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牛吃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8 00:3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12月24日 作者:于丹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我只会告诉我的学生,苏东坡从不同的角度看了这座山;但其实,苏东坡还从不同的高度观摩了这座山。他带着包容的心,从每一个高度去感受庐山。这也正像他对待自己的生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曾说,当苏东坡平步青云时,当他被发配岭南时,无论身处顺境还是身受生活刁难,他始终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对待生活,体验生命。我想也是因为此吧,历史镜框中的他才如此豁达、豪放。



  我第一次读苏东坡,是10岁左右,那时我陶醉在他的豪放、激情中;但30年后的今天,我触摸到的是他蕴藏其中的禅悟,是名为“包容”的全新阅读体验!包容生活的不如意,包容亲人、朋友暂时的忽视,包容这个世界暂时横在你面前的小挫折,诸如此类。



  这也是我个人阅读的一种感受:不同年龄段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8岁的我第一次读李商隐,生活阅历甚少的我因他诗歌本身的凄美潸然泪下;但多少年之后再读,我依然会流泪。不再是诗歌本身了,而是被勾起的自身生活感受。



  庄子于我,亦是这样。20多岁时,我被下放,那时天天读庄子,他几乎是我全部的精神寄托。20年后的我站在《百家讲坛》上阐释给大众的不一样的庄子,他融合了我这20年来生活的全新认知。这让我想起年少时,不喜欢杜甫的沉郁。那时年少气盛,我爱豪情飘逸的李白。但现在,我懂了,也爱上了他。做母亲之前,我没有真正懂描写两代沟通类的书籍,但有了女儿后,我刻意去看亲子类的书,去重翻《傅雷家书》,去看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多少年之后,等女儿长大了,我会推荐她读这本书。龙应台的《目送》也很打动我。



  我常常和我的学生们分享这种包容的阅读体验。一些要毕业的学生曾跟我抱怨:我们这拨儿人真倒霉,扩招进大学的,出校门的时候偏偏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找工作入行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给的薪水却越来越低。我们该怎么办?我当时就和他们讲,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孔子和庄子恐怕也回答不了,因为他们不知道现在的生活。阅读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不会查一下就豁然开朗了。但在当下,阅读很有用,它除了教会我们如何应对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确认自我。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在煎熬我们,问题是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才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告诉我的学生们,既然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降低温度、不再沸腾,那只能选择不一样的自己。阅读正是干这个的:滋养我们自己。



  我最喜欢的读书人是陶渊明。许多家长说他是读书的反面教材,因为他“好读书,不求甚解”,小孩子读书万不能像他那样马马虎虎。其实这是大人们的断章取义。他们只理解了陶渊明读书观“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部分的意思,却忽略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处。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会意”,就是心有所会,是一种悠然心会,就是那种无言之妙,可以读到忘了吃饭的那种欢心。他还说读书之后常自娱自乐写文章,读到最后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其实这也应和了另一句古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许多人曾问我读书有什么秘密,其实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或有空的时候,我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一部分营养可以融入我的生命。(于丹/口述 朱秀霞/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8:21 , Processed in 0.0681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