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由表达”探寻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3 06:4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由表达”探寻记


姜鸿

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作为反映语文综合能力的作文,自然成了自己常抓不懈的对象。我苦苦探寻,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差,我以“课堂素描”授以观察方法;学生“难为无米之炊”,我以《暑假里的一件事》《记我熟悉的人》来拓宽写作内容;学生语汇匮乏,我以多读多摘多背丰富他们语言;学生方法缺乏,我教以描写、说明、议论等各类技法……真可谓十八般武艺逐一用上。然而,每每遇到作文,他们依然愁眉紧锁。看到此情此景,心中总是隐隐作痛。

这一年,我教四年级语文。一次,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失去野性的东北虎》的文章。说东北虎由于长期人工喂养,对于突然闯进笼里的兔子、山羊已失去了“一吼二扑三剪”的野性。人类在精心伺候东北虎的同时,也在毁灭它们的野性。看完文章,我突然眼睛一亮:我的作文教学不也在做“精心喂养”的傻事吗?我什么都替孩子们想好、做好,只要求他们按自己的套路写作,孩子们的“天性”不就丧失了吗?丧失了“天性”,何来表达意愿?没了表达意愿,何来作文?对,要还学生“天性”!

“自由表达”四个字突然在我脑海中清晰闪现!



经过认真思考,带着《我做了一个美梦》的作文题目,我走进了课堂。课开始了,我先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做过的一个美梦,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说:“老师讲完了,你能不能也给大家讲一个你做过的美梦?”有了老师的引路,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纷纷讲述自己的“奇梦”、“奇遇”,讲者津津乐道,听者神情专注。教室里不时爆发出纯真欢快的笑声。我欣喜,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已被唤起,对生活的热情已被激起,该顺势而为了。

    我停止了交流,说:“你们的梦太美了,老师分享了你们的快乐。不过,这么快乐的事前来分享的人太少了,只有全班40个人。如果让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其他认识和不认识你的人也来分享,那该多好呀!你们说,该怎么办?”

孩子们眨巴眨巴眼睛,动起了小脑筋。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去。”“我写信给外公外婆。”“我写出来投到‘星星广播台’。”

“好啊!让大家来分享你们的快乐,你的快乐就不是一份,而是几百份了。那就拿起笔来,写下你的美梦吧。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孩子们个个高兴地写起来……

    回到办公室,我沉浸在喜悦之中,回想这堂课还自鸣得意,因为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是那样活跃,写作是那样专注,与以前的作文教学相比,可谓“翻天覆地”。我期待着好文章的到来。

第二天,班长将作文薄交了过来。我立即打开,欣赏起来。第一篇,梦前一大堆,梦中一略而过。第二篇,从头至尾充斥着“好开心”一词,仔细一数,竟有十来个,而为何好开心却难觅踪迹。第三篇,字迹端端正正,内容却只有四行……。孩子们的作文与我所期盼的相距太远了,原先的兴奋和期待尤如遭当头一盆冷水,被冲得一干二净。这是为什么?我伏案沉思。

    是啊,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被唤起,写作内容也有了,写作要求更是降到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最低点,为何还写不好呢?

我找来几位学生谈话,他们的回答令我茅塞顿开:“我很想写下这个梦,但不知怎么写。”是啊,孩子们只有小学四年级,写作起步不久,书面表达的经验还很少,他们尚属学步时期,心里纵有千言万语,到笔下,仍然可能止于无从写起。   

他们需要拐杖!

虽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表达要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尚未“独立行走”,怎能按自己的意愿行路呢?



    一周之后,我进行第二次教学实验。这次选择的内容是《给爸爸(妈妈)的生日礼物》。

    “同学们,你们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我生日是某月某日。”“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为我买蛋糕,买新衣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那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知道,是某月某日。”……孩子们争相回答。“爸爸妈妈的生日要到了,你准备送什么礼物给他们呢?”“我想买蛋糕,但没钱。”“我给他们唱首歌。”“我送妈妈一朵花”……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溢于言表。“老师有个主意,做一张贺卡送给他们,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大家一起来做,好吗?”“好!”。

    孩子们拿出铅画纸,制作了起来。我们一边做,一边交流画什么图,涂什么颜色。我还在黑板上详细写上制作的经过。课结束时,我要求大家把贺卡作为礼物送给爸爸或妈妈,目的让学生体会送贺卡时的心情,以及得到爸爸妈妈表扬时的内心感受,并把这些感受作为文章的结尾。

第二天,孩子的作文交上来了。打开第一本,嗬,洋洋洒洒,写得那么具体,有板有眼;第二篇,也是具体细致,充满感情。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暗自庆贺教学方法的成功。然而等我看到第四、第五篇时,发现这些文章都似曾相识,无论是开头、经过还是结尾,如同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似的。

这难道是我要的学生作文?这难道就是“自由表达”的结果?

我再次自问自责。虽说拐杖有了,而且还是一根“结结实实”的拐杖;孩子们的情感也出来了,语句表达也通顺、连贯了,然而,这样千篇一律的文章何来学生的个性?我明白了,我的指导太详细了!拐杖那么“严实”,学生何以离开拐杖而“独立奔走”?

是我没有把握住指导与放手的“度”!正想着如何把握时,在学生的辅导材料《拓展阅读》上,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做藕夹子》。此文结构规范,语言活泼,充满真情。我顿生一计:这样的文章不是向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典型例子吗?



在作了一番精心准备之后,我开始了第三次教学实验。

    “同学们,你们做过点心吗?”孩子们羞涩地摇了摇头。“想不想自己亲自做一个?想不想尝尝自己做的点心的味道?”“想!”“那老师教你们做一道点心,名字叫煎萝卜丝饼。”接着,我详细介绍了煎萝卜丝饼的方法,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明后天就是双休日,你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学着做做看。成功了,别忘了告诉老师哟。”

    周六下午,突然电话铃声响了,是学生小邵打来的:“老师,我的萝卜丝饼做成功了,我给你送几个过来吧!”那声音,充满着兴奋。“老师恭喜你,你学会一种新本领了!老师家远,你别送来,老师已经‘尝’到你做的萝卜丝饼的味了。”不一会儿,一个又一个电话打来了……

    周一,语文课还没开始,孩子们就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起自己煎萝卜丝饼的经历,有的成功了,乐不可支;有的失败了,一脸的沮丧。看来大家的体验相当充分。

    课开始了,先进行一番交流,说说自己煎萝卜丝饼的“奇特”经历。在大家热情高涨之时,我顺势激励:“啊,第一次做点心的经历是如此美妙,这是你人生道路上值得记忆的一次经历,如果把它记录下来,等你长大了,再来看看童年的趣事,岂不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好,我们写下来。”“我们现在就写。”

孩子们跃跃欲试。“怎么写好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章——《做藕夹子》。”

我和学生一起研读,分析其结构。随之又板书:原因、准备、经过(做馅——做生坯——煎——吃)、感受。还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抒发,找出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最后小结:作者亲自实践,体验了煎的过程;他分几步将过程写清楚;在最能表现做藕夹子新鲜、有趣以及成功后喜悦的地方浓墨重彩,所以文章能吸引人。

“同学们,作者有作者的感受,你有你的感受,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呢?老师相信大家能,一定能。好,动笔吧。”……

翌日,作文交上来了,打开一看,一篇又一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的文章让我欣喜无比:有喜形于色的,有懊恼后悔的;有为学会了一种本领而自豪的,有表示要多做家务,让爸爸妈妈高兴、省心的……真是趣味横生、充满童真。

孩子们做到了用笔抒发自己的真感实情!



回首本次对“自由表达”的探索之旅,感触很深。

让学生“自由表达”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基础。因为可以自由表达,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是“天性”使然。“自由表达”能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也容易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各层次学生得到最大发展。“自由表达”不是不要指导,没有方法的“自由表达”,这“放飞的小鸟”最终会因为方法的缺失而“夭折”,关键是老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度”,既要教方法,又不可过细过碎。“自由表达”不是可以不加选择的随意出题,而是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出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有话可写的题目,最好能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总之,“自由表达”不是降低了对老师的教学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新港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1:36 , Processed in 0.05823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