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认真用成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5 17:2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认真用成语
文/赵赵



     沈从文说:写景是不能用成语的。

    他的意思大概是,成语缺乏原创性,在不断的使用过程里变得俗滥,不好表达独特的真情实感,对景物不够体贴,对读者也似不尊重。

    成语,有点像成衣,精心挑选才会真正称体,实在没有合适的,还是比量着身形做一件,或者穿家常旧衣,说点明白俗话。我也渐渐发现真正的大家是创造成语给后人用的,他们自己不大使用成语。我的手边,有几本书一会我要打开验证:《鲁迅杂文》《倾听沈从文》《万象》07年第一本,还有西班牙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

    翻开鲁迅的书,看《论照相之类》的《形式之类》有“死心塌地”“俯首帖耳”等几个,用得自然,说开会纪念照放大的半个照片“都很凛凛地”,说常常把这样的放大照片当作半个“求己图”,“乃是我的杞忧”。不但少用,似乎避免,似乎愿意把成语“用破”。

    喜欢谈论巴赫的马慧元,在这一期《万象》说阅读,文章题目叫《关于佩特》,很“万象”体的高雅休闲文字,欣赏她就说很感性,杂得有趣。不太有兴趣,就可以说缺乏简洁,不够深刻,在羽毛层面玩耍。这样的人,十分珍爱自己的文字,成语也不大用。他们这么说话:

    读佩特常常很累,像听德彪西的音乐,他的语言和意象都很“马赛克”,浓郁而又狭小……笔触纤细,深入或者飞升,瞬间就抵达了。

    不管他玩什么,有用的信息就收起来,比如那个很陌生佩特,看到了就看看,不再二手阅读。他们喜欢选择自以为独特的说话方式,半中不西,别有一番滋味。

    沈从文的《云南的冬景》一段:

    早上六点钟,阳光在尤加利树高处枝叶间敷上一层银灰光泽。空气寒冷而清爽。敞坪中很静,无一个人,无一只狗。
  几个竹制纺车瘦骨伶精的搁在一间小板屋旁边。站在晒台上望着这些简陋古老工具,感觉“生命”形式的多方。敞坪中虽空空的,却有些声音仿佛从敞坪中来,在他耳边响着。

    沈从文很会用成语,不用的段落,似乎更有韵味。

    希梅内斯写小毛驴的干净文字,翻译的时候放不进去成语,天真的句子似乎是从西班牙荒原自然长出来的,修饰这些文字的人,是唱牧歌或童谣的,这些人,这些诗人不怎么说别人留下的现成的话。可以译诗的人,差不多也是诗人了,他们也不轻易用成语,尤其翻译外国作品,用了泡透中国文化卤汁的四字格,袍褂整齐得有点不伦不类。

   推荐《小银和我》,别管成语不成语,念念这一段:

   寒意

   小银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胆怯,还是因为我害怕,忽然跑了起来,纵进溪水,把月亮踏成碎片。看起来就像一丛透明的水晶玫瑰缠住它,想挽留奔跑的蹄子。

   散步

   夏天低洼的路旁,满饰着娇柔的金银花。我们走得多么舒畅!我念着,唱着或者向天吟诗。小银咬一点土坎阴影处的疏草,蒙着尘土的紫色锦葵和黄色酸模花。它停的时间比走的时间还长,我由着它……
  湛蓝、湛蓝的蓝天,越过果实累累的杏树的顶冠,抬眼向上仰望,不由得不心怡神旷。明亮的田野寂寞而炎热,一片白帆倒映在无风的河面上,缓缓地滑行。去往山的那边,一场火灾的浓烟像团团的黑云正在升腾。
  我们走得并不太远。然而,就像重复的生活之中平静而安详的一天,不必去理会什么神圣的苍天,什么海外的仙山,也不必去管什么悲剧的火焰!
  当我们闻到桔树的芳香时,也听见了水车铁戽的清凉的欢笑。小银叫着,高兴地雀跃起来。多么容易消遣的时日!我已经走到了水塘,将杯子装满,喝着那白雪化成的清液。小银把嘴伸进阴影下的水面,这儿一点,那儿一点地在干净的地方贪心地不断畅饮……

    自己去看这本书吧。听听这支忧伤的安达露西亚挽歌,静静微笑。

    回到成语话题。成语的凝练古雅,成语悠久厚重,成语后边好玩的人好听的故事,都很好。我不否定成语,相反希望读书人多多积累,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该用的时候认真用,可以不用的时候不用,不可以用的时候,自己说新鲜别致的活生生的话。

   成语里边许多都叫人们使用了几百年上千年的,用得腻了,有点“审美疲劳”。 

    写春天,古人早就预备好了:鸟语花香。

    很美丽,也很模糊。怎样的鸟?怎么鸣叫?哪一种花?什么颜色?什么样儿?怎么样的香?都没有具体描摹,人们一遍遍说,后来越来越不去想具体的春天,具体的鸟叫花开了。

    描写战争的一串:血雨腥风,枪林弹雨;描写牺牲:抛头颅,洒热血;描写尽心或尽忠: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描写思念或痛苦:肝肠寸断……

    用的人不怎么想就用了。仔细想想,真的再现那种场面,有的渲染过分,暴力恐怖都有;有的为了讨好表忠心,不惜身体破碎,带有些许封建意味,更不好随便用。

    另外把夸饰当作常态,也容易助长说话不老实的风气,没有底线,你说“禁止”,我说“严令禁止”,“禁止”的意思快丢了。表程度有“十分”到“万分”到“十二万分”,都没谱了。说起年轻的战士在血雨腥风的年代,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说得特别“面乎”,语气轻盈态度轻率,似乎战争只是好玩的游戏,年轻的战士,不是儿子不是丈夫不是朋友,不是血肉之躯。这里透出说话人不忠厚,也表现出我们文化糟粕里边“轻视生命”,“轻视个体生命”“轻视被认为低贱的个体生命”的理念,因此,仔细想想,认真地用。至少带好敬意与悲悯,如果写枪林弹影中为自由为祖国消殒的生命。有一点疼痛感。

    英雄的画片可以复制,英雄的生命跟普通人一样也只有一次。

二战时期,一位军官向首长报告消灭敌军人数,说“十五亩”。具体的生命,被轻松抹掉了。

    在纪念碑上那些名字,都曾经跟浓厚的头发闪亮的眼睛温柔的呼吸灵巧的手指连在一处――许多的纪念碑纪念墙纪念馆,连名字都没有了,只是数字。

    在温柔富贵乡生活的人们,吹泡泡一样说出,抛头颅洒热血,毫不动心,几乎就是丧失良知了。

    怎么越写越沉重?本不是初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4:11 , Processed in 0.0565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