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的文化史和文化的美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2 18:5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的文化史和文化的美史
  


蒋勋先生的作品《美的曙光》是一本美学史的书,也是一本文化史的书;是谈美的文字,也是美文。这本书意欲告诉我们,人类最早何以逐步在发育与进化的进程中孕育并完善了美。

美似乎是个抽象的问题。我们何以形容意中人的一回眸浅笑,玛丽莲·梦露摁住裙摆的刹那,或者长城的绵延、金字塔的不朽?即使一个人巧舌如簧,在这些真正令他动容继而动心的景象面前,语言只是苍白无力的,此刻,长长短短富有藻饰的句子,只有一个功能,通往一个音节:美。其他的词语都可以,也都会在这些时刻上被缩减掉,甚至还包括表情与举止,就像那首汉代的古诗《陌上桑》中所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緋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美女罗敷一亮相,在场的老少爷们儿一个个都痴了呆了傻了,放下手中的活计(他们事后还为此互相数落与嘲弄),这时候,他们——当然也会是开头所说的那些语境中的我们——只成了一个配角,如果能够发声,也只会是一个“美”或者与之同义的“靓”、“漂亮”等等,他们和我们成了美的传声筒。

美是一个比我们更大、更古老的词。我们身处美的洪流之中,一如我们为历史长河所包围。我们的信仰与习俗,我们的一握手与一启齿,都有其渊源,都是某种古老传统的基因。与此同时,我们觉得美的事物、美的动作、美的腔调,以及我们所讨论关于美的话题,那一凝眸与一拈花,也是在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被前人见识过、重演过无数次。透过古籍与论著,我们可以知道曾经有的人以雕题文身也就是在皮肤上刻画繁复的图案为美,另一些人譬如我们却以肤如凝脂般光洁白皙为美;某些族群以凿齿即敲落门牙或黑齿为美,同时另一些民族则以牙齿的整齐洁白为美——一些人一定会觉得另一些人怪异,但那是因为他们只在各自纵横悠远的美的河流中罢了。

我们也会感知到美的洪流在涌动。就像《美的曙光》中所举的例子:今日已经不再以三寸金莲为女性美了,反而会在女权主义与反封建的话语中都要凸现其痛苦的养成过程,行动上的局限以及丑陋的细节;古人以为非礼、野蛮的若干行径,首如飞蓬之类,今天则俨然登堂入室。设若真可以时空穿梭,来自不同时空的人之间的冲突,也许不是言语与观念上的,而是美感方面的歧异。那么,我们何不像探索史河之源那样,溯流而上,去求访美何以发生、何以方兴,何以蜕变与生生死死呢?

因此,《美的曙光》会带领读者到那我生之前的悠远年代中,历经那一段美作为河流的上游,或者依照作者的比喻,去看那“美在人类历史破晓的时刻被明亮的曙光一一照亮之际”的奇景妙象。

依照蒋勋的说法:“读艺术史,我喜欢上古的一段,喜欢那初露曙光时,初民单纯的创造。单纯,却是一切的开始。”在那里,甚至还没有美和这个音节的所有同义词,有的只有具象,那些在混沌初分时候,人类生存的间隙,劳作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创造;那些在万物开始被认知的那个阶段,形状与表达、功能与工具的发现与发明;因此,在蒋勋先生的笔下,美的脉络与人类的进化、智性的昌明、工具的创造,乃至历史的演进于焉重合。换言之,作者在文明发展史的叙述中勾勒出了美的发育线索;何以人空出他的双手,何以人发现了形状,何以利用工具,何以在器物之上出现由实用而信仰,继以审美的艺术?那些遥远时代的人类创造,散见全球诸文明的远古遗存,诸如石壁上的图案;石头打磨的、黏土烧制的器具;以及在墓穴、神庙中曾经鲜活的图景。我们所见闻的,不仅仅是各种文明关于美的经验之由来,还包括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文化性格、生活习俗是怎样从原点一章章、一节节丰富起来的。所以说,将《美的曙光》算作一册简明的文明发生史,亦不为过。而作者的用心,也许正是要在将美还原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中,与早期人类的每一步探索,文明发展之每一痕足迹勾连起来,编织在一起吧。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沈莫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34 , Processed in 0.0864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