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领悟文人特有言语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4 10:2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领悟文人特有言语方式

         陈金海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是一门不能不学通的生活艺术。

人教版《语文》课本8年级上册第5单元里,《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描绘了文人心目中美好社会的图景,《陋室铭》和《爱莲说》则抒写了文人修身养性的个性癖好,《杜甫诗三首》排遣了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核舟记》赞美了王叔远的聪明才智与精湛技艺。学习这些古文,犹如游览古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大观园。不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还只是刚刚“步入”了古文学习的“门槛”。

同学们有所不知,在以帝王之言为道德、为法度的古代,文人们多半生活得较尴尬。像陶渊明、刘禹锡、周敦颐等,他们才华横溢,气节清高,有非常先进的社会理想,但坎坷的仕途、严酷的制度,迫使他们不能用直白的方式直接宣明自己修身、济世的主张。于是,文人不得不假托奇特的事物与情境来委婉地抒情遣怀。

品读古文,须通过“玩味”课文来领悟文人特有的言语方式。

1.“有”“无”桃花源

同学们都背诵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要说桃花源好,今天的你可能不答应。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电视,超市,网络,一切现代文明的象征,那儿几乎都不具备。可自古至今的文人,一直对“世外桃源”津津乐道!为什么呢?

文学是艺术,不是历史,你可别去“考证”“桃花源的有、无”!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东晋的统治范围事实上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相比于大一统的两汉,三国、两晋都是战乱频仍的乱世。陶渊明虽生于世宦之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功臣,官至大司马),但饱读诗书的他养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性格。他曾于28岁、36岁、41岁时三次出仕,但都上任不久就辞官不做。57岁作《桃花源诗并序》时,他已贫病交加。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整齐的屋舍,有淳朴的民风,有丰饶的田园,有美丽的池塘。而陶渊明生活的现实呢?偏安的朝廷,无休止的战争,官场的倾轧,士人生活的繁文缛节,这些,恰恰是陶渊明不堪面对、难以容忍的。桃花源没有什么?没有兵灾战乱、没有纷乱的朝代更迭、没有君臣尊卑、没有赋税徭役。在陶渊明的心目中,桃花源没有的,正是他所厌恶的。因此,如果你人云亦云地觉得“《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物产丰饶、民风纯朴的理想社会”,无疑是一种浅薄。《桃花源记》鬼斧神工的言语方式,正是通过描述“有”来羡慕“无”。

2.“奢”“华”的陋室

关于刘禹锡,文史上有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公元805年,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官出京。公元814年,仕途迎来良好转机,刘禹锡奉诏进京。可就在面见天子前,他去玄都观游览,写下狂诗一首:“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郎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没想到,这“得意洋洋”的28个字把他再度赶出京都,贬往“巴山楚水凄凉地”郁郁寡欢14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公元828年,刘禹锡终于归京出任礼部“主客郎中”,他用《再游玄都观绝句》再次彰显了他的不屈与乐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好个“前度刘郎今又来”!

《陋室铭》向来是家喻户晓的名文,可一般人并不知道,这是刘禹锡苦中作乐的经典!他最初贬出京师,是在今安徽省和县任“和州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知县见刘禹锡是个遭贬的官,安排他在县衙外住临江的三间小屋。刘禹锡揣着明白装糊涂,写副对联挂墙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那知县见状,恶从胆边生,将其调往河边住一间半小屋,刘禹锡不急不恼又欣然命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哪里见过这么“傲”的人!变本加厉在城中替刘禹锡选了一间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再搬,正是那卑鄙知县的这一逼,我们后人才看到了惊世骇俗的《陋室铭》。

“铭文”是青铜器时代镌刻在贵重礼器上的文字。“陋室”有何值得“铭”的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都不值一铭。值得一铭的是:“惟吾德馨”!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天地间除了伟丈夫,还有什么人有如此宽阔的胸怀与恢弘的气度啊?!《陋室铭》其实是“德馨铭”,根本不是刘禹锡吹捧那狭小破旧的房子的奢华。一般人读书容易浅尝辄止,有时候还不假思索去鹦鹉学舌,比如在学习《陋室铭》时去花大力气聚焦、欣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美,就是走上了歪路。正是凭借着陋室主人的“馨”德,无论物质生活怎样艰难,也无论精神遭遇怎样的压抑,刘禹锡都能把生活过出滋味,甚至变劣势为优势,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最终他“熬”来了柳暗花明,后来被皇帝选作“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于55岁时开始实现报国之志。逆向思维,苦中作乐,恰恰是陋室之奢华。

领悟文人特有的言语方式,是语文课程品读古文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目标,同学们要多多“玩味”课文。



【本文应《课程导报》编辑部之约撰写,刊于2010年《课程导报》8年级同步版第7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03 , Processed in 0.0749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