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对联学课文
日期:2009-06-05 作者:瞿建华 来源:文新传媒
□ 上海市南汇区第三中学 瞿建华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从对联中看到汉赋、骈文的影子,品到诗歌的味道……各种文学样式大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联在古代又是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知道对联知识,并简单运用或创作,那么词性、词组关系、词语搭配、上下句意思关联等诸多问题迎刃而解。而对联中暗含典故、名句,涉猎广泛,文化底蕴无形中为之提升,锤字炼句能力也会大有提高。利用对联这一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资源学习课文,可以做到趣味盎然。
学《醉翁亭记》,吟咏“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文题巧隐其中;“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境界全出。学《江城子·密州出猎》,可品“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神韵;由郭沫若的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以更深入地进入蒲松龄和《狼》。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解读曹孟德的《步出夏门行》。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切入点,《山居秋暝》的闲适之情跃然纸上。
非独诗词,散文亦然。
几副对联,既可概括情节,剖析人物品性,深入领会作品表现手法,又可培养我们的整合能力和创造力,感受对联独特的美。
如在进行《范进中举》的教学中,我们师生互动,用拟对联的形式对课文逐层解析,有趣而又有效。胡屠户之前给女婿什么礼物?“一副大肠一瓶酒,数斤猪肉数千钱”。“称呼”上先是“烂忠尖猴现世宝”,后是“贤婿老爷文曲星”。“行为”上先是“又啐又骂腆肚去”,后是“且奉且扯低头来”。这些简易对子,揭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行径,足见小人之势利。
毋庸置疑,范进也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在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先是“唯唯诺诺叫岳父”,后是“斯斯文文称老爷”,我们当然读出了范进的神色。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范进中举,福惠乡邻。乡邻们当然是有所表现,一则人之常情,更重要的是攀龙附凤,正所谓“乡邻献美酒平时少有,报子出主意官场常见”。
对联的创作是思维与语言同步实训的过程,是学以致用知识内化的过程,更是深入文本情感再体验的过程,所以对联文字有限然意趣无穷,是小身材大容量。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对联,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商家店铺,宣传标语,广告语,处处有对联的踪影,新春佳节更是家家贴对联,可见对联的生命力。
“留心处处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游览各地名胜时,不妨更关注人文景观,更关注凸显风土人情、文物特性、臧否人物的对联,或生发感慨,或仿而效之。要注意对联阅读方式,是与古籍阅读自右至左相同。要体会对联平平仄仄中的音律美,遥想王摩诘诗歌何以这般精美,原来是注重音律,多用联语之故。
很多对联还与修辞相关,如“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比喻,“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反复。
关注对联,感悟对联,学习和运用对联,使对联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领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丰厚师生的人文素养,倍增对古老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激发起学习探究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