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本课程:个人感悟12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18:5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本课程:个人感悟12条

文/子虚
  2006-12-16

      校本课程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新生事物。设计实施校本课程,本身就是一桩灵魂震撼的奇妙经历。它与此前的职业经历存在重大区别。在此,写下一些“类个人化”的感受和领悟。为交流计,不惮贻笑于大方之家也。

      1.当代教育潮流:人本化、民主化、个性化
      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感觉到,当代社会,人本、民主与个性化,乃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从世界到中国的课程改革洪流,其实,是教育对社会变革的主动回应。
      基于此,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是:人本,即必须考虑师生成长的需求;民主,课程权力下放,要用好这个权力;个性,得允许教师自主开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2.“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在中国基础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研究,无非是在“怎么教”这个方法论层面的范畴里面打转。其实,“怎么教”之前,首先应该进行思索和价值判定的,在于“教什么”。即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其实就是给了普通学校和教师以“教什么”的有限决定权。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已经预设了设计课程的方向和价值判定的标准。于我校,即“世界视野”与“现代意识”。对教学内容的宏观乃至微观的处理,均与此密切相关。
      当然,学校办学理念是否具备“终极价值”?是需要思忖论证的。

      3.引发变化的因素有三:物质、能量、信息
      教育即成长,那么,怎样才能促成师生的健康成长呢?就教育而言,可能提供的实质性的“成长因素”,不再物质和能量,仅在信息。
      我国基础学校的教材,正如教育部官员所言,多年来“繁难偏旧”,与时代脱节。这里,正好存在着校本课程生发成长的巨大空间。

      4.多样化乃生物界欣欣向荣的奥秘所在,教育亦然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必画地为牢。自然界给人类的启迪是,只有多样化,才是繁荣之源。设计课程,必须秉持“兼容并包”的老北大精神。
      这里面,自然含有对师生个人追求与学术个性的承认。有了这种承认,方可能提供相对自由自主的空间,给他们去激扬文字,给他们去指点江山,给他们去张扬个性。从而,成为他们想要的自己。
      让我们想象,一个由不同的“这一个”构成的学校,是多么地丰富,而美好!

      5.校本课程不必雕虫小技,尽可大气磅礴
      我校的课程里,动辄会有《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以及《支配现代世界的观念》等等宏大命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破除基础学校教师惯常形成的那种“自我矮化”的自我期许。
      世界是大学的,也是中学的。认知宇宙与真理,是不需级别的。中学生毕业的时候,已经将近20岁的青年了。人类最震撼的思想,应该适时交给他们。而不一定要等到“大学时代”。

      6.没有特色课程支撑的特色,是牵强的
      现在,几乎所有的基础学校,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当然,里面不乏连自己也“不知所云”者。这不属于讨论之列。但就认真拟定者来说,很多学校并没想着去落实和践履,只把它作为一句似乎好听的口号,成了一种只说给别人听的公关语言。
      还有些学校,想落实,但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平台。我们认为,没有特色课程做支撑做保障的所谓“特色”,是牵强的,因而也是“不成立”的。花气力,打造践履办学理念的课程平台,是必要的。

      7.素质教育不能只是等,改变小气候是有可能的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已经很久了,但效果却并不乐观。我们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家都在等,耐心等待自上而下的由政府推动的改革。其实,政府给了政策,我们领会然后发挥政策即可。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政策,就是政府提供给各个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好机遇,只要抓住机遇,便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寻找空间,制造机遇,可以做的事很多。

      8.给学生打开尽可能多的窗户
      给学生打开尽可能多的窗户,没准,就有人一头撞进去。这是一句通俗的话,但这正是我们自己做这项工作的真实想法。中国基础学校里,很多学生在“应试”的压力之下,闭目塞听,信息占有相当有限。可以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那些学问真正好玩,真正有用,真正会成为自己所爱。
      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丰富多彩。在这个意义上,不必忌讳浅尝辄止。介绍的点可以多一些,哪怕相对“浅一些”。让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才是最要紧的。发现以后,他们自己会去钻研的,用不着我们天天语重心长。

      9.学生对教师:与其从一而终,不如博采众长
      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见到更多的优秀教师。教师,乃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传统体制中,一个学段之中,学生往往只能“从一而终”。这种资源配置,可以使学生在单位学段之内同时领略多个优秀教师的学识、气质和风范。客观上,也构成多位教师“同台竞争”争取学生眼球的壮观场景,有利于互相切磋与良性竞争。好事。

      10.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句话,针对学生“选课”而言。先不说“选什么”,选择本身就是一项能力,至关重要的能力。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我们设计课程运作中,一个重要的初衷。

      11.重点放在初中和高一,不直接影响“考试”大局
      发展,学校、学生和教师都要的。但,发展的前提,是生存。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高考遴选体制之下,“保障高质量的应试能力”是一所学校生存所必需的前提。所以,我们的校本课程,重点放在初中和高一学段,高二以上,核心功课很紧,加上高考压力,没有空间。这个问题,必须要处理好,所谓“戴镣铐起舞”是也。

      12.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成长
      现在,只谈学生的“自主成长”,而很少有人说教师的自主成长。其实,没有健康成长的教师,何来健康成长的学生?与学生一样,教师也存在一个“全面发展”的命题。我们开设校本课程,最先受益的,应该是那些担任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教师。
      向学科前沿进发,向学科之外延伸,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学术边界。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者的最基本的资格。教师,因而成长,狭义的“专业化成长”之外的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00 , Processed in 0.0758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