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尚荣: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4:5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尚荣: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

2010-08-12

尊敬的凌校长,尊敬的张文质先生,我发现二甲中学在所有的文章当中,都称张文质(注: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引领者)为“文质先生”。而凌宗伟是喊我“成老师”,我不知道“先生”和“老师”之间怎么区别,一会儿我要叫凌宗伟回答我。(笑)

在座的各位老师,会议指南上说,今天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谈谈对命题的认识,因为这个话题不是我的,是张文质的,而且张文质也不直接告诉我,他是把它回归到凌宗伟那儿,然后从凌宗伟那儿再出发到我这儿,因此这个题目我觉得是“被题目”的。(笑)这不是我想的一个题目。而且这个题目很难,由于大家都在讲文化,但是不一定知道文化是什么。就像有人所说,尽管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文化之中,但是倾我们自己所知,也未必能说出什么是文化。而且大家都在讲文化,我再怎么讲我也讲不好,也许这就是一种文化的魅力,文化的魔力。

不过张文质先生给我这个题目我很高兴,为什么高兴呢?有三点原因:第一,我尽管是“被讲”,但是我觉得“被讲”很值得。任何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在当代,都在“被”,你不能没有“被”——我们需要被爱,我们需要被培训,我们在学校里工作需要被安排。设想一下,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没有被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没有被爱,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从何谈起啊?所以人是需要“被”的。而且今天“被”,“被”得好,让我好好的思考了一下学校文化,所谓的学校的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所以我在这里为张文质先生“被”一次。希望以后张文质先生再给我“被”一次,就在年轻的教师推动之下,我们这些白发苍苍的人才能有所进步。

非常有意思的是,上午我在前面走,突然有个外省老师找到我。他说,我经常听你报告,你昨天讲的太好了。我说我昨天没讲,错了,昨天是孙绍振(注: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老师讲的(全场大笑)。这个,我想“白发苍苍”可能成为一种标志了(笑)。“白发苍苍”可能意味着落后,但是我想起托尔斯泰来——托尔斯泰讲“白发是有它的芬芳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不自卑,但是我需要“被”一次,需要“被”二次。

第二个,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出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什么叫“回归”啊?什么叫“再出发”啊?所以我想到古罗马的马可·奥勒留几行诗,这个诗文在讨论生活的时候,说的非常好,他说就算人可以活几千年,哪怕你能活数万年,那又怎么样呢?你始终应该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别的什么生活,而是他时刻正在失去的东西。下面的话更加重要,他说,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其实是时时刻刻合为一体的,失去的过往,也正是现在的时刻。这个话是在张文质先生编的那本书里读到的。于是我想到人的生命,起点和终点总是时时刻刻合为一体的。那么文化呢?那么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是不是也应该合为一体呢?回归是为了什么?回归是为了再出发,回归是一种抵达,但是人在抵达以后他必须有新的出发。从另外一层意思来讲,回归本身也应该是一种再出发。

所以学校文化的建设,就是不断的在回归与再出发的过程当中,就是在回归与再出发的结合之中,学校文化就建设起来了。可见张文质先生给这个题目是多么地有深意,多么好!我喜欢这个题目,尽管我讲不好,但是我喜欢。我已经讲了两个“喜欢”了,第一个我喜欢“被”,第二个我喜欢这个题目。可能说到底我还是比较喜欢张文质的。

第三个,对二甲中学来说,提出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二甲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应该有一个更深度的建构。在张先生的指导之下,二甲中学的文化建设取得这么大的进展,生命化教育意义提升了,但是下面一步怎么做,他提出来了,你们需要回归,但是你们又需要有一个新的出发。在生命化建设的征途中,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二甲中学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所以我愿意讲这个题目,这是我对于这个题目的认识。

那么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究竟聚焦在哪里,回到哪里去,又该从哪里出发呢,可能有许多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大问题,我想到了香港卫视的嘉宾梁闻道先生写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很简单——它的书名总是很简单的——叫《常识》,科学常识,社会常识……“常识”两个字。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社会,我们都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向前。我们的许多问题看起来非常深刻,同时也带着许多复杂的现象,那么你要回到哪里去?你要回到常识上去。我理解梁闻道先生所讲的“常识”,就是要回到问题它最初的印象去,回到问题的基本规定性上去,所以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你不能忘掉文化的基本规定性。文化的基本规定性正是文化需要回归的地方,文化的基本规定性也正是学校文化建设要从这儿新的开始,新的出发的地方,这是出发之地。

你谈了这么多文化的事情,但是你基本的问题不能忘掉。我想起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这个东西是不好下定义的。《道德经》是什么?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张教授所做的报告,关于道的问题,他认为“道”不是方法问题,不是规律问题,不是原则问题,不是法则问题,而是什么?他认为“道”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生命力”的问题。而且他对这个“生命力”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解释。他说,“道”就是一种创造力,就是一种更新的能力,就是最初的内驱力,原动力。“道”就是最巨大的包容性的。因此张文质先生和二甲中学合作在一起,进行生命化的教育,我们并不妨把生命化的教育回到文化的常识上面去,那就是关于文化的生命力的问题,在寻找学校文化建设,寻找学校建设的一个道德问题。当然,我也并不完全同意,张教授他认为“道”绝不是一种规律,“道”绝不是一种法则,我也不完全赞成。所以学校文化回归到基本文化性,我们应该从道德角度理解文化问题。那么这种文化的回归,文化的基本规律性是在哪几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把握好呢?我想有这么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基本问题是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人化”。讨论文化的问题,讨论学校文化建设问题,你不能不谈“人”。文化建设没有人,文化免谈。没有人就没有文化,不讨论人,还讨论文化,还有什么价值呢,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文化是“人化”,第一个给我们重大的启发就是讨论文化,需要和讨论人,讨论人的价值,将人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命化教育恰恰是在人的生命上进行了深度研究。二甲中学的文化建设正是在他们的校长、二甲中学的老师、二甲中学的学生,在改变他们生存状态,焕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上,他们做得是最好。所以他们谈论文化是最有资格的,也才是最有发言权的,这第一。

第二,文化是“人化”,说的是要用“文”来“化”人。

文化是可以影响人的,文化是可以改变人的,文化也是可以塑造人的。所以讨论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必定要研究我们的文化如何在影响人。我们拿什么样的文化来影响我们二甲中学,影响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影响自己。文化化人,是“文化是人化”的第二个重要意思。

我个人认为“文化是人化”的第三个重要意义就是,人不仅是文化的享受者,人不仅是文化的体验者,更为重要的是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二甲中学这些文化建设,它的最高境界在哪里?最高境界,或者说最高级的形态应该说是二甲中学在凌宗伟校长的领导下,和老师们、和同学们、和二甲中学的家长们一起去创造最好的文化。文化我们可以传承,文化也应该发展,文化的发展就是在我们的手下来创造出最适合学校的文化来,这是我理解文化是人化的第三个意思。要让我们去创造文化。

第四个意思,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就是让学校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成为我们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文化的憩息地,这块文化的憩息地它安全吗?这块文化的憩息地它营养丰富吗?学校的这块文化的憩息地它有根有源吗?它的根须究竟伸向哪里?我们现在学校文化的憩息地应该是“让人诗意地憩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诗我们常常是误解的,就像刘铁芳先生上午所讲的,不要追求那些华丽,所谓的五彩斑斓,所谓的诗意,诗意还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这句诗有个最好的解释,他的解释就是“人是要抽离大地的”。人抽离大地,要透过艰辛,仰望神明,来到半空之中;如果这时候人来到半空之中,你可以俯视大地,俯察人间,这时候你就具有创造的激情,或者创造的灵感。但是海德·格尔他也说,“最终人是要回到大地上去的”所以海德·格尔评价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憩居在大地上”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永远不离开大地,但是又超越大地的一个过程。

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最后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学校,使我们的二甲中学成为诗意栖居的大地,成为精神家园,成为一块文化的憩息地。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性。如果考虑到学校文化的建设,忘掉了人去创造文化,人又去体验文化,离开了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园地的话,那这个学校的文化的回归与出发,那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可以审视一下二甲中学,在张老师的指导之下,他的文化建设,他的生命化教育究竟做得怎么样。所以昨天晚上和今天上午,我翻阅了二甲中学提供的资料,我到这个会上来,我听专家的讲话固然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但是看二甲中学的资料同样有价值。我以为二甲中学它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主张”,二甲中学也正在不断积蓄学校的“文化能量”。一个学校有没有“文化主张”,在“文化主张”的引领下能够不断地去锻造,不断地去积蓄文化的能量,对一所学校它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二甲中学初步构建了学校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坐标”。用时尚的话来说,已经开始初步绘就了二甲中学的“文化地图”。譬如说二甲中学的文化主张就是“文化发展学校,对话创造思维”。我把它是作为二甲中学的文化主张,其实它的文化主张还有另外一种表述,就是“人文关怀,文化立校;润泽生命,启迪智慧”。这一点是他们的主张。第二,他们对学校的文化进行了梳理,进行了甄别,而且有传承有发展。所以他们找到了学校的校训——“行于天地,止于至善”,把学校的校训作为二甲中学的魂。以“行于天地,止于至善”为校训,正是表达了我们二甲中学的一种文化的最终的追求,体现了二甲中学师生员工“做诚实人,行阳光道,求真善美,立天地间”的人格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以为这个校训这使我想起了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是我们所敬仰的一位大师。在北大的校园里,年轻的学子们,年轻的教师们,骑着自行车在北大校园里行走,而且要把自行车的铃声“铛铛铛”地敲响,骑得飞快,好不潇洒。大概这就是校园的青春文化,是北大的青春文化。但是,他们只要看到前面有一位老人在走着——这位老人看上去好像就是季羡林——这时候,所有骑自行车的人,似乎都接到一道无声命令,跳下自行车,推着自行车向前走。前面走的果真是季羡林。这时候季羡林回过身来,看到后面排着长长的自行车队。这就是季羡林!这就是北大教师学生们对季先生的一种尊敬!一种崇拜!为什么?因为他有道德文章。2006年,季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颁奖现场,他没有到,但是当时的颁奖词我至今都是记忆犹新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季先生心有良知哺育,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宠辱不惊,贫贱不移,他的学问著称了大地美丽的风景,他把自己的文化留给了东方,他把自己的心汇入了传统。这个颁奖词高度赞扬了季羡林,“心有良知”是社会的良知、社会责任感。他的文章好,他的道德更好。二甲中学的这个校训,就是让我们知道二甲中学的一个个人、一个个教师和学生都有最好的道德追求,而“至善”又是一切追求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第三,二甲中学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的追求。这个办学追求非常有个性,这个个性就是“今天第二”。凌宗伟先生和张文质先生,包括许锡良先生,都对“今天第二”做了非常好的解释。他们的解释是:“今天第二”是对今天的肯定,但是,又是对明天的一种更加积极的,更加乐观的期待。“今天第二”就是要让二甲人做最好的自己。他们再次重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二甲中学正是因为有“今天第二”的办学的追求,有二甲的精神,所以二甲中学才是不断的向前的。

第四,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凌校长非常明确的提出,学校的文化建设,生命化的教育,它的宗旨就是学生。他是这样说的:“行为文化建设起点、终点都应该是学生,都应该是学生的发展。”凌校长这个话不不正是应和了张文质先生给我出的题目吗?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时时刻刻应该合为一体的。

第五,学校形成一种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就是“教育是一种提醒”。许锡良先生对“教育是一种提醒”还做了比较好的解释。他说,“教育是一种提醒”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由衷内在的规律,存有一种生命的密码,隐藏着生命的无限的巨大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开发,潜能的开发,不是靠训练得到的,而是一种通过“提醒”,它是一种暗示,是一种建议,诸如此类。

我觉得二甲中学正是在文化建设,正是在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出发当中,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主张,初步建构了学校的文化坐标体系。也许这正是我们这次所有参会的人,是在张先生的生命化教育之下又一个重要的收获,向二甲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究竟学什么?通过这个简单回顾,那么,我们能不能对二甲中学的文化建设作出基本的判断呢?我想是可以的。我们的基本的判断是:二甲中学,二甲中学人,正在文化的熏陶中,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在创造着最适合自己学校的文化。所谓“今天第二”,所谓“行于天地,止于至善”,所谓“提醒”,都是具有二甲中学的特点的,都具有本土的特点。当然,它也具有普遍的意义。这说明,人是能创造文化的,说明我们二甲中学,只要生命的力量被唤醒以后,大家是可以创造文化的;这也说明,文化是人创造的。二甲中学的人在创造二甲中学的文化。

第二方面,二甲中学创造的文化,是我前面所说的,它是具有本土特点的,是具有校长特点的,是适合的。只有适合的,我认为才是最好的。我们进行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就是要为学校寻找到最适合的文化。英国哲学家奥菲讲的非常好:“当鞋子和脚合脚的时候,就把脚忘掉了”。这就是说,这种教育,这种文化是最自然的,是最贴近学生的,它没有教育的痕迹,它不是刻意的。它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是阳光雨露下的一种渗透行为。这正是一种文化。同时,中国的古训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谁知道?只有脚最知道。二甲中学创造的这个文化好不好,要由二甲人自己说,由二甲中学的老师、二甲中学的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判断,这种文化是不是最好的文化。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4:59:1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方面,人能不能创造文化?答案是可以的。这种可以创造文化说明什么?说明人是具有巨大创造性的,人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人的可能性。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回归与再出发,它就是要去激发人的这种可能性。把教师的和学生的可能性要变成一种现实性。我在他们的集子里看到他们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叫做曹乐旻。曹乐旻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首诗,她用这首诗诗句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作《年轻的战场》。她引用诗是这么说的:“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上,请你给我一束爱的光芒。今天,我想要走向这胜利的远方,我要把这世界为你点亮。”曹老师,不仅是一个曹老师,是二甲中学的老师们,正在把二甲中学这块土壤看作是一个年轻的战场。这个年轻的战场是充满着文化的,是充满着生命的,巨大的创造力的。因而,人的可能性正在变成一种现实性。而且这种可能性往往就隐藏在现实性当中,如果我们从二甲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身上,从他们现实性当中你仔细地去观察,你会发现许多的可能性。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这种学校回归与再出发,它的第一个基本规律性那就是:文化它是一种人化。基本规律性的第二个是,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如果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回归与出发不能够回到文化核心问题上,那你没有找到回归之点,你也没有找到新出发的地方。文化核心很显然就是价值观。这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文化给我们所创造的一种价值观,让我们能够在众多文化面前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让二甲中学能够开始站到一个精神高度上,使二甲中学成为自己,使二甲中学老师、二甲中学的学生都成为他自己。文化建设就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形变和形成上下我们要更大功夫。

但是,什么叫价值?对价值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解读的,如果从文化中的另一个层面来解读价值,那么,我们可以把价值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可以把价值和创造联系在一起。歌德讲得非常好:你拥有价值吗?如果你要拥有价值,那么你就去创造吧。因此,价值也是来自于创造。这个解释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鲁洁老师,她用最简洁的话解释了价值:“价值就是理想中的事实。”鲁老师这个解释给我很大的启发,给我一个巨大的想象的空间。我觉得价值它不是虚无缥缈的。鲁老师是在告诉我们,价值就存活于事实之中,就在我们现实当中,就在我们行动当中,就在我们的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当中。

事实,是价值的一种具体的体现。但是,价值并不等同于是事实,它超越了事实。它要去追求理想,要从事实出发,从事实当中,来发现我们的理想,去追求我们的理想。所以我就想起了两个人的话,一个想起了一位地理学家写的一本小说,这篇小说的名字叫做《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地理学家写小说,地理学家写文学作品,他们的话语方式是不同的。他在这篇小说里说“我们要去追求一条地平线,要永远去瞭望这条地平线”。而且他说,“我们向地平线迈进两步的时候,地平线总是向后倒退两步;接着我们再向地平线迈进十步,但是你又会发现,地平线向后倒退了十步。于是地平线似乎是永远构不着的,地平线似乎是永远到达不了的。但是,有追求的人,总是觉得地平线存在,他总是要去追寻这条地平线,因为他们知道地平线存在的最高价值就在于:让人不断地向前、向前、再向前”。想起第二个人的话,就是左宗棠先生所说的“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人总是要想着向高的地方站立,你站得高,才看得远。但是,你又不能虚空,你要想着一块平地,就平地而坐,你才是踏实的。而就平地坐,你不能画地为牢,要向宽处行。二甲中学这种文化建设,从事实当中去发现我们自己的理想,来形成我们的核心的价值观。可见呢,文化建设、价值观的建设是特别重要的。

同时,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又显得犹为紧迫,因为这种多元文化带来了多元的价值。我们学生,也包括了年轻教师,在多元价值前面,容易造成一种迷惑,甚至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所以在二甲中学的这本书和它的杂志,包括《教师月刊》上面,都登载了一些比较具体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现在年轻人价值观的迷失。它的存在是事实,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个问题。怎样进行价值教育?美国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提出一种理论,叫做“价值澄清理论”。美国人“价值澄清理论”的提出,这首先是一种进步,它的进步就表现在:把所有的价值,都要呈现给学生。它是开放的,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去体验。但是,美国人后来反思了这个“价值澄清理论”,而且对这个“价值澄清理论”做了调整和改进。为什么?把所以价值给我们学生,而老师不去干预,老师不进行引领,不进行指导,美国人认为这个也是不对的。所以在价值观的教育下,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我们老师的作用、价值引领的作用,是犹为重要的。以上这些,是我对文化的核心,有关价值观问题的认识,那么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文化的核心——在价值观教育上,我们究竟做得怎么样。二甲中学的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它又从哪里做起的?我觉得,二甲中学在这点上,对我们同样是有启发的。

第一,二甲中学在进行文化建设中,把价值观聚焦在如何对待利益的问题上。凌宗伟校长有一个讲话,在讲话当中他提到:他说有一种管理模式,把利益看得过重,尤其是眼前利益看得过重。而我们现在校长,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对待价值观,就集中在如何对待利益上。但是,在实行工资改革,尤其绩效工资,就是在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之前,我们校长在经济上能做主的事情是不多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如何激励教师?凌校长认为:钱,固然是重要的,我们现在钱还太少。但是,他觉得,价值观的教育更为重要,那就是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机会。这种把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聚焦在如何对待利益,尤其是如何对待眼前利益上面,我认为这种选择,这种定位,是非常好的,是非常对的。

第二,价值观涉及到教师的发展问题,教师的发展,是如何让教师去发展。在他们谈话中当中,在和张文质老师的对话当中,其中谈到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他考取了公务员,好多人问凌校长,你放不放他走?凌校长回答说:“我放。我们走掉一个陈老师,我们还拥有李老师、张老师、陆老师……我们还有同样非常优秀的老师。”他认为,要尊重教师的自由,要解放教师。要在解放教师、让教师获得自由的状态下,去更多地创造,更好地创造,生活质量更好一点。我认为,这种对教师的管理,对教师发展的价值观,他的选择,他的定位,也是非常正确的。

第三,价值观在对学生教育当中,如何有一个价值的取向?这个价值取向,我发现,这个二甲中学的语文教师,季勇先生,所提出的是“学生要散养,不能够圈养”。当然,这种观点人家早提出来了。但是,季勇老师对“不要散养”有更个性化的解释。他觉得:“不要打着喂着吃,不要抱着喂着吃,不要急于去催肥,要在学生的生命的陪伴下,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要回归生命,回归教育的本质”。这就是季勇先生的一个教育价值取向。如何对待学生?有一位老师,叫岑洁萍,她写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我看得特别感动。她说:“在寒假以后,有一个学生,在非常个性化的签名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一句什么话呢?——90后不是坏,只是堕落。”岑老师,她是怎么解释,她是怎么看待90后的呢?这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岑老师说:“90后是善良的,只是,习惯享受;他们也想好好学习,只是,恒心不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要作一个引路人。”最后她说:“寒假结束了,明天就要开学了,我又要见到我的孩子们了,一个月不见,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在期待中……”这种岑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爱呀,一种期待呀,对90后学生的一种认识啊,这种价值判断啊,你说它是不是学校文化?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回归和出发,是不是要回到这些问题上来呢?我的看法是,当然应该回到这些问题上来。正是在这样的回归和出发当中,我们二甲中学文化又向前推进了,这是第二。

第三,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必须关注一个重要的阵地,那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课程和课堂。

二甲中学的生命化建设,二甲中学的文化意象,如果不建立在课程上,如果不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看,它是触发不了的,它是走不远的。课程、课堂,它是离不开文化的。亚斯·盖斯讲得非常好,他说:“因此,教育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认识。”课程它应该是一种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它的原则就是用文化的力量,把我们导向人的灵魂,找到人的发展的根本,找到人的发展的一种根据。这个根据和本源绝不是平庸的知识。

文化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底蕴,是学生记有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支持系统,可以说,文化是学习知识的动力。艾克茄·洛夫讲得好:“文化渗透到各种知识中,塑造各种知识,有时也管理各种知识”。所以,我们把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是当成一个文化对待,也不能忘掉文化。但是在什么条件下,课程才是一种文化?在什么条件下,课程、课堂教学才应该是一种文化?我这个话的意思很明显:课程、课堂应该是文化。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比如说在应式教育之下,我们课程、课堂,它已经不是文化了,它已经异化了。要使我们的课程、课堂成为一种文化,非常重要的其中有一条,那就是课程展开的方式。课程展开的方式,爱德华·霍讲得非常好,他说:“文化像一座监狱,除了你一个人知道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它”。文化是一座监狱,很神秘,你不能了解它,但如果这时候,我们手上有一把钥匙,就能打开这个监狱。因此,你就发现了文化,你就了解了文化。接着,他又说:“的确,文化以很多不为人知的方式把人们连结在一起”。文化有方式的,但是文化这种方式常常是不为人知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方式,其实这种方式应该是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他认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种方式是种什么方式?谦卑的方式、是吸引人的方式。约瑟夫·奈讲啊,这个文化这种软实力,它的方式是谦卑的,它不是强制的,它是吸引人的方式,所以课堂教学,要使课堂,要使教学,要使课程要变成文化,教师必须谦卑,教师在课堂上用的方式,应该是吸引人的方式。这个时候,你的教学才成为一个文化的过程,这种吸引人的方式,往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的,体验的,对话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之下,我觉得对当下的有效教学,应该做个检讨,应该做个反思,时间关系,我这儿就不说有效教学了。生命化的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是生命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二甲中学在这点上又做得怎么样呢?他做了哪些初步的探索呢?

首先,二甲中学对课堂教学有一种信心,而且这种信心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信念,比如说:二甲中学地理老师——吕斌。吕斌写的很多文章都很好,吕斌老师说他在参加的全国班主任培训以后,写了一篇博文,博文这样讲“今天的二甲、江苏的建平”,因为他在培训班上听到了陈红英校长所讲的建平中学,他写下的感言是:“明天的二甲,江苏的建平”。一种观念可以改变我们的学校,只要我们能把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和具有我们二甲特色的“学教案”坚持下去,5年、10年……我们的学校,我们名校之梦一定不会遥远。一个年轻老师在参加全国的培训班以后听了建平中学介绍,对二甲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如此的信心,真是难能可贵!这就是一种生命的表现,一种生命旺盛,生命力不可而去、不甘屈服的一种表现。

第二,二甲中学也提出了学教案,我没有去了解学教案是什么,但是,从09年3月份凌校长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这篇文章题目叫做《退而结网,从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我看到了他们新的课堂观、新的教学观。凌校长提出,要在真实、具体、互动的情境里,通过双方或多方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使师生的及时状态调整到最佳,这是他们学教案的一个本质特特点。

第三,他们努力探索基本路径,但是他们又反对模式化,所以在《中国教育报》上我看到凌宗伟的一篇文章,好像题目是《模式化是教学最大的敌人》。当然,我要为“模式”辩护的,不过他提出反对“模式化”我是非常同意的。二甲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这点上,他又开始重新的出发了。

第四,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必须关注学生文化,必须关注学校文化。而二甲中学关注学生文化,或者说关注学校文化,他的重点、他的突破点在哪里?就在于要进行“行为文化”要建设。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文化有很多最初的意义,比如说:文化来自于敬畏,敬畏天下的神,于是就产生了文化,文化还会来自于农作、农耕。文化最初意义之一就是我们对土地的开垦,在土地里播种、施肥、除草,然后我们收割农作物、整理农作物,这些过程是农业生产的过程、劳动过程,但是,这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所以,文化从一开始就和劳动联系在一起,和生活在一起,和人们的行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二甲中学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生命化教育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行为文化”,你说他是不是回到文化最初的意义上去呢?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当然是!这种文化的回归当然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出发点,这是第一。第二,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建设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首先关注如何把“行为文化”的实质放在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改变学生的生活状态上,“行为文化”不是为了行为而行为,它是指向人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他们也在关注学生们的生活世界,实际上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三个世界当中,他们既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中,也生活在理想世界中,还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中,我们到底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在三个世界的错位和碰撞当中,学生的行为究竟发展了什么?这我就需要我们去关注和了解的;第三,他们也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在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既是非常忙碌的,但是,他们学习生活又是非常单一的。所以,刘铁芳先生上午的报告当中,讲到童年生活的多元,又讲到童年生活的单一,我是非常同意的。第四,二甲中学对学生行为的文化建设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他们把“温良恭俭让”的“俭”改成谦虚的“谦”。当然如何更加准确,做到更加深刻的解读,让他更加具体化,是需要具体研究的。最后,二甲中学对学生文化的实践提出了:“学生要像个学生样子”。二甲中学就有二甲中学学生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学生的行为已经成为二甲中学的一个行为的表征,成为他们的生命的一个部分。

从这点看,二甲中学文化建设,关注学生的行为文化,关注学校的文化,又以“行为文化”的建设来加以突破、来推进。我觉得这点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正确的。我又在他们书当中看到他们教务副主任陈振浪与张文质、凌宗伟老师的一些对话,这些对话都有很多的意思。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

以上就是从四方面,我对张文质老师给我的命题交了份答卷,不知道张老师——用我们二甲中学的话来说“文质先生”——不知道你满意不满意?尽管是一个老头子,但是还要张老师来指点。谢谢各位!(掌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15 , Processed in 0.0825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