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拜儿童为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2 12: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拜儿童为师

江苏 吴要金

今天,我在网络漫游,偶尔见到一位孩童与妈妈的对话,摘录如下:

儿子要做动物拚图,找不到拚图的图纸。 他跑过来大叫:“妈妈,图纸找不到了,我现在怎么拚呀?”

我说咱们找找,于是帮他一起找,可找遍了就是找不到。儿子着急了,拍着脑袋:“这可怎么办呀!”

他急我也急,我担心他拚不了图就会来烦我了。只见他一双大眼睛转个不停,突然高兴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我还以为他知道图纸在什么地方,可听他说:“为什么一定要图纸呀,我可以用脑子想呀!”

我一听赶紧鼓励:“是呀,这个拚图很容易,动动脑筋,不用图纸也能拚!”

于是儿子兴致勃勃地自己动手起来,嘴里还说道:“幸好我的脑袋没掉,要不真的拚不了了!”

对话之中,孩子表现得天真无邪,特别是“幸好我的脑袋没掉,要不真的拚不了了!”这一句尽显了他的纯真与质朴,让人忍俊不禁。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童言妙语很多,如果成人乐于做一位有心人,就一定会被孩子的这些精彩语言所折服,被他们纯真的心灵所感染,以一颗童心来领略世界的美好。

童年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是深远的。当沉浸在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时,那份陶醉与向往之情定会让你满足和快慰。当然,这更是对童年生活的一种认识和推崇。

丰子恺先生在散文《给我的孩子们》中写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先生对孩童精神世界的崇拜思想尽显无疑。

不仅仅是丰子恺先生,还有许多的文化名人,如叶圣陶、冰心等,其思想中也有类似的儿童崇拜。特别是贾平凹先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他拜朋友的孩子,只有三岁半的孙涵泊为老师。表面看来,不可思议,但贾平凹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坦诚的话语,表明了自己对儿童的崇拜思想。如文中所述:晚上看电视,七点钟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拍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惟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止谤”自慰,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儿童是自然的化身,是浪漫、质朴与本初的代名词。通过儿童的言行,可以揭开个体生命的神奇面纱,体察人性的美好与自然的伟大。蒙台梭利说:“成人为了变得伟大,就必须谦逊,必须向儿童学习。”拜儿童为师,就要善于从儿童的哲学和精神生活出发,发现儿童,阅读儿童。

这是我2006年5月在宁波执教四年级课文《海底世界》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还有些深水鱼有着怎样的活动特点?
生:它们游动起来就像闪烁的星星。
生:它们自身有发光器官,可以发出亮光。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生:像夜空中的星星在眨眼。
生:像晚上街道的霓虹灯在闪烁着。
生:像阳光下我头上的蝴蝶结。
师:怎么像你头上的蝴蝶结了?
生:因为它是我妈妈亲手做的,象征着妈妈对我的爱,这伟大的母爱在我心里永远发着亮光。
……
此片段中,孩子从书本上恰当的比喻,联想到妈妈伟大母爱的闪光,这是一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回答,也让听课的老师们惊叹不已,孩子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与浪漫。课堂常常被教师以成人固定的方式统治着,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在教师的思路下展开讨论,一旦出现偏差,就会立即收手,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框定与压制。课堂呼唤自由与解放,其前提是教者要以尊重儿童为要,否则就成为空谈。发现儿童和发展儿童是相辅相成的。发现了儿童的特有精神,就为更好地发展儿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因此,拜儿童为师,就要善于发现儿童。

发现儿童,要摒弃世俗的观念。

发现儿童,要摆脱成人的功利。

发现儿童,要回归儿童的视角。

发现儿童,要相融儿童的情怀。

发现儿童,是实现对儿童的崇拜。这是儿童观的解放和升华。发现过程中要理解他们的顽皮,拥抱他们的稚嫩,点亮他们生命的小橘灯。

如今,许多儿童被赋予了“小大人”、“天才”、“神童”等称号,这是一定社会制约下成人意识的体现,是有违儿童成长规律的怪现象。“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语)。但我们口头与行动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随意拔高,教学手段不断翻新,教学技法不断变化,这些无外乎在追求着“快”、“新”、“多”字,但,合乎儿童的成长规律吗?次序一旦被打乱,“伤仲永”的现象就当然存在。因此,拜儿童为师,要顺应自然,让儿童自由成长。

儿童的自由,体现在课程减负上,体现在教学简约高效上,体现在活动丰富多彩上……这样,儿童就如山谷中欢笑的小溪流,如草原上奔腾的小马驹,如碧空中飘渺的白云朵。儿童自由了,教者也会从中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静地,随着风儿,轻轻舒展……

儿童是大自然的精灵。

儿童是快乐的使者。

儿童是智慧的化身。

……

让我们拜儿童为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01:25 , Processed in 0.0809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