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徜徉于语文之道
怡然一笑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简称《诗意语文》),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关于语文教育的讲演录,集“诗意语文”之大成,虽未能穷尽,但冰山一角,足以让人琢磨良久。
捧着《诗意语文》一书,看到先生牵着马儿意气风发的笑容,脑海里无端地现出“扶我上马的人”的字眼来。当然,连钱理群这样的大师都自称“语文门外谈”、“门外汉”,我们可能连语文之门都还未进,更不敢称已经“上马”。只是,流连其间,触摸语文的心跳,在心底里无数次对话,常常会怦然心动,猛然间若有所悟,捕捉时却已忘言。
的确,这是一次不一样的阅读之旅。
首先,著书者是我们所熟识并敬仰的师长。王崧舟老师,是现今小学语文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讲学的足印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29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千节、讲座300多场次。很多时候,我们是读一本喜欢的书,忍不住揣摩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进而想亲近他、认识他;而读《诗意语文》,恰恰相反。我们是先熟识他,在观摩他的课堂、聆听他的话语之后,迫不及待地希望能读一读他的书,希望能在书里聆听到更多的声音,触摸到更多没来得及咀嚼的思想和理念。
初识王崧舟老师,是在1999年——大概是他评上特级教师不久——应邀到温州执教《万里长城》,领略了他的“啊,确实了不起!”的多元解读和掷地有声的言说方式,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之后在拱宸桥小学、在各类名师观摩、展示活动中面对面,一次又一次触摸他“我为语文而来”的强烈使命感,有时会莫名地觉得犹如孔子般在布道,会情不自禁发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尖”的感叹。读《诗意语文》,便是在“剑”与“气”之间求索如何在语文家园里安身立命,如何在书的堆积中“有境界自成高格”,从而也就明白如何在一次又一次“放下”与“上升”的缝隙里完成自己的成长。虽然字里行间,王老师隐去了自己的困惑和迷茫,消解了自己的徘徊和独孤,但是他讲到小择征尔在音乐指挥家大赛中顶住所有人的“围剿”,毅然决然地说出:“不!一定是乐谱错了!”的铿锵有力中,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坚定与傲然——那是怎样的大气魄,怎样的玉树临风?!
其次,文中的不少内容,曾在诗意语文研修班现场聆听过,或在网络、杂志上反复品味过,当然也有些是陌生的,但统领在一本书中,却依然充满着新鲜的陌生感。读着、回想着、反躬自问着,被强势的话语场吸附着,会感觉遇到了“老朋友”般的亲切与舒服——老舍先生在《林海》中三次出现的“亲切与舒服”,真是极高的境界,是一种身心的愉悦,能和着生命的节律并任其浸润与蔓延。
掩卷闭目,脑海里会不断还原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词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我们会看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车夫“饱经风霜”的脸,会仿佛亲见《我的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紧紧抠住身下的泥土以及耳畔回旋的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眼前说不定会浮现《黄河的主人》里撑着竹篙、乘着羊皮筏子在惊涛骇浪里如履平地的艄公……是的,太多了,太多这样的形象、这样的课例,让感性的语文在情趣和意象的忻合无间中历历在目,如临其境。此时,你会更加明白,语文(不仅仅是诗)的教学,都应该在可解与不可解间穿梭,而核心就是“举象”而后“造境”,“造境”而后“入情”,“入情”而后能欣然“会意”。
另外,阅读《诗意语文》,还开辟了我全新的阅读方式——比较、比照式的阅读。读《诗意语文》,对照着读《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和经典课堂》,在经典课堂的“面壁参禅”之“刀光剑影”中,感悟“坐而论道”的“出神入化”绝非一时的“横空出世”,于是再读经典课堂,更加明白诗意课堂的呈现,就是基于他对语文的理解、对公开课的认识——在他的眼中,语文是诗意的、是高贵的、是精炼的,于是课堂便浑然而成一首诗,整堂课就“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般的将所有在场的人吸纳住;在他的心中,公开课像时装,可以美轮美奂、精致雕琢,那更多的是一种倡导、一次引领、一个方向。然而,浸润着这样的言语场,任凭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语文之弦必将怦然而动,对语言的感觉、对文字的敏锐能不与日俱增?
读《诗意语文》,我还对照着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朱老先生在比较诗与白话时说:“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又言:“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比较粗疏,写诗文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已应比说话精密,诗更应比之精炼。这所谓‘精炼’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王老师的语言已经入诗,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口语、白话,所以想要平易、粗俗都难。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不该因此就批判诗性的语言,并非一定要让教师的言语下降到与学生同一个水准吧?
读《诗意语文》,我们还可以幸运地链接到更多的现场、反刍更多的课例。《诗意语文》中对《小珊迪》的文本细读,会让人不禁发出感叹:“原来文本还可以这样解读?真是字字不宜忽,不说不知道啊!”将所有的文字装入心中,一个“跑”字便破译了《小珊迪》的密码,课堂上自然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读《长相思》中的“精神三变”:骆驼态的接纳、狮子般的唯我独尊、复归于婴儿的率真,每一变都是历练,也许都要经历从焦灼到释然的洗礼,叹服之余想到目睹《二泉映月》出炉前的磨课——王老师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甚至唉声叹气,感觉“特别爽”:“原来贵为特级教师,也有如此时刻!”忍不住发问,得到的却是“课没有磨出来,当然是痛苦”的理所当然,不禁莞尔。
泰戈尔说:“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因为诗的词句含有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翔的音乐。”如此说来,走在语文路上,感染着无限的诗和诗意,我们也将更加美丽!
读《诗意语文》,品诗意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