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谓活力课堂,如何构建活力课堂?/ 明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4 15:3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谓活力课堂,如何构建活力课堂?/ 明霞http://blog.cersp.com/77837/1226252.aspx

  去年,我校以“汲取教育理论之营养,拓宽校本研究之途径,促进教师专业之成长”为主题召开了首届教科研大会,可以说,通过第一届教科研大会,我们营造了一个学习理论、开展校本研究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浓厚氛围。今年,我们把目光转向了课堂教学,提出“深化校本研究,构建活力课堂”的主题,因为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们力图通过展示部分优秀教师的课堂,一起研讨什么是活力课堂,如何构建活力课堂。这次活动,老师们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后研讨富有成效,既有非常热烈的争鸣与讨论,也有专家醍醐灌顶的指导,还有老师们认识的提升和智慧的生成。可以说,本次大会第一阶段“走进课堂,感受课堂活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收回评课表263份,参加听课的老师接近300人次。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研讨,让课堂教学更加科学、高效,让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平等,让我们的校园成为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态校园,师生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都获得自然、健康的成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为学生奠定幸福生活的能力,也让教师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愉悦,灵动而富有色彩。

  什么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一说到“活力”,可能大家就会想到课堂热热闹闹的场面,满堂问答的场面,就像农贸市场一样可以随便走动、交流的场景,其实,表面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结合本周的6节展示课,和课后老师们的研讨、专家的点评,以及研讨之后的汇总,我们着重从教师的角度总结出了“活力课堂”的十项指标,和老师们共同研讨交流,希望能够有效帮助老师们构建属于自己的活力课堂,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们指正。

  一、活力课堂应该是目标明确、多元的课堂

  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教学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步骤。课堂要干什么,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要求。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有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才能严格按照目标去落实和实施,也才能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目标明确并不等于一刀切,还要注意目标的多元化。也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让课堂真正富有活力。比如,那天在体育课后的评课中,程校长就提出,完全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给不同学生,运动量的设计,就可以根据学生体型、运动速度、体质的不同设计不同标准,分组也要注意,这样,使得所有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参与的快乐,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育课如此,其他学科课程也应探讨设计明确、多元的教学目标。

  从总体来说,这六节课的共同点就是目标都很明确,教学过程也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落实的也较好。虽然没一堂课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总体上都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课堂。

  如苏凡恭老师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贯穿着“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明确;赵立民老师,也是目标意识强,达标效果也就好。

  二、活力课堂应该是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

  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学校的生命。我们今天提出活力课堂,就是在追求课堂有效性的基础上,由有效→高校→优效→活力课堂。所以说,教学的有效性,依然是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底线,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达到的目标,这也是前几年我们一直说倡导的“有效教学”的要求。

  作为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指标有: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②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③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④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⑤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⑥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可以说,六位老师的课都很好的了实现了这些指标。不仅如此,我们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追求课堂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也就是说,目标的设计、教学的过程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学习效果,减少无效消耗。因此,在前段时间的教学研讨中,又进一步提出“优效课堂”的要求,也就是既要优质还要高效。即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同时,也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亦即以科学高效的人本化课堂。

  从这几方面来看,我们执教的老师在科学高效或者优效方面都作了大量探索,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比如说,赵立民老师的数学课《探索规律》,目标很明确,“根据图表探索数字变化规律”、“会用符号表示素质的变化规律”、“能验证探索规律的正确性”,最终形成数感。在赵老师的教学过程中,目标意识始终贯穿始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目标进行,基本实现当堂达标。

  李华老师的课可以说很好的诠释了科学高效课堂的内涵。从她课堂的训练来看,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然后在课堂上又能不着痕迹的表现出来――每张幻灯片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一个句式,而下一张幻灯片则是在上一张幻灯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点、新的变式,老师的提示逐渐减少,学生训练的难度逐渐增加,训练由简单到复杂,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王涛老师的体育课,不同于通常的文化课,不是统考科目,所以往往在很多学校得不到重视,甚至作为学科教师自身也感到无所谓,别的文化课老师要课就送人情了,自己也乐得轻松。但通过听了王涛老师的课,让我们感受到,体育课更需要科学、规范。合理的安排,恰当的训练强度,趣味的课堂、积极的参与,以及科学的测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科学规范的体育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学会健身,学会健康生活。

  苏凡恭老师前段时间刚刚获得全省化学教学能手,他给我们提供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同样也是科学、高效课堂的典范,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将新旧知识有效的衔接起来,通过科学实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活力课堂应该是能够有效整合并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课堂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也可以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富有智慧的老师是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老师,这必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我们六位老师的课堂来看,老师们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普遍非常强,整合的同时也在开发课程资源。表现在:

  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整合生活资源――比如说,张月玲老师的综合课中,很多毫不相干的关于无机盐对人体作用和合理营养的知识,她通过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整合起来,效果很好;苏凡恭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熟悉的铁锅、铝锅等生活中的工具整合到自己的课堂上来;赵立民老师将生活中熟知的月历开发成课程,一个小小的月历中有那么多的奥秘,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极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李华老师让学生课前收集的贝壳、学校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还有学习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把学生熟悉的老师、学生的照片做到幻灯中,给了学生极大的亲近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景,等等。

  整合媒体资源――张月玲老师将一些很熟悉的广告语,图片,等设计为课堂的一部分;苏凡恭老师,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深奥难懂的化学反应呈现给学生;李华老师课堂中的大量媒体资源、崔志老师的广泛阅读说带给学生宽广的阅读面等等,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四、活力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的课堂(学生主体得到充分体现的课堂)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但新课改实行好几年了,一说到自主学习,还是有相当的老师认为自主就是放手给学生,就是老师不讲学生自学,就是每堂课只能讲几分钟,必须给学生留多少时间。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机械教学提出的,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老师是传授知识的机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老师教给学生学习什么,学生就只能接受什么。所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就是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我们理解的自主探究的课堂,应该是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课堂,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这在赵立民老师和苏凡恭老师的课堂里体现的非常充分。

  如苏凡恭老师的课堂,他没有告诉学生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什么,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在亲自操作中了解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并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假如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金属的化学性质,学生虽然记住了,但也很容易忘记,而通过实验自己获得的知识不仅很难忘却,更培养了学生一种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习惯。

  赵立民老师的课堂也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规律”,规律是什么,老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情景,每人自己都带来月历牌,任意选择一个月,随意观察,自己去找挂历中的规律,自己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在探索中获得知识,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中。知识,不是老师强加的,学会了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开发智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五、活力课堂应该是合作分享的课堂

  合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新课程主张个性的体验,同样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前几年开展合作学习实验中,很多老师认为,“合作”就是小组讨论,于是,小组讨论成为合作的代名字,而具体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则成为调节时间的一个重要武器。当时间充足的时候,就让学生“讨论讨论”,当时间紧张的时候,无论学生的问题讨论到什么程度,都要跟着老师的教学要求停止,这是非常常见的教学围绕着教学设计进行而不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进行的现象。这样的所谓“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曾经在一些老师参加公开课或者评优课中,也感叹于如何在课堂总体相信课程理念,假如没有“讨论”,似乎就没有体现合作的理念。

  回头看看我们这6节课,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个合作,不仅仅是合作解决问题,还有彼此的经验与智慧的分享。比如王涛老师课堂中,本来很枯燥的快速跑,变成一种游戏性质的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接力跑,苏老师的化学科中学生合作进行实验,赵老师课堂中合作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等等,在合作解决问题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彼此分享中获得新的体验,生成新知识。崔志老师课堂中,在短短时间里写出来的小诗与大家分享,阅读理解之后的分享交流等等,也都很好诠释了这一内涵。

  除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还应该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合作,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学校和家庭的合作等等。这一点,应该说在我们们多的教研组都作的很好,集体备课研讨的气氛非常浓厚。所以,凡是整体教学效果好、教师成长速度快的教研组,一定是集体合作做得好的教研组,这里不多论述。

  六、活力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

  课堂本应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场所,当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标准答案,往往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遏制了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新课程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将课堂还给孩子,于是,也就有了热热闹闹的课堂,有了满堂问答的课堂。虽说有的老师也努力将课堂向外拓展、延伸,当始终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表面上动起来了,骨子里还是封闭的思维,封闭的模式。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我们各学科老师的课堂摒弃了传统教学中那种封闭的灌输式的教学,摒弃了一切围绕着教科书和教参转的局面,从时间上说是现在向过去、将来辐射,从空间上说是课内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是从书本向生活辐射,打破“求同”,敢于“求异”; 不受定式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思考、解决问题要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因为教材改革总是远远滞后于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很多新知识新技术不能技术补充到教材里,这就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

  比如,李华老师的课堂,没有拘泥于课本上死板的知识,把嫦娥一号飞天作为一个教学情景训练学生对“飞了多久了”的练习,使英语学习巧妙的与我国最新科技成就连接起来;苏凡恭老师用古代金、铁、铜器提问学生,为什么同样是金属,两千多年的金怪兽和金柄铁剑的金不会生锈,而剑体却是锈迹斑斑?把古代和现在有机结合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再如张月玲老师的综合实践课更是充分体现了开放的特点,向社会开放,向家庭开放,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将课本上很单调的健康知识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到,这样的课有趣、有用,不是纸上谈兵。

  崔志老师的课,问题的开放性很强,“文中父亲母亲让你最感动的是谁?为什么?”如果你是学校图书管理员,在众多的书籍中发现了这篇文章,你是否觉得有必要介绍给大家,如果是,请写出面向全体师生的推荐语。”“根据文章内容,你能给这篇文章另外取个题目吗?为什么?”……等等问题的设计都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思维,而这些问题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无论什么答案都有他自己的合理性。

  再如赵立民老师的课堂,他的问题同样也是开放的――“你能发现月历中的数字变化规律吗?”没有规定上下左右或者相邻数还是斜线上的数字之间的规律,而是提出了这样很开放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学生的思维被大大激活,凡是存在的规律都被学生找了出来。

  苏凡恭老师的课堂也是,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金属的性质,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想,然后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得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铝与酸的反应速度不如铁的反应速度快?”因为它在与酸反应之前首先要去除表面的氧化铝,这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问题。

  通过老师们选择开放的内容,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有效的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课堂真正做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课堂才能不断的生成智慧,也才使得课堂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七、活力课堂应该是智慧生成的课堂

  “应试教育”,课堂上注重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最终获得的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秉承了传统的知识为主的教育,是“塑造知识人”而不是“智慧人”的教育。知识丰富的人不等于有智慧的人,就好像我们说某某人学富五车,假如仅仅是拥有了丰富的知识而不能灵活运用,也就相当于一个小词典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个词典,因为词典还有目录、页码,需要的时候就能找到,仅仅拥有一堆死的知识还不如一堆废铁。我们需要知识,我们更需智慧。智慧需要知识,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知识可以生成智慧,但是知识生成智慧要有条件。要看用什么样的方法。用机械训练、灌输的方法,知识产生不了智慧的。

  有人说,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那么,我们这几堂课都具有“智慧的表情”,因为学生是愉悦的、幸福的,老师也是幸福的。有了这个前提,在加上我们的老师富有智慧的设计和启发,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了,课堂也就有了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

  比如前面提到的化学课中学生探究出来铝的性质的问题,就是因为老师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环境、民主的课堂,学生才生成智慧。数学课上,学生发现的月历上的数字变化规律,可能比老师设计的还要多,他们的思维被真正激活了,积极性有效的调动起来了,所以才有了课堂的精彩。

  我们知道,学生心智的觉醒往往在一刹那间,转瞬即逝。所以,学生智慧的生成,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启迪。即,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有智慧的教师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情景和宽松的氛围,激发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论。

  周四听完化学课的评课中,泰山区化学教研员崔老师很惊奇于我们学生的主动与大胆,她说没有想到我们的学生课堂表现如此大方、大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产生什么疑问都敢起来说,并且体的问题非常好。这正是由于老师给了学生机会,学生的智慧火花才不断闪烁。

  八、活力课堂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并立的课堂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特有的人性,人还有人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杨叔子)

  我们传统的科学教育中,过于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所以,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孩子个性的养成与教育,开展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手工课,等等,有利于彰显人的个性,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我们提出创新教育实际上也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在数学课和化学课中,无论从设计上,还是教学过程,都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所作的努力。

  从数学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积极动脑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了,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化学课也是,非常重视实验的科学与规范,实验变量的控制,最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说,真正活跃的课堂并不是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而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思维是否被激活的课堂。

  而崔志老师的语文课堂则是情意绵绵、诗情画意,他的课题就是《弘扬人性美》,自然也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用崔志老师的话说,“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行为”,他努力追寻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所以,他的语文课也就饱含着一种人文情怀。

  那么,是不是科学课中只谈科学、人文课里只讲人文?二者能否相容并立?从个体的人来说,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如果讲,科学主要是讲客观世界,讲“天道”;人文主要是讲主观世界,讲“人道”,那么,两者交融就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再来分析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因为这个目标是很虚的、隐性的目标,它必须和前两个目标结合起来,或者说借助知识努表和能力目标的实现来完成这个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比如,李华老师的英语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赵立民老师的教学设计,都蕴含了很重要的科学性在其中,尤其是赵老师的课,在突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上作的突出。也就是说,科学与人文完全可以相容并立,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才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也许,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过于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就包括最富有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也被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来肢解课文,结果把优美的文章变成了一堆零件,于是,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就努力探究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要还语文教学以真实面目。但语文教学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崔志老师这几年的探索是富有成效的,也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个人专业水平得到较快提升。这次教科研大会,崔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语文研究课,给大家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提供了研讨今后语文教学的课例,之后孙善利所长又对语文课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让老师们明白,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切莫把语文课随意肢解成一堆不相干的文字,也不能把语文课当作政治课、历史课来教,也就是如何探求更扎实有效的教学途径,让科学与人文精神在学科内有机起来,也在学科之间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九、活力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只有生命才能唤醒生命,只有激情才能燃起激情。老师课堂上是否投入,将会对课堂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比如,老师自身对所教授的知识没有激情,完全是局外人的姿态上课的话,学生也很难投入其中,也就是张文质老师所说的生命是否在场的问题。老师的生命不在场,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生命也必然游离到课堂之外。

  从出课的几位老师看,他们在课堂上都是激情满怀、神采飞扬,用他们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比如崔志老师的课堂,他的文章能读的所有听众热泪盈眶,他的学生的阅读同样感染人,因为他和学生都全心投入到文章中去了,自己也成了文中人;李华老师的课堂,笑语绵绵、气氛热烈,唯恐老师看不到自己举手了,把手伸到老师的眼前,因为老师自始至终投入其中,使得课堂的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时间;张月玲老师,虽然所教学科是综合实践课,是在很多学校都不被重视的学科,也不是统考科目,但她精心对待课堂。换句话来说,不要怕别人不重视我们的课,首先要自己重视起来。假如自己不重视,别人有怎么会重视这门课?这次领导安排各个层面都要出公开可进行研讨,就是为了推动各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赵立民老师,用可爱的儿歌引入,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温暖的帮助学生,把一些没有枯燥的数字变得富有灵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培养了数感,让我们也体验到了数字之美;苏凡恭老师更是激情飞扬,风趣幽默,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对知识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倍感亲切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所以,真正的有活力的课堂,一定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而是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智慧的课堂。

  十、活力课堂应该是链接生活的课堂

  陶行知说:生活既教育。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经过几年课改的实验,老师们已经深刻领会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已经丛书斋中走出,较好的融入了生活,即运用了生活经验来学习,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可以服务于生活,这还不仅仅是个整合资源的问题,而是将来能不能适应社会而生存的问题;这既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更是幸福人生所不可缺少的。所以,将知识活化为生活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将来走上社会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为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增加一些靓丽的色彩,能够活的健康、幸福、愉快、满足,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李华老师的英语课堂中巧妙的引进了阳光体育,张月玲老师课堂中的健康营养,王涛老师课堂中的规范的训练,苏凡恭老师课堂中的生活常识,赵立民老师的数字游戏,崔志老师的声情并茂无不体现了各位老师课堂与生活的链接。

  ……

  简单罗列了10条活力课堂的标准,也不一定很合适,既有从教师角度来谈的,也有从学生角度来谈的,还有从课堂本身来分析的,这只是通过这好几天的听课评课中,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研讨中,还有专家的点评中,我们进行总结提炼出来的,不作为评价老师是否是活力课堂的标准,只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何况,不同的勘探、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等非常多的变量都会影响到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的形成,也就会上出不同风格的课堂。不是说,这些标准必须体现在每堂课中,而是不同的课堂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无论怎样的标准,要想实现的话,向回看,必须要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只有精彩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纵观这6位上课的老师,他们的课堂无不是经过心准备的。虽然他们中有些老师根本就没有时间试讲,都属于原生态的课堂,也就是非作秀课,但他们从目标的确立,每个问题的提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问题,都是经过老师进行准备、下了功夫设计的,而正是设计的用心,课堂中才能不断生成新的智慧,也正是由于有了认真的准备,才会使课堂驾驭能力更强,就好像手中有了孙悟空的金箍棒,无论课堂上有什么意外都能迎刃而解。

  既然是活力的课堂,应该包括老师的教学活力,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力,还包括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这三个方面的活力综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们说,有活力的课堂一定是学生为主体、学生个性得到培育与发展的课堂,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课堂,也必将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终身幸福的课堂。

  那么,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也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奠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51 , Processed in 0.0673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