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鬼节火热 中国鬼节落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1 12:4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方鬼节火热 中国鬼节落寞

  时间:2010-11-8      来源:中国网     

  

西方的万圣节刚刚过去,西方鬼节在媒体和商家的热捧下过得有声有色。而熟悉中国民俗的人们不免会联想起中国鬼节——中元节的落寞。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就是其中之一。

高巍对于中元节这个民俗节日钟爱有加,他曾在讲座中含着泪讲中元节的文化,台下的观众也含着泪倾听。在他看来,中元节是一个饱含民间情感的节日,虽然政府对其中部分民俗活动并不提倡,但它依然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中元节文化的核心是追思祖先,农耕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断循环,人也是如此,中元节文化实际上在表达一种果实对种子的感恩。同时,秋天来到,天气凉爽,给在河边进行民俗活动带来了良好的天时。一盏盏为祖先指引回家路的河灯,犹如天上的星斗映在水面,展现出一种中国的浪漫。”

民俗只剩节日,民俗文化算热起来了吗?

近来,人们认为民俗文化热起来了,可如果留意一下大部分媒体对民俗方面的报道似乎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到了几个重大的民俗节日,媒体会一窝蜂似的扎堆报道。而平时,则对这一方面不闻不问。民俗只剩下节日,能算是真正热起来了吗?高巍认为这无可厚非,因为毕竟传统节日是承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根据高巍的观察,百姓对于民俗文化是关注的,“尤其是国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后,大家希望了解在这些日子可以做什么,有什么活动可以参与。”高巍说。可是对目前的一些民俗活动高巍却不敢恭维。

“千篇一律。”这就是高巍对当今许多民俗活动所下的断语。“就拿中秋节来说吧,电视台搞了大型的文艺活动,可我却看不明白。你说他是体现团圆了?是庆丰收了?我看不出他这个活动和中秋有什么关系。”高巍并不反对在民俗活动中运用新的形式,可任何创新也不该偏离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本质。

今年中秋,网上出现了全套月饼制作工具的出售,超市里开始卖冰皮月饼粉,高巍认为这才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百姓对于民俗文化的渴望不是被动的观看,而是主动地参与。当一家人一起忙着做月饼的时候,中秋节的文化核心——团圆、亲情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民俗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民俗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高巍认为那就是生活。纵观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处在一年中关键的时间点上,这些节日的习俗实际是提醒人们为即将到来的季节做好准备。“以端午节为例吧,现在我们老强调纪念屈原,强调爱国主义,可那并不是端午节文化的核心。到了端午,气温升高,夏季来临,像搞卫生、用雄黄酒在小孩头上写王字驱邪避虫这样的民俗活动都是让人为迎接夏季做好准备。”

很多传统节日的核心文化价值被遮蔽、甚至被歪曲,这是让高巍痛心的事情。他以重阳节为例,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敬老节,高巍对此十分赞同,但他也认为这无意间将重阳节原本丰富的内涵单一化了。“古人有伤春悲秋的情绪,重阳节通过登高等丰富的活动让人们看到希望和快乐,用一种愉快的心情面对秋天。”

民俗文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高雅文化是阳春白雪,民俗文化是下里巴人,这是个普遍的看法。但高巍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如今人们对民俗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偏颇与无知。“民俗是祖祖辈辈智慧的沉淀,这种智慧不仅是生活的经验,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东西。如亲情、和谐、天人合一。现在很多媒体在关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问题。我看了一个统计,说在影响幸福的因素里,财富只占5%,亲情占到45%。中国传统节日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味,实际上民俗是在制造幸福。”

在高巍看来,民俗能够丰富生活,能够凝聚人心,给人以精神的慰藉。中国人没有统一的宗教意识,这似乎已成了一个共识,但高巍认为正是民俗文化、民俗活动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北京人信关公,把关公当财神,但那绝不是说磕两个头就能发财,重要的是关公承载了一种诚信、忠义。再说传统婚俗,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复杂的仪式,其实就是要营造一种婚姻的神圣感。它将带来家庭的稳定,而家庭稳定,人们才能正常地生产生活,每个家庭都稳定,社会也就安定了。”

学者周作人曾经说过,民俗反映社会的本质,民众最本质的诉求都凝聚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可惜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高巍说。

新民俗与洋民俗是敌是友?

春节家家看春晚,网络上出现了以光棍节为代表的诸多新兴节日。有人认为这是新民俗的诞生。新民俗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究竟是好是坏呢?高巍认为,这些所谓新民俗恐怕还不能算作民俗。春晚属于官方组织的活动,而光棍节等等新兴节日更多的属于一种时尚。

当然,时尚与民俗并非全无关系。“过去的时尚成了今天的民俗,而今天的时尚也可能成为将来的民俗。而一种时尚最终能否成为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民俗还需要靠时间来检验。”

作为民俗学者,高巍却不一味固守所谓的原汁原味。他认为民俗不会一成不变,它注定要随着时代发展。“就象祈子习俗,它是中国民俗中最普遍的,和中国人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相关。但现在,多子多福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与新民俗相伴的还有洋民俗,国人对许多西方节日的热衷有目共睹。高巍认为这是社会多元化的必然产物。对于西方节日文化,他不但不视之为洪水猛兽,相反认为中国的民俗工作者可以从西方节日文化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我曾看过一本关于圣诞节的书,讲为什么要有圣诞老人,他为什么要骑鹿,什么鹿可以骑,为什么钻烟囱等等。从科学的角度对圣诞节作了一个全方位的解读。我觉得很好,这样圣诞老人就不再是个神话,而是有了科学基础的一种文化现象,使得民俗文化得到了重新认识。”高巍认为对中国节日的认识也可以进行拓展,比如中秋节,有庆祝丰收的含义在其中,现在虽然许多人脱离农业劳动,但仍可以借此机会对个人的业绩、公司的业绩进行回顾总结,庆贺自己的丰收、企业的丰收,这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民俗文化之路应该怎样走?

民俗文化应该怎样发展下去,在高巍看来,固守传统一味强调原汁原味不变似乎并不是条好的道路。“过去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单一,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人们遵守者共同的习惯,民俗也就由此诞生。而现在,人们不再遵循同一个生活模式,有人早睡早起,也有人晚上活动,有人春节回家团圆,也有人春节出国旅游,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是不是传统。民俗文化应该以更丰富的形式来展现,只要确保亲情、和谐这些核心的诉求不变。”

高巍认为,民俗文化应该寻找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可以和时尚相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如传统节日天贶节有晒书晒宝的习俗,如果将其与时下流行的晒客文化结合起来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此外,高巍认为要把民俗文化搞活,最重要的还是要让百姓参与进来,亲身体验。如今,高巍正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他与怀柔圣泉山景区合作,搞民俗体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这更让他确信自己这条路没有走错。

在采访过程中,高巍随身携带着一本关于周作人的著作,据他介绍,周作人是将民俗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想通过对周作人、钟敬文等民俗学前辈的研究让自己在理论上取得一些突破。“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终究是盲目的实践。”高巍如是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51 , Processed in 0.0585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