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态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1 18:0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态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z]







如果仅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改作业的简单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一长,再有恒心毅力的老师也会产生“职业倦怠”。这时,即使我们无法改变现状改变环境,我们也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其中,进行教学研究,走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一种变被动教为想教、变苦于教为乐教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但对教学研究,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即认为只有课题研究才算教学研究的误区。

课题并不是教研的代名词。老师中多数认为教研就是搞课题研究,因而对课题敬而远之,以为课题研究是什么高深莫测、无法企及的事,认为那是专家们做的事,而自己每天面对平淡枯燥的教学,反而平添了几分失望与自卑,这种心态在中小学老师中尤其为普遍,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本人就主持过课题研究,而审视很多学校的所谓课题研究,多数为功利之作,没有多少践行与理论的价值,不少学校或教师个人之所以进行课题研究,要么是为了评职晋级,要么是为了评优升迁;在课题研究过程,也是“两头热,中间冷”,即申报课题和结题时热火朝天,而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却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这样的课题研究还有何价值?能引领我们前进吗?能促进我们专业成长吗?不搞也罢!

最“实用”最有效的教学研究是对我们平日常态教学的研究,它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为解决我们实际教学所遇到的困难,进而改进提高我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研究适合我们每个老师,只要你是一线老师。它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的支撑,并不需要国内外理论的佐证,只为解决我们自身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同时,老师也在这种常态研究中找回了自信与成就感,确实是教师有效的成长途径。至于常态研究的问题对象,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一系列具体、特殊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反思,虽然并不在预定的课题范围内,却是同样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占主流地位的研究并非课题式的研究,而应是日常教学实践的常态研究。

在常态教学研究中,我们还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优质课”与“家常课”研究孰轻孰重、谁主谁次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一篇《把因“优质课”迷失的灵魂带回“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主要内容,理应有生活般自然的特质。然而当下公众视野中的绝大多数“优质课”却不同程度过滤掉了这一特质。装饰性、表演性、展示性将“优质课”推向了眩目的舞台,而舞台营造的精彩又因满足了公众的感观而得到了无限张扬。


“优质课”的课堂审美取向在现实中被无限放大,人们从而极易戴着优质课的有色眼镜来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现场,而由此造成了心理落差有可能使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报以失望、冷漠的态度,久而久之,对自然状态下的课堂信心不足,疲惫生厌,……一旦人们达成了“只有优质课才有看与被看价值的共识,对日常课堂的敬畏和尊重也就随之消减了。
为师者,几乎将自己职业生命睥全部意义付与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课堂,然而,现实中有多少教师能对日常课堂报以足够的自信与自足?生活在日常课堂却不能对此报以充分自信,成长在日常课堂,却不能快乐幸福于其中,这岂不是天下为师者一大憾事?

因此,当教师热衷于所谓优质课的专业引领时,需要极力避免用眩目的精彩来打压自己的课堂,当教师用一颗心灵去启迪另一颗心灵时,就会渐渐发现,生命其实正在那平凡与琐碎中得以厚实。……”

日常课堂才是自家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得以一步一步成长,老师得以一点一点地找回那份久违的职业骄傲与辉煌。着眼于日常课堂教学的常态研究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应成为每个老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并从这条路上最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那么如何进行常态教学研究呢?我认为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做到:一心、一意、一法。


“一心”指我们要做教研的有心人。平时要留心在日常教学所遇到的各种情境,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随时作记录,以备研究之用。我本人常带着研究的眼光与心态走进课堂,十分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教学情境,并在下课及时记录教学的情形,有的是叙述式,有的是课堂精彩片断的采撷,有的是课堂实录等。


“一意”指研究和问题意识。每一堂课都是我们教学研究的对象,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的一言一行等等,都是可贵的教研资源,一线教师的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所谓的搞理论研究的专家们所无法企及的。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中小学教师从事教研,其目的就是为了对现实问题的充分关注,让教研能够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例如上寓言《蚊子与狮子》,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决定在课堂上不完全按照预设来上,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注重教学情境的动态生成,进行尝试的效果不错,教学中,我又发现,课堂的有效生成依赖于教者的灵活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并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结合实践,我写成了《抓住契机  演绎精彩》。


“一法”指教学反思。这当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做教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什么样的才是有效的方法?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坚持写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三种取向:一种是抽象的理念研究;一种是旨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研究;三是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持续不断的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汇总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着教育教学水平。第三种研究的可取之处是,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近一年来,我坚持写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例如《课堂上,我们该扮演什么角色?》、《生命的对话》、《最好的答案》、《让学生评课如何?》等,都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我感觉自己在反思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中进步着、成长着……

常态研究的成果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等等,至于何为“教育日志”、“教育叙事”等,那又另当别论,这里不再赘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06 , Processed in 0.13006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