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的三大尴尬
浏览两年前的剪报,当年九月,央视的“读书时间”因为收视率太低,被迫改版为“记忆”。当时的《中华读书报》和《文汇读书周报》,都发表了深感惋惜的文章,连标题都近乎相同,都叫《央视“读书时间”成为“记忆”》。这“记忆”,既是新节目的栏目名,也包含着为“读书时间”悼亡的意思。“读书时间”没了,要说这两年央视最火爆的节目,人都会想起李咏的砸蛋、毕福剑的“据史料记载”和王小丫的“是不是蒙的”……央视十套倒是有一个“百家讲坛”,但它的定位是必须要让初中文化程度的能听通,所以,戏说为主,并不是真正的读书节目。
作为对“‘读书时间’成为‘记忆’”的回报,今年临近九月,几条关于读书的新闻进入人们的视野,2005年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率仅为48.7%,自1999年以来,首次低于50%;而“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中,主要是青少年,其中20岁至29岁的年轻人最多,占54.2%;有40%的大一学生,暑假半个月,没读一页书(8月30日、31日《中国青年报》);群体读书则盲目跟风,从《谁动了我的奶酪》、《狼图腾》到《达· 芬奇密码》,再到《品三国》,畅销、流行主宰了读者(8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国民阅读的三大尴尬,由此而出。
一是最该读书的时候没人读书。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国民素质的提升过程;而国民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人读书、是哪些人在读书和他们读些什么书。比比犹太人吧!就平均水平而言,犹太民族肯定是世上最富裕的民族;这个在全球只有2000多万人的民族,出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影响当今世界精神领域的顶级大家,几乎全部出于这个民族;撇开是非不论,仅就中东历次战争的胜负而言,人口只有500多万的以色列,总能掌握战场主动权,显示了惊人的实力。若要破解个中奥秘,犹太人酷爱读书,恐怕是忽视不了的一条。有人统计过,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为65本书,而我国国民的阅读量仅为5本书,这还包括了学生的教科书、练习册。应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不能不读书;建设先进的文化,不能不读书;要实现民族的复兴,更不能不读书。最该读书的时候,却没人读书,这不能不是一大尴尬。
二是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据说,6至12岁是人的阅读丰沛期,只要遇到感兴趣的书,他们都会喜欢;但这些小学生被过早地抛在无涯的题海中,想读也读不成。根据林崇德教授的阅读建议,中学的青少年期,应该文艺名著与科普读物齐头并进;大学的成人初期,应该结合专业文理互补。现在,中学生能把每天的作业做完,就“三佛出世,五佛升天”了,一切的课外书都被叫做“闲书”,中学生哪有这“闲”人“闲”福?大学生能一页不落地读完专业课的书,已属凤毛麟角。电脑要玩,酒吧要泡,恋爱要谈,市场要跑……读完四年大学,没用过借书证的为数不少。更不用说,在世人眼里,学生不读书,叫不务正业,有了工作,读不读书无所谓。一般的常态是:一开始工作,读书便戛然而止。超过半数的识字国民不读书,反映的正是这一尴尬。
三是最该读的书没人读。在48.7%的识字人口中,不少人是考什么,读什么;怎么考,怎么读。没有工作的,为了就业读;有了工作的,为了晋级、职评、提拔读。要是什么也不为,很可能就什么也不读;即使读了,也就很可能既不知读什么,也不知怎么读。娱乐多了,应酬多了,工作忙了,说是读图时代了,几乎弄得不加插图不出书,即使毫不搭界的图,也要隔三岔五插上几幅。拿起这样的书,就着插图看完旁注,就算读完一本书了。快餐化、娱乐化,更是颠覆了传统的读书生活。原著要简本,名著要戏说,聪明的读书方法,竟然是“让李敖去读书,我们来读李敖”。一面拒绝经典,一面盲从跟风。幼儿读卡通,少年读玄幻,青年读时尚,剩下的读读排行榜。要走出这一尴尬,就要懂得一个道理,读书的时间越少,越要读几本终生管用的经典。记住一个读书人的忠告:什么书好卖就卖什么书,无可厚非;什么书好卖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
令人欣慰的是,中小学的新课程体系,重视了阅读;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推进着阅读;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会让阅读成为国民的生活方式。终有一天,国民能走出阅读的三大尴尬。
(来源:光明网 慕毅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