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又不是要教作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5 17:5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又不是要教作家”
文/王木春
   

N,一位颇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从中师毕业,通过自考,先后获得大专、本科文凭,任教的学校,也由小学升到初中,到高中,还是重点中学。平时也爱涂鸦文字,发表或不发表,自娱自乐,不亦快哉。

前不久,N老师新接一个高中班级。班上某学生作文成绩一向得高分,拿了一篇作文给他看。N老师看完,认为文章八股气浓,评价不甚高。然后,耐心地指导学生说:“修辞立其诚,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写自己内心想倾吐的东西,这样,文字才有灵气,才能真正打动别人。”学生不以为然,道:这篇文章,某某老师和某某老师给打很高的分数呢。N老师顿时无语。事后,学生对周围同学不屑地说:“什么真情实感,他(指N老师)又不是要教作家。”言下之意,写作文,就是仅仅为了得高分。

有人把这件事转述给我。我听完,除了心寒,便是“无语”,渐渐“感同深受”地咀嚼出N老师彼时的苦涩与悲哀。

“又不是要教作家”,这话我似曾相识。大学时,我的文学教授们不止一次在课堂上警告:“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我忘了教授们讲话的具体情境。大概那时(上世纪80年代末),年少轻狂的我们都太热衷于文学,比较忽视一些公共课吧。现在我却莫名其妙地想: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如果不热衷文学,还要热衷什么?

当然,我这想法肯定招致许多人的鄙夷,说我落伍了,现在哪个学生还沉迷于文学中,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想想也是,连我的女儿都早早宣布:“老爸,劝你别买那么多文学书,也别对我有什么期望,我将来是不会看哪些书、继承你的遗志的,你留着给孙子吧。”

喜欢不喜欢文学,想不想当作家,这是个人的自由。可是,教学生写真话,这和“教作家”有什么关系?难道只有作家才需要写真话吗?倘若一个学生,中学6年,写的文章近百篇,篇篇假大空,自欺欺人,即便能博取可观的分数,但除此之外,岂不悲哉?

前几天,读到一篇民国时代的小学生作文,题为《中秋的晚上》:

  今天是中秋了!

  恰巧今天又是星期日,真快乐啊!

  家里,一天是忙着预备过节的东西。菱呀,藕呀,芋艿呀,月饼呀……在平常不买来的,今天一齐由母亲预备着了。菱是清嫩的,藕是甜爽的,芋艿是黏糯而甘香,月饼是油松而甜美。真是好吃啊!

  大家在晚上团聚了仿佛开一个吃会,说说笑笑实在有趣。

  月亮来了。

  明亮,圆而大。月啊,好明亮啊!

  她在屋檐上,她在桂花树顶上,她在我们大家的头上,她究竟在哪里啊?

  清风拂着,桐叶摇着,银光射烁着。啊,好一个美的秋晚。

  父亲讲起故事来了。

  小弟弟听得一双红菱也落掉了。

  妹妹笑得少吃了一个月饼。

  我望着明月,只是出神。

(《小学模范作文》国光书店1947年再版)

这篇存在流水账之嫌且没有“明确主题”的作文,不知现在的老师会给打多少分。

10多年前,全国高考作文题“面对挫折”,曾经引发了无数学子虚构家中父亲去世、父母离异、自己患绝症等骇人的“人间悲剧”,一时成为人们饭后的笑谈。10多年后,这种现象改变多少呢?

今天,不少老师教学生作文,依然规定好开头如何、中间如何、结尾如何,主题该如何确立才切题等等。对于初学写作文者,这情有可原,因为,适当的引导,能让作文有路可循,变得轻松,不至于无可措手。可是,更多的时候,这些“规定”的目的仅仅为了迎合考试。久而久之,学生被训练得具有某种“条件反射”:下笔前,先揣摩文章是否合乎命题者与评卷者的意图、口味。至于写出来的文字,是否符合事实,是否出乎真情实感,是否有自己个人的见解,对不起,暂不在考虑之中。教师如此“教”作文,与教唆、鼓励学生作伪说谎,有多大差别?学生如此“学”作文,日后变成见风使舵、阳奉阴违的双重人,大概也在常理之中吧。

如此作文教学,某种角度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已越来越退化为赤裸裸的手段。教育不再“为了使人成其为人”,而是只要达到升学的目的,可以弃一切价值于不顾,可谓“为了升学故,一切皆可抛”。为此,只要学生成绩能提上去,学校、教师包括家长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自然,学生本人,更是变本加厉,有的不惜抄袭他人文章,蒙混过关。教师和学生,乃至整个教育,已经被分数所绑架,异化为升学主义的工具。

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用来装饰,他们迟早要进入社会、服务社会。当这样的“产品”流入社会,其所作所为可想而知。当一个社会,大量充斥着一些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人才”,又将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有人批评我太罗曼蒂克,有人担心我按照此套理论教育出来的学生将来如何去适应险恶诡异的现实。言外之意,社会到处布满谎言和欺诈,所以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如何去“对付”社会,而不是成为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其实,这些人都太高估我的力量了。和强大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比较起来,我课堂上几句空洞说教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我更想说,社会并非一成不变,一个谎言与欺诈丛生的社会,注定不能长久——要么改变,要么灭亡。况且,少一句谎言,少一个说谎者,这世间便多一点光亮,多一份希望。这是我的信念。基于此信念,我愿意在学生年轻的心中,埋下一颗真实又美好的种子,有一天,当遇到合适的土壤,它们就发芽成长。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总会有那样的土壤。

“虽然我不是也不配教你们当作家,但是,‘不要撒谎’,应该成为做人的起码原则吧。”下次指导学生写作文,我记得对他们说。当然,这话更是一种自勉。

2011.5.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13 , Processed in 0.0644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