的套路。总之在“知识中心说”的指导下,学生成了“套中人”,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没有了精神家园。失去了自己的话语能力,他们不想说话,无话可说,也说不出话来,实在要说,也只能说些套话、空话和假话。李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生活,新设计语文课本以语境、话题、活动、要求为总体框架,从而为语文教学在生活中健康发展提供凭借。主药是“言语实践活动”。以活动方式能使语文教学全方位地融入生活之中,能使教师、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彻底打破各种各样的“封闭”局面。


    第三是防治“失魂落魄”症,为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提供支点。语文教育应当同时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然而在语文课程的研制和实施中,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没有做好,而且越来越离谱。关键在于“工具论”的渐次兴隆,以致在特殊的社会情势下,成为语文教学的指导观念。使得“人文、情意”因素严重流失。照理应当是教什么,考什么,现在本末倒置,变成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各种各样的标准化试题,恰恰把语文的本质掩盖了。语文教学能不“失魂落魄”么?我们还生活在现实大环境之中,而语文教学的“工具技术”倾向又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新设计语文课本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但它的编制,应该说是恰逢其时的。


    四是防治“以物役心”症,为语文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依托。李李先生认为:“视语文教学为语言工具训练,便必然重知识、重传授、重训练,概言之便是重客观工具,因而必然轻经验、轻活动、轻实践,概言之便是轻主观心灵。”在应试教育的催动下,进而发展到以“客观工具”役使“主观心灵”的地步,成为现代教育中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杀手”。李先生举了当前阅读和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偏离”的状态。由于传统的“传授—训练型”的语文教学,崇奉着知识专制,坚守着“训练”之道,导致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违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久而久之,使学生异化为“机器人”,教师异化为“操作工”。为了防治这种可怕的异化,惟恐天下不乱有回归生活,像安泰重回大地母亲怀抱一样,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新设计语文课本安排的一定语境中的围绕具体话题开展的读写听说活动便是回归之桥梁、重新腾飞的跑道。


    最后,李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整体性的疾病是严重的,致病因素既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而且内外交感,相互放大,因而必须作综合性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努力构建作为疾病屏障的“语文教材”则是首先应当做好的。因为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和程序化的结果。新设计语文课本以“言语实践”为本位,以“生活”为本源和原动力,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以“全面发展‘为追求,以”实际语言能力“为准绳,就是旨在构建具有较强免疫力的教学凭借,带动起对种种病源的治理,使语文教学健康发展。





                                                                                         2006年4月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7:29:0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材别论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20:31:1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材别论
教师之友网 发表于 2011-5-2 17: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06 , Processed in 0.0600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