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宗子的《书时光》[zt]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5 19:4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宗子的《书时光》[zt]转载
  

    书时光  张宗子著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终于看到这本《书时光》了,朋友从上海邮寄过来的,欣喜若狂。不忍卒读,因为一下子读完就没有了,所以忍着慢慢看。其实很多篇文字早已在《万象》上看过了,尤其是我最喜欢的那部分“桃花万树红楼梦”,全部都认真的看过,但现在看来仍然是盛宴一般的享受。

    最大的惊喜是读《西游记》札记的部分。从小就知道的故事,书也认真的读过,自以为很熟悉,但是看了人家的札记才知道自己原来的那种看书不能算叫读书,不过是识字而已。故事好看,通过故事探析作者成书好玩;大处精彩,小处细腻。举例说明。书上说孙悟空的师父是须菩提。张宗子说,这个真正的师父不是别人,正是悟空自己,亦即他的本心,可曰真神。所以悟空求师的地方,唤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别称;斜月三星,想想秦观的词句,“天边一钩残月带三星”,是个拆字的谜,谜底还是个心字。

    跟着张宗子读书真有趣,像张宗子这样读书真有趣。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读了无数遍的《此岸的薛宝钗》。这篇笔记,美得像诗,作者娓娓道来,似乎随意的句子最为动人,隽永得像一则则小品,清澈得像一首首小诗。时而迷幻,时而清醒,在虚与实的转换中,作者走得游刃有余,读者游得一步一景,妙趣横生。也正是这篇文章,让我改变了对薛宝钗的看法。也许我并不同意他全部的看法,但是我的确喜欢他这样写笔记。抄写句子在这里吧,都出自这篇《此岸的薛宝钗》。



    十几岁的少女,铅华弗御,在她最随意的时候,是最美的。

    众卉凋残之后仍在盛开的,方是最娇艳的花朵。所谓时,不是早,不是先(我记得《万象》写的是“不是迟,不是早”),是恰到好处。

    凡事起点太高,发展过速,往往不能善终。

    爱情都是在很小的事情上启蒙的,一旦认定了爱的存在,生活中最琐屑的细节都会被神圣化,被赋予意义。

    黛玉的格调高绝令人神往,但是抬头仰望未免太累,人世间的人是要脚踩在路上——不管是乡下的泥泞地,还是楼台池阁的青石甬道——一步一步往前走,没有天降的彩云来承载他们沉重的凡躯。





    给读书笔记写笔记实在是太难了,我说呢,怎么都写不下去了。所以就此搁笔,诸君自己享受这些笔记吧。我独自坐在餐桌上吃,给大家形容味道,怎么比得上请大家一起吃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9:44:03 | 只看该作者
说说张宗子 [zt]
  
  最近这段时间,见天在××读书群里叫嚷着张宗子,终于惹得潜水的一众人等忍不下去了。周原跳出来:“且慢聒噪,说不出那厮的好处,洒家饶得你,洒家的拳头饶不得你。”二哥此言既出,顿时跳出一群牛鬼蛇神做帮凶状,把俺吓的不轻。
  
  且说张宗子那厮,原是东胜神州傲来国的一个文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负笈海外,悠悠十数载,就再也没有回来过。那厮现在西方美利坚国纽约州某中文杂志任编辑,兼职写作(用中文),抑或本职写作(非英文),兼职做编辑,总是两个在文字格子间爬来爬去的工种。
  
  文人么,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每以胸中百万甲兵自许,却也免不了调不动兵,落不下笔,诸葛武侯摆空城计,白头搔更短,浑身不自在。可这厮却是天赋异禀,虽是扯些风花雪月花鸟鱼虫,其用局却巧,用文精细,用情深远,溪流弯柔而成沟壑篇章,风卷霹雳造就柳絮轻抚,到底也是用情用心,而别成一格。
  
  俗话说:砚田无荒岁。这些年这厮在《万象》等杂志流窜,写些三国水浒花边新闻,却也捣鼓出了几本小书,虽称不上著作等身,fans却不少,比如说区区不才在下,就勉力把其人之书收集完备,
  
  张宗子年轻时候为诗人,以诗人入文,则文风必佳,流沙河的散文,北岛的散文都可大观,却还是诗名盛于文名。而张宗子是二流诗人,却是个一流散文家(某自云)。
  
  张的五本书,开头自序都有夫子自道,云“用汉语写作的人,是一个写作者的幸福”“它的画面感、它的音乐性、它的柔软易塑、它的准确犀利”“对汉语失望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绝望”却也看的人痛快淋漓呢也么哥,当浮一大白。
  
  又:其人之书,首推《书时光》,次为《开花般的瞻望》,《空杯》和《垂钓于时间之河》一般,而殡葬人手记是译者,则更当别论。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9:45:32 | 只看该作者
享受“书时光”


文/周立民

   ——读张宗子的《书时光》



       买来新书,照例是先看前言、后记,张宗子的《书时光》也不例外。“读书有做研究的,有做考据的,有寻找创作素材的,有希望从中学到一些东西的,这都很好。不过我觉得,最好的读书还是为了乐趣。”那写了这么多读书随笔为什么呢?作者说:“第一,只写愿意写的内容;第二呢,随便写,不强求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第三,不摆架子……”读到这话,我不觉一愣,怎么这么眼熟?明白了,我自己就不知说过多少次。——别误会,我不是来抢版权的,张宗子最近一下子就出了三本书,墙外开花墙里也香了,我抢不过他的。我只是说到底还有一些我们这样不是为了做“项目”杂七杂八地随意读书的人。这也正是《书时光》中的文字和我心有戚戚焉之所在,我喜欢这样读书的闲情,喜欢文字中那种不拿架子的平常心,而有这样心性的人,对于事理也分外通达,少了很多买驴博士的板滞,或者是迂腐。



     其实,看看书中所论未必做不成论文,作者在武汉和纽约两地的求学经历也是我毫不怀疑他写论文的驾轻就熟,但他显然要避开做这样没趣的事情,他说“写时随意,但求轻松”,为此连引文的出处尽量都不做说明,以免影响了“阅读的顺畅”,“一句话,我不愿意把这些相对而言更感性、更具个人色彩的随笔写成论文”。于是这本《书时光》中,我们看不到那些吓人和恶心人的时下文之病态,倒觉得清新自然、亲切可人。作者在这里谈的《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以及苏东坡等等,都是中国人相当熟悉的人和书,作者主张:“读常见书,读历代的伟大经典。”这一点,我也极赞成,但深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这样被历代人读烂了的书里边要谈点自己的心得来,那可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好在作者还说过:“读者和书一同在岁月中成长并成熟。”这样就会摈弃那些滥套而用“心”去阅读了。在这样的阅读中,作者善于在那些习见的文字中寻找缝隙,抓住缝隙中透过的一束光去照亮全书。比如读《西游记》,他会关注书中人物有多少“家当”,这个“家当”又决定了书中的人物怎样的思想意识,连鼓吹“万法皆空”的佛祖都离不开这“家当”。他还会发现取经途中关键时刻悟空才是唐僧的师父,因为悟空对《心经》的理解远比唐僧透彻,并不时点拨他。接下来作者又发现悟空的师父实际就是他自己,是他的“本心”或“真神”。追问并没有就此而止,他又把问题问回来了,既然以心为师,那么悟空本身又是什么?作者从书中的线索中梳理出:悟空本身还是心。这不是猜谜和玩文字游戏,以这样的角度作者完全颠覆了对《西游记》“造反有理”的解读,而从悟空拜师学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皈依佛法,万水千山的跋涉中看到了一个人的精神历程,与自己的“心魔”斗争的精神历程。如此读《西游》,再回过头来品味张宗子强调的“本心”,那么这部神魔小说不但有了人间烟火色,而且还与我们每个人的境遇有了联系。书这样读才算是读活了吧?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书房中的英雄,虽说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但纵论天下的时候个个英雄虎胆,最要命的是他也要天下人都像他的文字那样个个都是英雄,结果读这样人的书不是开卷有益,反倒贻误终生,因为要么做不了英雄的人,对他们的书敬而远之;要么是按着他们的指示发愤做圣贤人,真的成了圣贤倒也罢了(因为圣贤即便有过也不可随意指责),我担心的那些成不了圣贤的怎么办?总不能连“人”都不会做了吧?说白了管你成龙还是成熊总得有一份看世界看人生的平常心,这样人活着才踏实。张宗子在与名著中人物相会的时候正是有这样一颗平常心,才无意中将许多研究者加在一些人物的纸帽子捣烂了。可能有人会说常识、常情无关学术,但却有关人生,而那种没有人生作为铺垫的学问是不恰恰是实实在在的无根之木吧?正因为有这样的平常心,作者看薛宝钗不再是那些学者们的刻薄,放在现实生活中,作者认为:黛玉超凡脱俗,但如瑚琏,寻常人家一辈子用不着它;宝钗则是一件精美的瓷器,虽然挂了一道凡世的青釉,但它可以和我们可以拥有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这份平常心让他对《儒林外史》中不走运还遭人奚落的马二先生有了另外一分理解,认为他迂腐,但为人厚道,表面可笑骨子里却有侠义心肠,仗义疏财,挺身而出,虽然是凡人小事,没有英雄壮举那般轰轰烈烈,但却更见一个人的本质、本分。有了这些平常的事理,张宗子也呛了金大侠一口水。他认为《鹿鼎记》中的陈圆圆在平西王府中惦记着情郎居然是李闯王大为荒唐:“要知道,明末名妓的文学艺术修养,断乎不是如今的所谓‘美女作家’所能望其项背的,论色论艺,也非等闲的歌星明显可比。见过无数贵介公子、风流名士的陈圆圆,能和大字不识、杀人如麻的李闯王擦出‘爱情的火花’,那可真是活见鬼了呢。”的确,金大侠大约想着大义,忘了常情。而在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这样的文章中,古人的常情与作者现实的境遇交织在一起,使文章中别有寄托,虽然谈自己心境的文字寥寥数行,不过立即打通了时空,让作者的文字不再讲古而是述今,这样的小情小调如一味不可缺的调料,让张宗子文章活色生香。



     张宗子曾经描述过他在纽约一度的忙乱、紧张的生活,可能恰恰这样他才在那些熟悉的经典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居所,他曾颇有诗意地写道:“每天早晨,坐在图书馆的餐厅,面对一杯咖啡、一碟面包、一本书,开始新的一天,这是相当惬意的事情。”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惬意的情景,但不论怎样,人生中的“书时光”确实是让许多烦恼不再的惬意时刻。



                        2007年12月16日傍晚



(《书时光》,张宗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9月版,18元)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9:46:17 | 只看该作者
懒翻闲书录之一
——张宗子《书时光》

作者:刘德水   2009-10-09
星期五 晴
  
   借女儿上北大的光,每到周末,能够在燕园熙熙攘攘的旧书摊上浏览一番,头一次就带回了十几本旧书,这本张宗子的《书时光》就是其中之一。
   我孤陋,对作者不熟悉。买这本书,原是预备闲览的,回家就扔在了一边。晚上心闲身适,孤灯卧游,偶然拾起,竟一发而不可收,难以释卷,连夜读完,狠过了一把读书瘾。
   这是作者的读书随笔,如若让我说自己读的感觉,只能是一个字“好”!怎么好?却又说不出——真是难言也。勉强名之,是一,文笔灵动,随心所欲。兴之所至,信手拈来,没有张中行先生所厌恶的“讲章气”。学院派的文章,见识未必不高,读后也有所得,但是总让人感到憋闷,概念、理论、学说……让人如坠五里云雾,前看后看,左看右看,闹了半天,一拍大腿:“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啊!”读这本书,绝没有这个感觉。展卷之后,仿佛与作者对面促膝,在静静的清夜东一句西一句的地闲扯。而且,闲谈之中,每有新见,令人不禁拊掌。这是其二,有见识。张中行先生说过:文章以见识为第一。为文之难,此为其最。汉字出现几千年来,成文者卷帙浩繁,渺如烟海,欲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难以哉!职是之故,这本书就更加难得。举个例子,他读《儒林外史》,独独钟情于大家都觉厌恶的马二先生。认为整部书中,只有马二先生还有一点忠厚之气,虽然见什么都是举业,但是能慷慨解囊,急人之难,善睐妇人,是书中唯一一个宅心仁厚之人。也许你不以为然,但是你不能不承认,作者读书之细,思考之奇、之深,直是别具慧眼。《儒林外史》我读过很多遍,也许是太正襟危坐了,做如此妙想,惭愧,从未有过。因此,读到此处,我不得不在心里向作者奉献两个字——佩服!
   此外,他读红楼,读李百川,读苏东坡,都让人感到新奇,新见迭出,比比皆是。读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极想有一位同好一起读,然后相互交流,尽享孟老夫子“与人乐乐”之乐,甚至起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是寂寂秋夜,哪里去找添香的红袖?这是唯一的遗憾。那晚,在静静的清夜,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一页页翻着,无丝毫倦意。看着书页渐薄,快慰之馀,更有苏东坡读陶诗,唯恐读尽的感觉。
   这是今年以来,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谢谢作者,在我最感寂寞的时候,给我带来了一夜难得的清享。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9:47:21 | 只看该作者
 张宗子,河南光山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3--1988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1988年秋自费赴美留学,入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院研读英美文学。长期居住纽约,在中文报纸工作,历任编译、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业余写作,以散文、随笔、书评及影评为主,作品散见于国内、港台及海外报刊及多种海外作家选集,并有大量翻译作品发表,包括当代美国诗歌和散文。2004年出版散文集《垂钓于时间之河》(海外流散文学丛书,赵毅衡主编)。2007年出版《书时光》(三联书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43 , Processed in 0.0707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