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庄子裔 ;关于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3 16: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今年再次参加了省中考语文命题工作,有机会与省内教研、教学高手交流,深感幸甚,乐甚。


    命题工作全满完成后,为了消除在“狱中”的单调与无聊,组长孔先生适时组织全体命题及审题人员进行了教研、教学研讨。其中,就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孔令凯、陈树元二位特级教师发表了真知灼见。

    孔令凯老师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化”、“四多四少”。
    一是写字教学弱化。年级越高,写字越差。教师写字也差。学生写字难看,姿势不对,错别字多。因此今年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中,增加了错别字减分比例,每错一字减1分,最多减10分。
    二是语法教学淡化。实施新课改后,语法教学不成体系,只分列了四种:词性、词类、句子结构、复句类型。课标中规定的“语法知识不做考试内容”,造成了语法教学的缺失,与高中教学不接轨,与高考脱节。学生作文、表达病句很多,无法修改病句。
    三是作文教学无序化。各版本教材无一系统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写不成论文、总结;大学生错别字连篇。母语教学很不过关。
    四是空洞讲解多,深入品味少。只对文章整体把握、分析,涉及到思路与方法时,不能给学生以指导。教师对语言赏析、品味少。
    五是照本宣科多,独立钻研少。年轻教师不知如何教,教参图解化。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离开教参无法上课。缺乏自己独立的钻研,教师看课文读不过五遍,照搬他人思想。
    六是无效劳动多,学生收获少。课堂上充斥无数无效劳动,学生不能深入文本,课堂上很热闹,但学生收获却很少。
    七是讲授知识多,指导方法少。生字词读音抄在黑板上,教师该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掌握检字法,学生只做题不读书,课上听不到读书声。阅读量太少,课文读不熟,读本不订,连要求读的课外名著都读不完,学生看得少。九年级上、下课本甚至都不讲。文言文也只讲16篇。写作量不足,每两周一篇,写日记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多。我认为写日记不如写随笔,写感悟,抄一些好文、好句。
    陈树元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低,有教材的原因,更有教师的因素。
    一是教材的阅读无序,没有编出非常实用的教材。这是教学者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是教师问题,表现在:
    1.教师功力不够。读(包括阅读、诵读)不能给学生以示范,以言传身教的指点;教师缺少体验和实践,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足。
    2.缺少“三性”:好多语文教师缺少韧性,每项训练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浅尝辄止;教师缺少“惰性”,喜欢越俎代庖;教师缺少悟性,完全听信教材、教参,不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和教师的体验。
    3.课标虚化,教材不科学, 教师缺乏独立建设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语文教学蓝图,自己要学会设计,要有处理单元的能力、处理课文的能力。目标不准,过多、过高、过少都不合适,教学目标必须确立得当。课上的过浅,主要是任务过多,目标过多,“一课一得”最有效,得得相连,课课、单元间相连,造成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4.注重形式,缺乏实效。一是多媒体,二是分组学习。多媒体有长处,直观,可以增大容量。但它必须适时、适量、适体。文学作品不适合用多媒体教学,说明、议论等文体可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适量即该用时用,要为教学服务,必须辅助教学。如《小石潭记》,有的注释,没必要搬上多媒体;背景资料没必要在一开始就交待,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有助于阅读理解时再打出。教师也缺乏处理、运用多媒体的能力。“小组学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的补充方式,语文学习主要靠自己阅读、感悟,凡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讨论解决。小组学习要培养,还要调控。
    下面是我对当前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内容与上面二位专家或有交叉。
    1.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大多考虑怎么“教”方便,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得有趣。盼学生“自主”,又怕学生“自主”(怕学生思维活了驾驭不了课堂);虽然口头上喊“课改”,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得又回到“一言堂”、“满堂灌”的老路上去。
    结症:教学观念仍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更新。
    2.缺乏正确的教材观。
    把讲授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错误地认为上课就是讲教材。教研活动中,教师最关心的是某某篇课文如何讲,教材中的课文要不要都讲,生怕漏掉课文中的一丝一点,丢掉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使教学依旧摆脱不了依赖教参处境,致使教学永远也“大”不起来。
    结症:摆不正上语文课与使用教材的关系。(对“教材无非是例子”没有深刻的理解。如今课改的理念是——用语文教材去上语文课,而不是上课专讲语文教材)
    3.对现代文教学极度漠视。
    以往在“大纲”统治时期,有明确的“基本篇目”,平常的考试以及中考都围绕这些“基本篇目”命题,因而教学似乎有了牢固的“抓手”,讲什么,什么时候讲,规定的死死的,那时教师对现代文阅读异常重视。实施课改后,中考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的一点就是现代文阅读命题并不出自教材,如何对待现代文阅读,许多教师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对教材内的现代文,要么一节课讲一单元,要么置教材中的现代文于不顾,随意找若干篇替代品应付了事。教师的最大疑问是:既然中考不考,那还教什么?
    结症:为考而教。
    4.教学中的以“练”代“读”。
    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中考采取的是“选文+练习题”的形式,这是笔试的通常做法,当然也暴露出这种形式的某种弊端。在现时的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就以跟着中考指挥棒为由,效法中考的这一做法。对某篇课文不是做整体的教学设计,不考虑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往往也是出几个联系体,让学生做做,然后订正一下答案,这篇课文的教学就算完成任务了。
    结症:片面理解中考的导向作用。
    5.课堂讨论过多过滥
    有的教师每提一个问题,几乎都煞有介事地要学生“讨论”一番,至于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考虑地欠周到。似乎是组织讨论了,教学气氛就活跃了,场面就生动了。至于所提问题该不该讨论,应怎样组织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什么角色,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就算是应该讨论的问题,教师也往往是问题一摆,让学生充分“自由”了,至于,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如何,往往也没有及时地适当的反馈。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组织讨论就是落实“合作学习”,这无疑是对课改理念的曲解。
    结症:追求表面的浮华和热闹。
    6.哑巴阅读,很难听到琅琅读书声。
    教学中朗读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读书的方法就只剩默读或浏览,常课文如此,短课文也一样。有的教师说朗读是小学生的事,到了初中强调朗读没有什么必要。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常常有一篇课文学过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不准字音,多数学生读不流利的现象发生。
    结症:忽视朗读的记忆功能及语感培养的作用。
    7.作文教学上的盲目性
    作文训练无序,想当然,作文题目信手拈来;作文批改老一套,通常是篇篇见红,评语泛泛,无视学生的感受及需求;作文指导空对空,不讲求方式,无重点;教师不“下水”,甚至有的教师不会作文,写作能力远不及水平较高的学生。
    结症:由于自身缺乏写作经验,在课标“淡化文体”、教材无写作序列编排的情况下,不善于总结、归纳。
    诚然,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上面种种,我们也只是摆出了一些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愿各位同行能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4:59 , Processed in 0.0734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