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还是需要认真谋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7 10:2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还是需要认真谋划
文/里下河



上午,我开始讲鲁迅的《藤野先生》,原定两课时,没想到一课时,才下来一小半。很多问题抛出后,孩子都是长久的沉默。估计文章太长,孩子没来得及预习,所以我给出几分钟,让他们自由朗读。读过之后,我问孩子:鲁迅先生与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相识之前在日本哪里求学,相识在哪里。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帮助孩子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原以为孩子会脱口而出,没想到好几分钟,孩子都瞪着迷茫的眼睛注视着我。有没有搞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无从下手?读的时候,有没有静下心来?我做了一点提示,先在东京,主要写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其次在?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有几个纷纷嚷道:仙台。就是嘛,那写了鲁迅在仙台的什么事?孩子又陷入沉寂。

接下来的教学,我几乎在说单口相声,好多问题都是我半提示半拖拽才得以解决。好不容易,才让孩子理解文章层次:第一,东京所见所感;第二,仙台的求医生活;第三,离开仙台,对藤野先生的依恋不舍。同时,还有蕴含其中,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其一,“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其二,“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还准备往下讲,无奈铃声响起,只好作罢。

心情很沮丧,一堂课才讲这么一点点。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遇见田主任,问他讲到哪里,他说下午第二节课开始讲《藤野先生》。我决定去听他的课。

下午第一节课结束,我就带着《听课笔记》来到田主任所在的班级。孩子正在轻声朗读课文,田主任行间巡视。投影上显示两段话:“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上课铃响了,田主任让孩子齐读投影上的两段话,问:这两段话中的“他”是指谁?从中我们看出作者是什么心情?孩子近乎异口同声,于是田主任很自然过渡到课题、作者、文本。为了让孩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田主任出示一段材料,主要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饱受凌辱和歧视。这段材料很重要,有助于孩子对文本的把握。作者为什么如此感激藤野先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藤野先生毫无名族偏见,这在当时是弥足珍贵的。事实,田主任也正是利用这段文字,引领孩子加深文章主题的理解。

字词检查,知识回顾,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文本的解析超出我的想像。按照我的思路,逐节逐节往下讲,直至概括出文章内容,作者写作目的。然而田主任反其道而行之,掐住要害稳步深入。他先让同学们概括出鲁迅与恩师直接交往的几件事,然后阅读相关语段概括藤野先生的人格特点,接着讨论探究鲁迅为什么对藤野先生如此感激。问题很富有挑战性,没想到举手的孩子始终不见少,任意一个站起来说,都能答到点上。

原本空着的黑板,此时在孩子的回答中,渐渐成了一组简洁明了的提纲。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感激、敬重,藤野先生的特点:认真负责、平易近人、求实精神、尊重、关心。

时间过得真快,似乎一转眼之间,下课的铃声就响了。我坐在位置上没动,始终盯着黑板和投影看,心想,一堂课讲这么多内容,真不简单。田主任走到我身边,我问他这篇文章打算花几课时。他说一课时,随后又连连说讲砸了,没有完成既定任务。一课时,那么下面还有哪些环节?田主任说:下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面对如此好的老师,作者为何还要弃医从文?第二,鲁迅为什么一直把照片挂在床头?他预设的两个问题,目的就是让孩子明白鲁迅强烈的爱国情感及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走出田主任的课堂,我感到很惭愧,也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忙,疏于研究文本,总是按照组内提供的现成课件往下教,没有取舍,没有创新,难怪课堂死气沉沉,那时因为我提出的问题缺乏可操作性,或者说,这些问题近乎脱离文本,没有紧扣文章具体语言环境。

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稍纵即逝,如果不认真谋划,对自己,对孩子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孩子懵懵懂懂,无处着手;老师心急如焚,烦躁不安。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确是天方夜谭,海市蜃楼。作为老师,应当深谙其理。今后,还是多花点时间研读文本,哪怕再忙,再累。(2008.12.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2:34 , Processed in 0.0725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