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课题:真正把“小题”做成“大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4 22: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话题】审视学校课题研究的现状,我们不得不痛心地承认:不少学校就是抱着“小题大作”的思想,借“题”发挥,借“课题研究”之名大张旗鼓地做与学校教育教学本义相背离的事。结果是,没有实事求是之意,只有哗众取宠之心——

学校课题:真正把“小题”做成“大作”

■林高明

对于课题研究,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出要“小题大作”的思想。的确如此,小题才能更切合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储备,才能更适合作深入的开拓与发展。然而,如果不加以辨析,我们在思想上可能对“小题大作”这一提法会有所误解,从而走向“小题大作”这一词语本身的贬义性。并且,实践上还会以之为借口,“理直气壮”地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工程”、“事业”和“成就”。审视学校课题研究的现状,我们不得不痛心地承认:不少学校就是抱着“小题大作”的思想,借“题”发挥,借“课题研究”之名大张旗鼓地做与学校教育教学本义相背离的事。结果是,没有实事求是之意,只有哗众取宠之心。在我看来,“小题”之所以能成就“大作”,其内在的根基就是“小题真作”、“小题实作”、“小题长作”、“小题合作”。另外,在我看来,课题的“大”与“小”的区别不在于其级别的大小,最主要的在于其有没有作为,有没有成效,有没有持久而深入的影响。

一、缺乏求真精神,课题就会失去灵魂

课题研究是与求真精神形影不离的,缺乏求真的精神,所有的课题研究都没有了灵魂,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这里的“真作”是说,我们要遵循研究的规律老老实实地观察、调查、测量、研究、总结,不能好大喜功,追求“短平快”,弄虚作假,捏造事实,杜撰数据。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地真抓实做,一步一个脚印,边思考、边实践、边研索。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到教育教学的真义与奥秘所在。然而,在不少学校,浮躁之心太重,逐利之念太浓,求成之意太厚,课题研究常常成了学校为装点门面而进行的“短期突击”。只要某某级课题实验学校挂牌,某某级课题实验结题证书到手即可,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结题,都不放在心上。

曾经听一位朋友诉苦:学校校长3年前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学校里很少有人知道此事,好像是关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想想学校就一个多媒体教室,而且很少使用,以至于后来都坏了。可前一周听说市里下文件要对课题进行结题验收,于是,全校倾巢出动,分工合作,把3年所需的材料补齐、补足。全校几十位教师一直忙乎了一整周。忙得是鸡飞狗跳、人仰马翻、筋疲力尽……甚至一些教师为了完成突击任务还停课让学生上自习呢!结果一个3年周期的课题研究就在一周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其效率之高令人咋舌。那么,这些课题材料的归宿在何方呢?据我观察,不外乎两条:一是把它们当无用的垃圾处理掉,或论斤称两把它们当纸卖掉;二是把它们放在暗无天日的档案室,束之高阁弃之不顾。

“小题真作”应该是我们对课题研究自始至终采取的一种认真对待的态度。 叶澜教授领导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所进行的探究与努力是足以令国内的诸多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感到钦佩的。于春祥老师在《感受叶澜》中写道,如果说我国真正有出息的教育家没有几个的话,毛病就出在我们有许多教育家都喜欢脱离鲜活的教育实际,在书斋里创造理论成果。叶澜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的理论始终坚持植根于复杂多变的教育现实。一位63岁的老太太,为了“新基础教育实验”,南征北战,东奔西跑,每年都要深入学校听评100多节课。

“小题真作”也意味着我们面对课题研究成果要具有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反观我们的各级各类、各种各样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立项必定成果多多;有实验必定硕果累累。按不少行家的说法是,似乎没有不成功的课题实验。这背后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一些课题研究缺乏探真求实的精神。

二、不基于鲜活实践,课题就会“凌空虚蹈”

这里的“实作”是一种实践性的意味。中国的教育界不缺乏侃侃而谈的理论家。理论上说得再怎样天花乱坠、完美无瑕,如果一遇到现实问题,一直面教育教学实践困难就会一触即破、溃不成军,那么,这就是不切实际、大而无当。我们的课题研究一方面也需要理论性的研究与指导,但理论倘若不能指导实践、不能阐释实践,我们可以判定这是伪理论,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另一方面,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脚踏实地”,作一些来自田野,回归田野的草根式研究,不能作“凌空虚蹈”的纯理论研究。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说,“我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许多新方法、新思想,都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苏景泰教授评价道:“邱学华在从事教学实践时,从未停止过教学理论研究。同样,他在进行理论探讨时,也从未离开过教学实践岗位。”正是这种“实做”的精神,邱学华才创造出令众多教师学习与运用的“尝试教学法”。

“小题实作”就是课题研究来源于鲜活的教育生活,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真正的课题研究必须从实际问题出发,并且能够用于改善教育教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学可行,行之有效。

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中提到的一些课题研究就非常切合实用。如研究怎样才能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书写的时候,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理解所写的东西的意思上,而不是用在考虑怎样写法上呢?……几位小学教师研究了书写过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应当使儿童的手的小肌肉达到这样的训练程度,即在写字的时候能够手不抖,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意志努力就能正确地写出字母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练习。为了使学生学会迅速、准确无误地书写,为了使书写成为劳动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劳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应当在练习簿里写过不少于1400-1500页,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单是完成语法和算术作业的书写是不够的。于是教师们开始布置一些专门训练书写技巧和书写速度的作业。而到了四年级,就已经教给儿童靠听觉来感知教师所讲的东西,并要求他们一边听讲一边写笔记了。

三、没有“长”的心态,课题必是浮光掠影

不少学校为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就一年作一个课题,一个课题才结题就换另一个课题,几年下来,所谓的“课题成果鉴定”让人眼光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如此做法不过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老师们对这些课题的精神与方法感觉如过眼云烟,学校只留下一些静止不动的课题材料,别无他用。课题研究给学校带来的不是文化的沉淀与积蓄,而是文化的流逝与折贬。教育教学及课题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奏效的,它需要年长日久的积累与凝聚。

情境教育法的缔造者李吉林老师在回顾自己的成长与研究经历时深有感触地写道:“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延续的,教育的特点是‘周期长’,教育实验与研究也回避不了‘周期长’的特点。打一枪,换一炮,左顾右盼,那只能像‘小猴子下山’一样,最后一无所获。所以我深感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既需要激情,也需要沉静。从1978年情境教学探索起步,至今已有20多年。2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个人来说,那是生命中不短的历程,我始终抓住‘情境’这个课题,‘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部曲,至今还没做好。而关于美的探究,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课题,我也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于是,我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进展,思想也得以丰富,路也越走越宽。路宽了,思想的空间也随之开阔,并日渐有了深度。”

当我们在追问教育家是怎样炼成时,我们就可以从李吉林的教师人生中找到回应:小题“长”作。用一生的时间来倾注一个课题,来研究一项事业,必定能收获长长的,甚至比一生长得多的回报。

任何有影响的课题研究都需要时间来铸造。德国一所公立小学的校长威尔逊,对1990年毕业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长达15年的“成长追访”,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15年之后,这300名学生中最先在工作岗位上得到提拔和重用的,不是当年埋头读书,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也不是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的“文娱能手”,而是沟通能力特别突出、从小就不怵权威的孩子。威尔逊校长由此在学校里倡导发起了“结识校长行动”,他认为,要给那些总是默默坐在角落里的孩子“与大人物面对面”的机会,由此减少他们长大后面对部长或总裁,总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的情况……

想想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课题研究花了25年的工夫;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科夫从1957-1977年的20年时间,他的实验室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研究……再反思我们现实中的许许多多泡沫式的短命的课题,我们能不为之惶愧无地,为之感慨嘘唏?

四、缺乏合作文化,课题就难以落地生根

教育教学如果仅仅是一项孤独的事业,那么,教师个体注定内心充满脆弱、不安与恐惧。因为,这项事业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只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去体会它的精神意义与价值向度。这就需要通过人与人的合作、交流、沟通来促发内在价值与意义的萌生。“没有人是一个孤岛”,课题研究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唤起学校的“合作文化”与“和谐精神”。单打独斗注定要无路可走;孤军奋战命定败走麦城。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我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中,关于团队生活的意义,我认为它是:迷茫与孤独之际心灵的慰藉;困惑与幽暗之时思想的互启;努力与突围之中理想的共创;创造与成功之时生命的分享……教师要学会过一种团队生活!而参与课题研究就是参与不同生命的合奏与共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中提到,我们全体教师已经花了15年时间,研究如何使学生在小学里完善地掌握阅读技能,以及如何在中学里再使这项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他在《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一文中指出:我们每年都要分析本校教师的400多节课。

……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随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描述“我们全体教师”、“我们”,足以证明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然是复数的“我们”而不是单数的“你”、“我”、“他”。当“你”、“我”、“他”如江河汇成大海融成“我们”之际,课题研究必然焕发出不可思议的智慧与力量。

一个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必然内在地交织出“小题真作、小题实作、小题长作、小题合作”这四种精神旨趣。也就是深刻地践行“小题大作”的精神理念。“小题真作”追求的是一种求真的程度:即实事求是、求真求诚、追求真理;“小题实作”意味着实现的力度:源于生活,直面问题,阐释现实,提炼生活,指导现实;“小题长作”体现出一种时间的长度: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生为之;“小题合作”说明一种合作的精度:即同心协力、双赢互利、同侪共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小题大作”证明着探索的深度:钻之弥深、仰之弥高、愈探愈深、精益求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5:37 , Processed in 0.0907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