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麓山之友历次活动回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8:0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麓山之友历次活动回顾

    题记:花了近两节课的时间,将麓山之友历次活动进行了一番整理。在点击、翻看、复制、粘贴的过程中,如电影的快镜头,三年,这段不长不短的日子就在手间倏忽闪过。不免感叹:坚持做一件事情真的不容易。感谢一起相伴的朋友。让我们在回顾与重温中继续行走。也欢迎朋友们留下您的意见和建议。



一、在线讨论

麓山之友专题讨论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记忆

http://blog.cersp.com/80111/669040.aspx



麓山之友专题讨论之二:穿越时空的对话——我记忆深处的阅读经历

http://blog.cersp.com/80111/671335.aspx



麓山之友专题讨论之三:教师不能承受之重:今天的教师怕什么

作为教师,我们想实现自我的教育梦想,但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我们只有徘徊在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中。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教育生态。请大家说出自己在教育生活中周遭的怕与爱。

    本次讨论详情参见http://blog.cersp.com/80111/671507.aspx



麓山之友专题讨论之四:追忆远逝的童年:童年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童年生活的记忆,足以唤起我们对教育问题的切近自我生命脉络的最本真的思考。让我们共同来关注童年,回味童年,探询童年记忆所蕴涵的教育理想与问题的丝丝迹象。

   此专题讨论请见http://blog.cersp.com/80111/678896.aspx



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讨论之五:我当教师的幸福时刻

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教育实践中也不乏欢乐,而且优良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带来师生生命的欢娱.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教育生活,搜索记忆中我们作为教师的幸福时刻,在对美好的体验中探询教育的本真意蕴.

    本次讨论详情请见http://blog.cersp.com/80111/700737.aspx



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讨论之六:回忆我的中小学时代

本次讨论旨在触摸不同年代的个人的中小学教育经历,通过个人历史教育经验的活生生描述,来显现教育发展的脉络,并且对照我们今天所亲历的教育生活,感受其中的变迁。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详情请见http://blog.cersp.com/80111/714110.aspx



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讨论之七:我当学生的幸福时刻

回忆我们曾经作为学生的快乐片段,探询美好教育的踪迹,也许能让我们从细微中有所体悟,欢迎大家参与本次讨论。

   讨论详情请见:http://blog.cersp.com/80111/725234.aspx



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在线讨论之八:寻找有创意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富于创意的活动。我们有意、无意中的灵机一动,也许能给学生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正是在富于创意的教育情景之中,我们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教师存在的价值。请大家写下各自曾经有过的教育活动创意,让我们在对过去有创意的教育情景的回味中探询有创意的教育如何可能。

    讨论地点:http://blog.cersp.com/80111/779075.aspx



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在线讨论之九:小中见大:教育生活中的趣事管窥

教育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些细小的片段,让我们发现教育生活的无穷魅力。从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出发,包括学生编的一些顺口溜、老师的绰号、师生有趣的“对话”瞬间,从中发掘教育生活的幽微之所在。

    讨论地点:http://blog.cersp.com/80111/808179.aspx



麓山之友专题讨论之十:我们离诗歌究竟有多远?

我们的生活正在越来越远离诗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日渐剧烈的竞争中远离了诗意的从容。我们离诗歌究竟有多远?

    记得宗白华先生说,我们不一定要当诗人,但我们不能没有诗意。我们今天的时代正在一点点远离诗歌,远离诗意,我们的教育也在加速这种分离。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

    讨论详情见:http://blog.sina.com.cn/u/4c322a87010009xe



麓山之友在线讨论之十一:新学期,我的微小改变

又是一个新学期,还是那样的校园,还是那样的教室,甚至还是那样的课本,一切平常如旧。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我们面对台下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面孔,您可曾有过生命的感动?您是否做好了迎接的准备?您可曾努力尝试让这一切的“平常”焕发出新的生命色彩?每个人的自我改变,也许就在一点一点之间。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自己的生命姿态。让我们随意畅谈,说出新学期我的期待与微小改变吧。

讨论详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0b1x.html



麓山之友在线讨论之十二:我读《新教育的精神》

我读《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麓山之友在线讨论整理(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0be9.html

整理之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0bea.html

整理之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0beb.html



麓山之友在线讨论之十三:“我”的网络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6r73.html



麓山之友在线讨论之十四:学校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8i5c.html



麓山之友在线讨论之十五:小学教育应该为孩子们将来的残酷竞争准备些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aoo9.html



麓山之友在线讨论之十六:在不利的工作环境下如何构建并获取个人专业支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bksg.html



二、读书活动

“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之《追寻有意义的教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083y.html



麓山之友读书活动之《窗边的小豆豆》现场实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0boa.html



麓山之友读书活动之《爱弥尔》交流实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99aq.html



三、现场交流

“麓山之友”“日常教育生活的反思与重建”研讨实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7xjv.html



触摸儿童隐秘的心灵世界——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湘潭市特殊学校读书交流会(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9rrp.html



触摸儿童隐秘的心灵世界——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湘潭市特殊学校读书交流会(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2a8701009rrr.html
2#
发表于 2011-7-20 14:03:37 | 只看该作者
“麓山之友”在线讨论主题备选
2008-12-03 21:04
一、“麓山之友”成员提供的主题

1. 哪些好书适合青年教师阅读?
2.如何把广大教师从以任务完成为目的的学习教学技艺,转变为以发展人为目的的思想意识解放。
(以上由砂子塘徐幸操提出)
3. 中小学学科教学如何突破应试教育的窠臼?我们应做的和能做的有哪些?我们已经做的或者计划做的又有哪些?
4. 在最不利的工作环境下如何构建获取专业支持和个人支持的共同体?
(提出者:唐泽霞)
5. 周凯兴 建议讨论题目:
    如何引导学生以个性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事件、历史文化时间?
6.  陈文芳提供案例研讨:
    一个乡村初一的孩子,在其他孩子的带领下学会了上网玩游戏,然后很快着迷了,开始在外面的网吧通宵,上课睡觉,甚至逃课。这件事情被他爸爸发现了,他爸爸狠揍了他一顿,然后,说下次再发现上网的话,就不让他读书了。但是,这个孩子在被揍之后的第三个星期,又去外面的网吧通宵,并被其父亲逮住。这次,爸爸真的不让他读书了。把他关在家里,关了一个暑假,孩子觉得还是应当去读书,于是在暑假过后,爸爸又决定让孩子去读初二。
    各位不要从中找法律手段来解决,因为这种事情在农村还属于正常现象。下面有几个问题:
    如果您是孩子家长,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孩子的老师,你会怎么办?如果孩子老师不管事,而你是孩子家人中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亲人,你会怎么办?

7.  孟妲施:如何在教育理想与课堂教学之间寻找契合点?
8.  覃永恒:以人为本更新教育理念。

9. 袁海霞建议:
    1).小学教师如何在现今的教育现实中最大程度的寻求自身专业成长?
    2).当前小学生心理研究从何处入手?

10. 周满意:
    教育教学中如何关注个体差异或者是怎样对待后进生
11. 杨其文:
“如何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的联系”。中小学老师可到高校去上课,高校教师可到中小学去培训教师。

二、暂未讨论的主题
   
      尊重孩子,从细节开始
      感动我的一首诗

      曾有过做梦的年代

      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带给我的世界

      我的影视生活

      我的阅读生活(以及与阅读有关的相关主题)


      ......

    请各位博友选出您感兴趣的主题,近期我们将进行在线研讨。也欢迎您献计献策,提出更好的建议。
3#
发表于 2011-7-20 14:05:55 | 只看该作者
以思想之火点燃日常教育生活之薪

刘铁芳



“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自2006年9月14日第一次网络在线讨论以来,至今已二年有余,是一个完全自发的闲散的组织。最先缘自我在博客上的提议,希望能在长沙的麓山脚下建立一个教师合作组织,在几位骨干教师的积极响应下,“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逐渐组建起来了。“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秉持“自由交流与思想共享”的原则,真实记录、真诚思考、真心交流。网络在线讨论是主要的活动形式,此外还有读书会交流、教育现场观察以及主题研讨。

这两年来的亲身经验让我感觉,在线研讨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形式。主要原因在于其无限的开放性,只要有兴趣的朋友,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发言多少不限;你可以说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加以评论;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你可以同时参与,也可以提前发言,或者后面留言。正因为交流的自由,无拘束,反可以让在线讨论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可能是讨论能延续下来的原因。但要做好,做深入,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有几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先是确定好主题,好的主题是在线研讨得以成功的必要前提。最初的讨论大都是由我拟出,再征询骨干成员的意见而定。我定主题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大家都有话说,切近大家的日常生活;二是能激发大家对日常教育生活的反思,有一定的引导性;三是有一定的新意,或者问题本身较新颖,或者问题的角度有新意。基于这几个原则,我们进行的话题讨论主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记忆”、“穿越时空的对话——我记忆深处的阅读经历”、“追忆远逝的童年:童年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回忆我的中小学时代”、“ 我当学生的幸福时刻”……这些回忆性叙事性的主题颇具吸引力,一是大家都有话可说,二是平常的话题下隐藏着深意——重温生命的过去,感受生命的温暖,并从中探寻生命与教育的真谛。

随着讨论的深入,主题确定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有时是讨论过程中的自然生发,如“教师不能承受之重:今天的教师怕什么”、“ 师生交往中的平等如何可能” ;有的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在群体讨论中凸显,如“小中见大:教育生活中的趣事管窥 ”、“寻找有创意的教育 ”、“我当教师的幸福时刻 ”、“‘我’的网络生活 ”、“小学教育应该为孩子们将来的残酷竞争准备些什么”、“新学期,我的微小改变 ”等一些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教育生态的主题;更有一些就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重要问题进行的讨论,如“学校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 ”、“我们离诗歌究竟有多远”。总之,主题的确定不是盲目随意,而是试图从一些当下教育重要的、却往往在日常教育生活中被遮蔽的主题,比如爱、美(诗歌)、自然、童年、生命等核心要素出发,紧扣教育实践,提倡切己的言说,并试图显现教育生活的内在机理与发展的可能性。

具体活动的组织同样是关键。先是主持人的确定,在线讨论的自由性往往容易导致散漫而无序,所以主持人的适当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麓山之友”每一次在线讨论一般我都会参加,并邀请相应骨干成员一起主持。主持人除了端茶送水迎送宾客外,还需时刻关注讨论的进程是否偏离主题,一旦有偏离,应及时牵引到正常的讨论轨道上来。同时,主持人还应根据讨论的情况及时总结提升,确保讨论的深入。

以两次在线讨论为例。第一次在线讨论“学生对教师的记忆”勾起了大家对于往事的回想,很多老师都踊跃发言,但都基于事例的描述,很难引起交锋,更不能引起共鸣。主持人适时加以提醒:希望大家在谈了自己记忆深处的老师后,能用回味的语气说几句感想。于是,大家很快意识到,这次的讨论并不仅仅停留在回顾往事,而是要透过对教师的回忆,思考到底为什么有些老师有些事会深深留在我们记忆之中?这对我们自己做教师有什么启发?我随即抛出这样的结论:“爱、美、关怀、趣味、幽默、智慧、个性等等,都可能成为我们内心深处对教师最美的记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那可能就是恶、缺乏爱心、专制等成为我们对教师最糟糕的记忆.。还有大部分的,可能个性缺少了一点,就慢慢随着时光流逝,而消逝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教师不能承受之重:今天的教师怕什么”是一次热烈的讨论。“说出教育周遭生活中的怕”,这样的主题本就很容易导致纯粹个人意气的发泄。主持人一开始便建议“朴实地写下各自对教师人生担当的苦,最好是少带一点个人性的怨气,这样我们可以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但在讨论过程中仍然引发了争议。争议起源自韩冰剑老师的一句:“好老师,会少很多怕”。持反对意见的十八子马上反唇相讥:“一个优秀的教师内心应该是有更多痛感的老师而不是优哉游哉的老师。优秀的老师更不轻松,灵魂更会受到撕裂的痛苦!”支持韩冰剑老师的认为这是大实话,“我们只有在体制中赢得了自己的空间和立足点,我们才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怕和麻烦。”这样的争论自然深化和拓宽了关于“怕”的理解。追梦人感叹“我们为自己价值的实现,为自己能找到职业的幸福和尊严而苦苦追寻,真的有很多不能承受之重。”,十八子将“怕”区分为“外显层面的怕”和“本质的怕”,并认为“内心中有所敬畏才是怕的本质。强壮起来以后内心的敬畏会越多。”这样的观点无疑令人深思。

讨论并没有简单停留在教师的“怕”,在主持人的建议下,继续讨论“怕”的释放。老师们的发言更加精彩。比如对“制度的恶”采取装聋作哑的态度;比如追求“淡泊明致,宁静致远”,适当让自己进入“忘”和“外”的境界;比如和志同道合,相互支持的同行一起前行;比如“做自己”,执着地追求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乎外在的评价;比如有所担当,努力找寻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并且改良土壤……大家一致认同这次的讨论就是一种探询消解怕的方式与途径。并期望“麓山之友”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我们虽然有着许多的“怕”和“苦”,但我们可以直面困苦,直面自我人生;在这个家园里,我们虽然同样是默默无闻,但于平凡之中我们也可以追求我们作为教师的幸福。”

如果说主持人的引领十分重要的话,参与的人员就是讨论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障足够的参与人数,“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特意安排了专门的“联络员”,负责在线讨论诸多事宜,比如主题的宣传与发布、提前邀请参与人员;建立了“麓山之友”博客,开辟了专门的交流平台;同时倡导成员建立自己的博客,扩宽交流的渠道,吸引更多的成员参与;开设了QQ群,使平日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每次在线讨论后的整理也不可或缺,整理是对讨论的必要的梳理与回顾,给大家对讨论主题一份清晰的记录,同时也让大家真实地感受到讨论的成果。目前,“麓山之友”在线讨论的成果已经在我主编的《教育人文辑刊》,还有《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中国教育报》等纸质媒体上陆续刊登。此外,网络讨论还需要现实的补充,我们在网上讨论之余,走进教育现场、读书交流、现场主题研讨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延伸与拓展再线讨论的效果,逐渐使“麓山之友”真正成为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师合作交流组织。

细细思考,在线讨论的根本意义,或者说生命力,就在于通过这样一个自由交流空间的悉心打造,激发参与者思想的火花,并用这种思想之火来激活大家对个人日常教育生活的反思,从而使得平平淡淡的日常教育生活之薪能够燃烧起思想的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每个参与者教育精神与教育人格的反思与超越。“在教育时空中寻找同道人”,这是一篇在线讨论实录的标题,曾发表在2008年4月2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麓山之友”一路走来的过程,难道不就是在教育世界里,彼此寻觅的过程?
4#
发表于 2011-7-20 14:07:49 | 只看该作者
刘铁芳的教育博客简介

——应湖南教育杂志之邀而写的个人博客生活简介



2006年6月30日,受好友刘良华、张文质的怂恿,我正式开通了自己在新思考网上的博客,网址是http://blog.cersp.com/index/1055382.jspx,并贴出第一篇文章,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博客生活。我把自己最初的博客命名为“刘铁芳教育人文博客”,以传递教育人文理念、激扬教育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开博理念。博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教育随笔,把自己的教育偶得随时贴上去,跟博友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思想文摘,主要向大家推荐我认为值得一读的名家人文思想论作;美文欣赏,主要转贴各种可读性很强的哲理美文;另一个大块就是各种教育人文性的文字,包括一般性的教育人文理念、大学理念、体育理念等文字;还有一块是个人随意性的文字,以“似水流年”命名。

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我随后组织了“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逐渐在麓山脚下形成了一个以网络交流为主的教师成长群体。随后,我在新思考的博客逐渐红火起来,一天的点击率很快达到5000以上。每天打开网页,浏览博客、看留言、发日志,就成了个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不仅把日常思考的点滴随时表达,汇集起来,而且交朋识友,成为我广泛获取教育信息、汇集各种教育认识、交流个人教育思考、传递教育人文理念的重要窗口。

可惜的是后面由于新思考网站的原因,一度无法进入。我的朋友们都陆续转移,我也转移到了新浪博客,网址是http://blog.sina.com.cn/tiefangliu。由于新浪博客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博客群,这里的人气相对惨淡。后面在张文质兄的倡导下,我又加盟新创建的1+1教育博客,博客地址为http://blog.edu11.net/?78。由于这里是一个专业的教师成长博客,加上可以把新思考的博客内容全部转移过来,我很快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人气也迅速上升,我的博客生活总算重新进入了正常轨道。
5#
发表于 2011-7-20 14:09:4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人文学术丛书

总  序



教育乃是精神成人的宏伟之事业,教育的根砥首在立人。教育的人文旨趣,其根本正在于对教育之作为立人伟业的殷殷守护。倡导教育人文,不仅在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质,也在谋求整体教育实践精神的生长生成;甚至,从更深远的意义而言,乃在于谋求国民人格精神旨趣的提升与超越。“教育人文”不仅是理想世界的教育精神镜像,更是一种当下教育实践的踊跃动姿,是当下教育实践的人文动姿之可能性的发掘与显现。

学术之名,既在按章论节,煌煌巨构,同样存在于绵密幽微的精耕细作之中。本丛书以教育人文学术命名,旨在悬置时下的教育言说范式,力求以文化的、心灵的、生命的敏锐触角,去细密地探究当下中国社会的教育人文机理。在此,我们试图传达这样一种心向: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们期待的教育人文学术,乃是以理性探究与审慎言说回应当下中国社会深层的教育问题,力求避免教育学术的自话自说,保持教育人文学术对当下教育现实的生动的张力。

教育人文建设是一项扎根培元的事业,它需要我们立足长远,有开阔的视野,免于浮躁和激进,撇开大而全的体系化言说语式与整体性、替代性的言说姿态,直面教育的基本问题,塌塌实实地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温经典,探询当下教育的深层肌理,夯实现实教育的思想根基。

教育文化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完成当下教育精神的转换,我们所需要的也许是几代人的努力。所以,对于当下的教育思想志业而言,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如何秉承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传统,庚续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薪火,同时旁借西学教育人文思想资源,激活当下教育的思想空间,一点一滴地培植教育实践的内在精神。

我们深知,个人的力量是绵薄的,但只要我们是在不断地接近教育的原点,敞开对当下教育基本问题的应答,怀抱愚公移山之志,我们就会在教育思想的路上,执著地前行。

先人有言: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教育人文学术丛书编委会

          二OO八年三月



(该丛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欢迎投稿,文稿请发tiefangliu@hotmail.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59 , Processed in 0.0687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