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9 21:3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语文教育界对语感的研究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语感训练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融入了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对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产生巨大影响。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解释、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叶圣陶认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2、语感是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王尚文认为:“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是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人的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孙光萱认为:所谓‘语感’,乃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能力,它是一种悟性——一种渗透了理性的感性,一种经过长期的渐进的训练以后,迅速作出的直接反映。
   3、语感是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李海林认为:“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即指句子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依赖于句子以外的因素而又包蕴在该句子内)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杨炳辉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这些说法虽然表述各有侧重,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在我看来,语感属于直觉思维,是某一民族语言的使用者对本民族语言的感性认识,是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统一。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对于语言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现象能够很快地引起注意,这就是对语言敏感,就是有很好的语感。”可见,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意识领域的概念,以直接可感的语言材料作为认识对象。
   语感既然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叶老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老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多听多读、多说多写
     回溯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吟诵之功,严羽以神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他认为历代文学精要“朝夕讽咏以为之本”,“皆须熟读”,“枕籍观之”,这样“久之自然妙入”(严羽《沧浪诗话》),此处的“妙悟”、“妙入”即我们所说的“语感”。三国时代董遇有句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杜甫也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的过程,实则是将被读物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才能做到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也才能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了解文章语言的作用。教师除要重视对课文的范读外,还可从课外选择精彩的文章,让学生多听,从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诵读,逐步把范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除了专门的作文或说话课外,应结合阅读教学,尽可能给学生创造练习说写的机会。训练说话的形式有口头复述、口头作文、即席发言、即兴演讲、双方论辩、分角色表演等。口头言语必然促进书面言语的提高。多写对形成语感有重要意义。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班级改,互相改,自己改,这对增强他们的语感很有作用。
   二、品味涵咏、揣摩辨析
   古人读书,有“涵咏工夫兴味长”的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觉兴味无穷。对范文的佳词丽句和优美段落,要指导学生品味辨析,鉴赏评论。特别是对重点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感情色彩等特点要细加辨析,培养熟读精思的习惯。鉴赏评论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对诗歌,着重品味它的含蓄美、精粹美;对散文,着重欣赏它的抒情美、结构美;对小说,着重分析它的典型美、情节美;对说明文,着重体会它的准确美、简洁美。这是对言语作品的一种高质量的体验,它能准确、真切地感受到言语的深层意蕴和情味,仔细玩味,反复品评,日积月累,便潜移默化地积淀为学生对言语作品的直接感悟,形成准确的语感。揣摩品味就对象而言,有推敲传神的字眼,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品评优美的句式,咀嚼富有个性的对话,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玩味精妙的构思等等。就其方式而言,有增比式、删比式、对比式、换比式、联想式、设疑式等等。
     三、联系实际、悟中体会
     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把第二信号的语言文字与第一信号系统的现实刺激物割裂开来,就很难获得语感。语言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如课文《燕子》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光彩夺目的春天。”句中的“赶集似的聚拢来”就充满生活情趣,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例如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1、你看过农民赶集吗?赶集的场面是怎样的?2、花儿“赶集似的聚扰来”又是怎样一种场面,你能描述一下吗?通过联系生活,学生会唤醒沉睡的表象,使“赶集”的花儿在脑海中活动起来,从而体会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叶老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学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见深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展开联想、想象,把它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类似的感情体验,真切地领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领会语言的原始信息,从而诱发敏锐的语感。
    总之,在语言训练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尤其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学生停留在对语言表面特征和表层意义的分析和理解上,积极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的动态,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教师只有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语感,才能形成学生较强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能力。
2#
发表于 2011-7-13 13:04:5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9:06 , Processed in 0.3313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