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农村题材的创作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 17:3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感农村题材的创作资源

刘碧峰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孝感的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城镇化建设也有较大的发展。但孝感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孝感国土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00多万,耕地面职370万亩,可养水面89万亩,山场265万亩,农业人口占四分之一强,农业收入在全市总产值中仍有相当比重,因此,农村的发展如何,对孝感的经济腾飞,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工作,提出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宣传文化文艺部门闻风而动,号召文艺家深入农村第一线,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创作出一批真正反映农村现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的精品力作。面对这种催人的形势,我们孝感的作家们,如何立足实际,贴近现实,写出好的反映孝感农村现实的作品,为孝感的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尽管我市作家在过去的创作中,曾经推出过为数不少的反映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比如赵金禾的中篇小说《阳光的收成》、黄河的散文集《趟过故乡的河》、余行玉的长篇小说《舍身崖》、南飞的诗歌《谣曲》等,但总的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这方面的创作情况与孝感这个地域上的农业大市相比,仍显得远远的不足,如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作家的的要求,则更显差距。

那么,要促进孝感农村题材的创作繁荣,我们本土作家应从哪方面着力呢?我们以为首先应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分析清楚我们孝感农村的基本现况,从而体会到农民朋友们的所思所想、所乐所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村社会、贴近农民群众的优秀作品。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我们身边的这块热土做到更进一步的心中有数,细心研究它,吃透它,对孝感农村题材的创作资源梳理出一套清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阅历与生活,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可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富有地域色彩的、引人入胜的农村题材用品。

怎么认识孝感农村题材创作资源的精髓,这个问题当然靠各人的感悟,但也有一些共性的内涵可以获得共识。孝感农村题材的创作资源,有很多方面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很鲜明的个性,这个性从源头上说,是楚文明与中原文明交锋与融合形成的。地处鄂东北的孝感,是楚文明的结合部,也是两大文明最早贵通的发生地,形成颇具特色的粗犷与淳厚的民风,也形成孝感农村的建筑、耕作方式等等的杂猱,农村人群的语言及生活习惯也是南北混成的形态,研究透彻这一现象,很有利于我们作品的历史深度,体现出个性化很强的形式。

孝感还有天下无可比拟的孝文化资源,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特征,影响着孝感农村的意识走向。孝感地域内层出不穷的孝子,大多产生于农村,我国俗语说贫穷出孝子,但孝感这块土地,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它没有穷山,也没有恶水,自然环境很适于耕作时代的生活,这里产生有据可查的近500个孝子,是大可研究和玩味的一种历史事实,也是文学创作得天独厚的一种金不换资源。

孝感地域是适宜的农居环境,但历史上的孝感人又是十分喜欢迁徙的人群。这个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也是一大挖掘不尽、利用不完的资源。人们常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句话反映了古人们只要不出现特殊情况,就尽量不外游的处世哲学。孝感优越的生态环境,先民们大都能够自给自足,为什么还四处游走呢,这也是一种很可探讨的事情。孝感的三大孝子,董永是外迁而来,黄香、孟宗是出仕在外,这还不是典型的“游走”,因为都有特殊的原因,而名扬全国的“无陂不成街”,则充分反映了孝感人的迁徙之好。孝感黄陂的游走之民,几乎落户在了全国的各个城镇,以至提起黄孝,稍有知识的中国人,都知道它的来历和渊源。这一特色,对于文学创作的滋养,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孝感农村还有一种独特的现状,即很难在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寻找到一个共同的宗氏。孝感各地有一些大姓,但都拘禁在某一个集中地,隔几公里远的同一姓氏,则祠堂就不相同,比如刘姓,孝感与应城、与云梦等等各地祖先,绝不沾边,找不到一丝联系,究其原因,孝感这块土地上,经受了频仍的战乱,逃出的涌入的,不断穿插,使宗姓氏族始终形不成庞大的一统的局面,这种宗姓繁杂的状态,对孝感农村的意识影响十分巨大,也对农民的生活习性影响巨大,开掘深入的话,也是一笔宝贵的创作资源。

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善的思维方式在孝感农村也特别具有个性。因孝感这块地域的人群,多为迁移而来,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很能吸纳容留外来人员,让外来者在这里有落脚之地,把孝感作故乡。比如家喻户晓的董永,他从山东流落孝感,就很快落脚,繁衍生息。再比如李白,不得意时游经安陆,获得心灵的慰藉,一寄住就是十年。更有大批河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地的人员在这里落户,落地生根,以至这里的民风更加淳朴实厚,对外来人员视为亲人予以帮助成为一种天然的理念,这种传统至今不衰,周边多年流传的民谣“荒年下孝感”常唱常新,今年,即使以行乞为名的骗子,也经常把孝感作为常来常住之地。善风所及,极大地影响了孝感人的行为方式,使行善积德在孝感农民中几至成为最高行为准则。在清末民初乃至解放以前,全国农村出现过许多土豪恶霸,他们对农民敲骨吸髓,常常搞得穷人家破人亡,念人切耻痛恨。但我们翻开孝感的历史,却难以找到一个这样横行乡里的恶霸,孝感农村过去也有很多地主,但他们大多是靠勤劳起家,致富后不忘回报乡梓,遇灾年大放赈济,对乡民大施援手,平时也极有同情心,做下许多善事。另外,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互相帮助的习惯蔚为自然,一家有难大家帮,可以说是孝感的一道风景。孝感大地上善行的开掘,对于提升文学作品的内敛力量,具有深刻的重要作用。

以上说的都是过去,都是历史的存在,虽然这些东西目前对孝感农村的意识形态还有重大的影响,有些甚至还是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但社会毕竟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新中国以来,我们农村走过了土地改革、合作化、大跃进、公社化、三年灾害、四清运动、文革浩劫、包产到户、大办乡镇企业、圈地、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及劳力进城等历程,这一系列的过程,对我国农民的思想意识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许多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一些老的东西在急剧改变,一些新的习俗在脱颖产生,更有许多新老结合的东西风行一时,也就是说,这一切,为我们的作者又提供了更多更为丰富的创作资源。

总之,作为一个孝感作家,我们有责任为孝感的新农村建设服务,用我们的笔,抒写孝感农村的风貌和孝感农民的风采,要肩负起这个责任,我们就要吃透孝感农村的历史和风情,认清孝感这块地域的变迁和发展轨迹,利用好一切可资利用的创作资源,写出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优秀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为孝感农村的腾飞献上我们的厚礼。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7:37:45 | 只看该作者
夏文杰诗集序






刘碧峰





时令进入仲夏,地处中国三大火沪之一武汉附近的小城孝感,温度总在35度以上的高位徘徊,其炎闷炽热,是人们都可以想象得到的。然而,与身体上的感觉绝然不同的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我的心灵显得空前的平静宁和,总似有许许凉爽的清风掠过,使自己感到生活在温馨的春天里,在这个炎热的夏日我产生这种感觉,是来源于我近日的阅读,近日对夏文杰诗歌散文集《梅宁关记事》一书文稿的阅读。

夏文杰是我的小老乡,我们说着一样的方言和拥有一片共同的故土,因此我们都有着一样难以割舍的故乡情节,我这样想着接过这部书稿时,私下里其实有个小九九,那就是想从故乡人的叙述里,重温故乡事,重赏故乡月,重见故乡的风土人情。当我坐下来打开这部书稿的初始,我即知道我这个愿望不能实现了,当我读了一半后,我即为自己的狭隘感到可笑;当读完全部书稿后,我更为自己井底之蛙般的见识感到羞愧!不错,故乡的春花秋月,固然是文学作者永恒的主题和永不枯竭的泉源,但拘泥于对乡土的简写,对那人那土那石的唠叨,被故乡的苦楝树或荠菜花遮蔽了视野,牵引了思绪,你的笔下将很难产生令人共歌同泣、流连忘返的境界。只有将故乡的情韵化到自己的血液里,升华到哲理中,溶到祖国和谐的节拍里,你的作品才会显现出长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每一个热爱故乡的读者喜欢阅读、并从中获得感悟的文学。我的老乡夏文杰的这部书稿,字时行间,都充分显现了上述特色,他在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路、开合有度的情感、开谷心灵的意象,都给人留下了深深的震憾!可以这样说,夏文杰在本书中,很有分寸地将亲情、友情、爱情、故园情融于一炉,浓得化不开的那一片真情,轻歌曼吟间浸入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不自觉地随着他灵动的音节,与他的文字同行,并产生深深的共鸣。正因为这些,使我在读本书时,虽然没有体验到浓郁馥烈的乡情,但却享受到了更为愉悦的快乐!以致在浓烈的夏日里,心底里沁起一股爽爽的清凉。

俗话说人不可貌像,这话应在夏文杰其人其文上,真是千真万确。初识夏文杰,谁都会被他粗放豪爽的性格所感染,推想其文,一定是金戈铁马,充满阳刚之气。当你进入他的文学世界时,你所感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他的文风是那么纤丽缠绵;他的文笔是那么细腻柔静;他的文思是那么悠远深邃。少有苏东坡“大江东去”的气势,多见柳永清婉雅致的韵味。夏文杰作品的这种特色,在我市作者群中,可谓独具一格,他倾心于个人感受,但没有“小女人情怀”的无病呻吟,吐露的都是打动人心的心曲,信笔之下,皆能引起读者的同感,从这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夏文杰驾驭文字的能力,尤其能领悟到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热爱,简言之,本书充分展示了夏文杰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水平,是值得读者反复呤味的一本有深厚人文底蕴、文字清新活泼的好书。

话到此地,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已意会到,我说夏文杰的作品皆能引起共鸣和同感,多半指的是本书中充满深情、清雅亮丽的爱情描写。不错,夏文杰贯穿于全书中的主线,确实是对爱情的多角度的诉说,然而,他笔下的爱情,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单一的爱情,而是一种博大的、无边的大爱。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夏文杰寄情于中的,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钟爱,有对父母姐妹的关爱,有对故乡故土的挚爱,有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亲爱,也有对恋人们的情爱,也就是说,夏文杰的爱,是对人生中一切的美好都洋溢着热爱。爱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一个人只有充满着爱心,他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美好,才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的作品才具有推动和谐社会前进的价值。我相信,夏文杰这本书所带给我们关于大爱无边的阐释,将会给予我们长久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

本书在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鲜明的表现特色之外,我以为还具有较独到的写作手法,比如灵活选取最富于表现力的名词的使用;比如几乎覆盖所有篇章的动感;比如强烈的意象;比如灵活的设问;比如情景交融的独白;比如恰到好处的口语运用……,要全面概括夏文杰作品的写作手法,不是这篇小文可以做到的,有心的读者朋友自可以在阅读中体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和夏文杰先生虽为乡友,但因各自工作单位的不同,平素接触并不是很多,只是互相看过对方发表于报刊的零星作品,严格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不够资格和水平,来为夏文杰先生的这部书做序,但出于对家乡文友创作成就的喜悦,出于我们同饮一方水的心意相通,出于对他作品所表达的真情的理解,我不揣冒昧地写下了这篇序文,但愿没有误导读者朋友,并能为读者有所帮助,就感到十分高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13:24 , Processed in 0.0715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