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3 15:4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



――李镇西前瞻性的思考与行动





陶继新





    李镇西,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在苏州大学完成教育哲学博士学业。现在执教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专著有《李镇西教育文丛》,其中,《爱心与教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大奖。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这是80多年前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一句经典教育话语。可是,不少当代教育者对此要么一无所知,要么虽知却置若罔闻。





    李镇西,当是对此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者。





    李镇西老师认为,现代公民既要行使权利,也要履行责任;既要充满爱心,又要具备民主意识;既要做自己的主人,又要做国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





教师权威被民主意志消解





    一、制定《班规》――培植民主精神





    《班规》在班级管理的“**”,是管理走向民主或导致独裁的关键因素之一。君不见,有的班主任根据管理学生的自我需要制定了体现“集中”意识的《班规》,有的班主任象征性地征求一下学生意见形成了彰显“民主”意识的《班规》。学生一旦触犯班规,班主任就可以“法”行事,将学生制服。





    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样的《班规》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制产物,更缺失现代民主精神。制定《班规》必须是学生的内在需求,必须经由真正的民主过程才能实现。





    开学之初,李镇西老师并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制定《班规》,他认为孔子之言“欲速则不达”颇有道理。但他却时刻在关注着这个问题,以俟机遇的光临。一天,一个学生找到他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个《班规》可不行,再这样下去,我们班的纪律可就成问题了。李镇西老师对这位同学表扬之后,依然按兵不动。不长时间,又有几位同学提出类似的问题。





    这是从学生内在需要和主动请求提出的“议案”,李镇西老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于是,召开班会制定《班规》的时机光临了。





    他让全班38个同学就这几位同学提出的制定《班规》的“议案”充分讨论,然后举手表决,结果全班38位同学34个人认为必要,4人表示反对。李镇西老师没有以少数服从多数盖棺定论,而是让提出反对意见的同学陈述理由。他们说,《班规》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而且会使学生不自由。李镇西老师心平气和地要大家继续讨论,赞成制定《班规》的同学便谈出诸多理由,最后李镇西老师也参与进来。他说,我是这个班的普通一员,既是制定《班规》者之一,也是实施《班规》者之一;既规约学生的言行,也要规约班主任的言行。一班之“长”不是班主任,而是《班规》。结果两位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制定《班规》的建议。尽管还有两位学生没有同意制定《班规》,但却为这种民主的程序所感动,甘愿接受《班规》的制约。





    李镇西老师说,制定《班规》只是手段,目的却是以法治班,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是认识民主与学会民主,感受民主与法制的无穷魅力。





    二、雪地同乐――张扬平等意识





    一天上午课间李镇西老师批改作业时,一位学生来向李镇西老师借用水杯。李老师边改作业边说:“靠窗办公柜里有,你去拿吧!”这位学生悄悄地拿了水杯,小声地说一声“谢谢”,轻手轻脚地离去了。一会儿,李镇西老师的圆珠笔不出水了,便对同学们说,哪个学生有圆珠笔让老师用用?声音刚刚落下,就有几位同学在说着“我有”的同时,快速地送到老师面前。其争先恐后行动的背后,潜含着不被老师接受的担忧。





    在一般人看来,这一情境折射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但李镇西老师却在两种行为的对比中,感受到的是师道尊严之风的延续与奴才情结的漫卷。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世上之人,不管地位高下、富贵贫贱,都是大写的人,在人格、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师生亦然。学生之所以出现如此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是师道尊严的潜规则在左右着学生的行动,是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意识支配了学生的行为。长此以往,鲁迅先生所深恶痛绝的奴才就会在人们见怪不怪的师生交往中培养出来。





    为此,李镇西老师结合这一问题开了一个班会,给同学们讲现代公民所需要的平等意识,讲独立的精神人格。同学们深为感动,甚至大为震动。于是,平等意识渐长,师生感情日深。





    大雪飘飞之日,师生同在雪地里不分尊卑地打雪仗,学生甚至肆无忌惮地将雪砸向躺在地上的李老师身上,以致整个身上堆了厚厚一层,设若不是尚有两只眼睛和两个鼻孔露在外面,真会让人误以为李镇西老师已经葬入莽莽雪海之中了。于是,学生狂笑不已,快乐无比。不料李老师一跃而起,将一团冷雪猝不及防地塞入一个女生的衣领之中。随后,又是一阵透彻心扉的大笑。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无尊卑之别的“胡闹”,会大大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还是适可而止为好。





    李镇西老师却说,为了让现代平等意识真正驶进学生的心里,矫枉过正都不为过,何况师生雪中同乐只是师生平等意识的一种外化形式而已,何过之有?





    李镇西老师告诉记者,班主任老师只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平等意识教育,才能为未来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品格之人,才能使唯上是举的奴才在现代社会中渐行渐远。





    三、王鸣荣誉称号失而复得――将个人权威转化为集体权威





    王鸣同学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学生,且因打人影响了集体荣誉。但李镇西老师与全班同学并没有歧视他,相反,在对他进行真诚批评的同时,给予他很大的精神鼓励与实际帮助。他为来自班主任与同伴的关爱而感动,决心以优秀的表现予以回报。





    2004年6月24日,全班同学投票选举本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时,他欣慰莫名地获得了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





    不料第二天他在一气之下骂了老师。





    李镇西老师因其情节严重而取消了他的荣誉称号,换成一位表现相当突出的女生。但这位女生却说,老师的决定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所选的是本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不应该因为他的一时错误而更改大家的选举结果。





    李镇西老师颇为这位女生的公正直言而高兴。





    晚自习时,他对全班同学讲述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然后说:“我同意这位女生的意见,对王鸣同学能否成为本学期表现最佳的同学重新选举。按照惯例,请王鸣同学暂时离开教室,让大家对恢复他的荣誉称号举手表决。李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齐声说道:‘不用表决了,我们全部同意!’”





    王鸣同学荣誉称号的失而复得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式:老师将王鸣找来,说老师将这一称号完璧归赵。这样处理,王鸣对老师定会感激不尽,而且省俭了不少“麻烦”。





    李镇西老师采取这种“繁复”的处理方式却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说,这既是一个将个人权威转化为集体权威的过程,也是一个履行民主程序、体现集体决策能力的过程;老师的权威被民主的意志消解,同时也被民主的意志放置到一个与学生同等权利的方位。





诚信人格在“自首”与“反思”中升华





    孔子对诚信教育进行过多次论述,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儒家先师的这一思想道德话语,经历2500年之后,依然为世界现代公民所乐道。李镇西老师认为,无论从光大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还是培育现代公民素养方面,都应当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一、《悲惨世界》:让他自道偷盗“罪行”





    李镇西老师的诚信教育独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其中文学作品的诵读法便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李镇西老师认为,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不但文采蜚然,而且蕴藉着深厚的教育内容。通过诵读这样的作品,既能吸引学生,又能提升他们的文学品位,还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李镇西老师在诵读雨果的《悲惨世界》时,就产生了特殊的教育效果。





    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一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7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19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牢牢地附在他的身上,使他找不到工作,甚至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然而法律滥判无辜,一个与其形貌相近的男子却被警察误以为冉阿让而拘捕。冉 阿让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才是真实冉 阿让      





    全班同学听得如痴如醉而又感动莫名。





    李镇西老师说,冉阿让如果不说出自己是那个真正的被追捕者,谁也不会怀疑已经身为市长的他。可是,他受过牢狱之苦,不忍心让一个无辜者蒙冤狱中。高尚战胜了卑贱,诚实击败了虚假,冉 阿让的人格就在走向监牢的时候,得到了灿若皓月的升华。同学们的心里,是不是也有一个不愿宣示的秘密,是不是也有一个良心的折磨?我们是现代社会的诚信者,我们是未来的现代公民,那么,冉阿让的真善美特别是真诚,不能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天,李镇西老师收到一封信,还有220元钱。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班上数次失窃的“罪魁祸首”主动“自首”,更没有想到他竟然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一向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说自己为冉阿让的真诚所感动,他也不愿作一个卑鄙的人。也许我不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行”谁也不会怀疑我,但我的良心却会终生遣责我。





    看着这封忏悔与向善的信,李老师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第二天,他在全班诵读了这封信。同学们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不少同学早已泪花闪烁。





    李镇西老师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真善美的和谐,能够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教人。既然如此,何不让文学作品的陶冶情操与道德教育在现代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呢?





    二、“反思错误”:心灵诚信教育的风暴





    2004年12月2日上午,李振西老师在成都市教育学院作《生命与使命同行――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的报告时,向以成都市中学校长为主体的听众谈了一个进行真诚教育的简要经历――





    2004年10月11日,李镇西老师在班上做了一个关于考试应该诚实的集体谈话,谈话前他搞了一个调查:“凡是过去考试作过弊的同学请举手!”大多数同学陆陆续续地举起了手。他表扬了他们的诚实和勇敢,并请几位举手的同学讲了他们作弊的经过。然后,他便顺势对学生们进行情理并下的诚实教育。





    李镇西老师曾为自己的这一诚信教育有方而高兴。





    但李镇西老师认为,诚信教育的受众不仅是学生,也应当包括教师;诚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外显的层面,更应当指向心灵的深处。所以,他经常“吾日三省吾身”式地进行“反思错误”,既向心灵之中的错误挑战,也向心灵之中的虚假开火。他认为,人们往往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所趋使,千方百计地掩饰错误,并去寻找种种“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但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犯下新的错误,都是对诚信的背叛。





    “反思错误”并非已经知道犯了错误之后进行的反思,更多的是原先认为正确的行为在深入反思中发现了问题。他在对那次让学生举手自暴作弊行为进行反思的时候,就有了新的认识。





    “应该说,我那次谈话触及了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说,“但是,反思越深,越感到存有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把过去的耻辱当众暴露出来呢?我只需这样说就可以了:‘请同学们问问自己过去是否做过弊。如果做过弊,请对自己的良心发誓,以后再也不做这种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了!’学生举手毫无积极意义,可我当时居然还很得意于自己的‘教育创意’!这种建立在让学生自暴耻辱和隐私基础上的‘教育创意’有什么值得得意的?”





    其实,李镇西老师如果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自暴自己的“创意教育”之错,谁也不会否定他曾有过的这一做法,因为学生认为此举也是老师进行诚信教育的一个成功案例。





    这说明李镇西老师的诚信教育,不只在浅层次徘徊,更在灵魂的深处走动;不只是指向学生,也指向自己;不只是将错误暴露在自己的班级,还要将自己的错误公布于更大的范围。这不但需要勇气,也需要真诚。





    后来,李镇西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更加深入地反思这一错误之举。与其说全班同学静心聆听李老师心灵的自我解剖,还不如说大家进行了一次诚信教育的心灵风暴。李镇西老师对错误行为的深刻反思,非但没有降低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在他们的心里树起了一块勇诚兼具的丰碑。





    李镇西老师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诚信已超越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范围而进入“公民道德”的领域,由一种自发的“私德”变成了建立在现代公民意识之上的自觉的“公德”,由一种境界追求的“圣德”回归到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常德”本位。所以,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的时候,特别就要培养这种公民性品格。让学生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当一名合格公民,都必须以信立业。





竞争是主体精神向外的扩大和追求





    中国人自古以来不乏忍让、顺从的民族美德,却缺少竞争、批判的生命强力。但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没有竞争能力的公民,势必造致生存发展的危机。当代学生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备知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在未来社会中拥有立足之地,进而取得事业的成功。





    一、组织公平竞赛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班级等形式多样的竞赛进行的。竞赛的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竞赛的目标,既有为个人荣誉的,也有为集体利益的;竞赛的规模,或学生个人之间,或集体之间(如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竞赛的规则,经民主商定,事先公布,严格执行。这样做可防止学生对竞赛片面、单一的理解,也体现了参赛机会和条件的平等性,有利于培养竞争中的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组织公平的学习竞赛中,李镇西老师认为抓学生的学习与集体主义教育并不矛盾。李老师善于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建立起集体主义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激励,并让学生从集体主义中取得强大的学习动力,把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班级荣誉联系在一起。虽然升学率的压力可能会使一些学生产生自私自利、明争暗斗等个人主义品质,但是消除这些不良现象的有效方式之一,恰恰在于通过展开公平的学习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学习竞赛、评比无疑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李镇西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冒尖,保护和引导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不但不把竞争视为一种个人化单纯的功利性追求,不以“出风头”、“名利思想严重”等话语压抑学生的竞争精神,还理直气壮地培养学生勇于为民族争名、善于为祖国夺利的“名利思想”。





    即使是个人之间的学习竞赛,李镇西老师也巧妙地注入集体主义精神的内容:努力创造好成绩,为班集体争光。班级内部学习竞赛形式通常有:①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评比;②不同层次的学习竞赛团体之间的评比;③男女同学之间的学习竞赛评比;④个人之间的学习竞赛评比。提倡并很好地组织班级内部的各种学习竞赛、评比,使班内形成既你追我赶且互相帮助的紧张而友好的气氛。





    李镇西老师认为,竞争是一种强悍生命力的表现。没有畏惧,充满自信,横空出世,一任自我生命的巨大的力量冲动,洋溢着一种昂扬奋进的阳刚之气。竞争又是人的主体精神的表现,它是发自人的生命深处对自由意志和自由境界的渴望,是主体精神向外的扩大和追求。竞争更是未来社会一切优秀公民必须具备的品质,因竞争而使他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因竞争而使他们具有了高远的奋斗目标和确定的人生价值。





    二、培养健康心态





    现行社会的无规则可循与人们的不健康心态,是影响学生竞争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李镇西老师发现,在竞争中,学生之间的嫉妒心理往往或隐或显地呈示出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使所有竞争在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工程之下操作;二是将学生嫉妒心理消弥在萌芽状态,并循循善诱地让学生懂得正确规则与健康心态是良性竞争的必备条件,而这种规则与心态却必须在学生时代就应当具备。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中的失利是难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并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有的学生在竞争失败后一蹶不振,甚至迁怒于人。李镇西老师告诉学生,竞争必然会有成功与失败,今天的失败并不等于明天的失败,只有乐观豪迈、愈挫愈奋、坚韧不拔,才能转败为胜。他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胜负乃兵家常事,何况学生乎?”对于竞争中因获胜而滋生傲气者,李镇西老师往往用古今中外因傲致败的故事进行教育。他认为,宠辱不惊是一个真正成功者必备的优良品质,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这一品质,是他的历史使命。





    李镇西老师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的规则愈加有序,竞争的层次也愈加提高。知识的竞争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人类在“认识你自己”的基础上,必须更好地发展自己。中学生,正是发展自己的最佳时机,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具备应有的竞争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班规》成为培养学生规范意识的班级“大    法”





    全球化时代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就是一个建立规范,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人治走向法治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确立一种规范意识。





    但我们目前的社会还远说不上是一个规范化的社会,“刑不上大夫”的意识尚且根植于不少人的心里深层,有法不依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对于教育者来说,从小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既是一项时不我待的教育任务,又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镇西老师,就在日常的教育中担当起了这一历史的责任。





    一、老师受罚打扫教室一天





    《班规》经由李镇西老师与学生共同制定之后,就没有形同虚设过。在他看来,班级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班规》就是师生人人都须遵守的班级“大    法”。要想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就必须从严格执行《班规》开始。





    一天同学们参加学校“12・9”歌咏比赛排练的时候,担任领唱的杨玲玲同学却不知何故“罢领”了。师生同做工作均无济于事。比赛迫在眉睫,临阵换将已不可能。一气之下,李老师猛拍钢琴,高声喝斥道:“你不唱就给我滚出去!”





    杨玲玲并没有真正“滚出去”。排练重新开始。





    排练结束后,李老师为自己的出口伤人向杨玲玲承认错误,真诚道歉。杨玲玲同学感到非常时期的使性子很对不住老师与同学们,自然原谅了老师的急不择言。





    孰料第二天早自习李镇西老师刚一走进教室,便见黑板上赫然一行大字:“李老师昨日发火,罚扫教室一天!”李老师先是心里一惊:这些学生还真够认真也真够大胆的!转而又是一喜:学生们执法如山的精神实在可嘉!





    他故意做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笑着对大家说:“好,好!我认罚。看来,面对《班规》,我想赖帐也不行!今天放学后,由我扫教室!”





    当天下午放学时,李镇西老师从市里开会提前匆匆赶回学校。当他走进教室时,看见宁玮、赵琼等几个住校女生正准备打扫教室。他赶紧冲过去夺下她们手中的扫把:“你们不能扫!今天该我一个人扫!”





    她们却死死地捂住扫把不放。赵琼说:“李老师,您真的要一个人扫?”





    “不是我要一个人,因为这是《班规》的规定啊!”





    “哎呀,您太认真了!”宁玮说,“那这样吧,李老师,我们和您一起扫,好不好?”





    “不行!”李老师强行把她们赶出教室,把门关死,一个人在教室里干得满头大汗。





    第二天一早,他又早早走进教室,做早扫除。





    教室里,书声琅琅;教室外,大雾弥漫。





    李镇西老师在窗台上一丝不苟地擦拭着玻璃窗。





    学生们不时抬起头,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





    在这个班担任班主任两年多的时间里,李镇西老师又因“触犯班规”而五次被罚;但他甘愿受罚,学生也感到非常正常与自然。





    在《班规》面前一视同仁,违“法”必究,看似有损教师的“尊严”,但它却创设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规范意识,就在群体执行《班规》的过程中,悄然驶进学生的头脑里,融化在他们的血液里。





    二、老师受罚“懒账”另有“企图”





    一天,李镇西老师因教学入情入景而达至忘我境地,拖延了下课时间。





    刚一下课,刘星岑同学就走过来说:“李老师,你拖堂了!”





    李镇西老师一愣:“是的,我拖堂了。真的很抱歉!”





    按照班规规定,拖堂就要受罚。





    但李镇西老师却想“懒账”,并说事出有因。





    李老师认为,按《班规》分工专门负责监督李老师的是郭晓君,而非刘星岑。刘星岑的认真负责精神无疑是值得赞赏的,如果听从了她的批评并接受惩罚,虽然也会让同学们感动,但却由此会助长郭晓君的“玩忽职守”。这样一来,造成了执“法”过程中的漏洞。老师的不愿受罚是伏笔,是铺垫,而真正的目的却在后面――





    班会上,李镇西老师和同学们对《班规》上的班务分工进行评议。同学们对执“法”严明的同学提出表扬,对不太负责的同学则给予批评。但在被批评的人中没有郭晓君。





    于是,李镇西老师发言了:“我认为,有一个玩忽职守的同学应该受到批评,她就是郭晓君!”





    随后李老师说道:“我拖堂违反了班规,但郭晓君同学为什么没有按《班规》罚我呢?可能是因为胆小,不敢惩罚我;可能是因为粗心,没有发现我犯这个错误;可能是因为工作不负责任,即使知道了我拖堂也懒得管;可能是因为想维护我的‘威信’而袒护我……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我们都不应该原谅!所以,我正是想以我的‘懒账’给她一个教训,也给全班学生一个提醒:班主任是靠不住的;唯班规,才是最可靠的!”





    没过多久,李镇西老师又一次拖堂。刚一下课,郭晓君同学便大声说道:“李老师,你拖堂3分零16秒!对不起,我将按《班规》罚你!”





    李镇西老师心服口服,甘愿受罚,而且一脸地灿烂。





    李镇西老师认为,在培养学生规范意识过程中,提醒与惩戒不可多用,又不可不用。多则“过犹不及”,不用则难以起到较大的警示作用。由于人们长期对规范意识的疏离,规范意识培养必须持之以恒且行之有方。不然,规范意识培养的“可塑期”就会从我们平素的生活中流失,未来公民的培养就将成为一句时髦的空话。





    宽容意识、自由精神、悲天悯人情怀等的培植,特别是人类意识的培养,都是李镇西老师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内容,只是囿于篇幅而割爱。而李镇西老师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前瞻性思考与行动,已经成为学生国际情结、人类意识构建的一项奠基工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12 , Processed in 0.0671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