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2005年四川成都第一线第二期研修班开班仪式上的发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4 16: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2005年四川成都第一线第二期研修班开班仪式上的发言
文/大潮河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上午好!

遵李编玉龙之嘱,在今天这个第一线第二期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做个发言。因为本人不善演说,只会照本宣科--因为做惯了照本宣科的教师,同时为了争取宝贵的研修时间,所以只能照本宣科。我的发言大约需要两分十八秒。(笑声)   虽说七月流火,但敌不过我们对教育的虔诚;虽说蜀道艰难,但挡不住我们对友情的渴盼。今天,我们从南国远乡,东海之滨,屈原故里,美丽泉城、古城西安、首都北京等汇聚天府之国,来到状元之乡,为的就是赴一场思想的盛筵,赴一场教育的大餐,赴一场真情的聚会。

说真的,第一线这个名词行走在教育的大地上,跳跃在火热的论坛中,驻足于我们的视野里,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意义,一种精神和一种思想。第一线,它应该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应该是一个不变的信念,更应该是一种前行的力量。今天,我们会聚在第一线,就是为了从庸常走向奋进,从虚空走向坚实,从现实走向理想。

作为我个人而言,这次再次走进研修班,应该算是个留级生,我为什么留级?一来是因为宝应的约定。我们都忘不了2004年7月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宝应,我们思辩烈如骄阳,我们情谊芳如荷香(宝应被誉为全国莲藕之乡)。离别时,我们约定,2005年,我们留级成都。今天,第一期的学员来了很多,有些人虽然没来,其实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这里,我要说一句,第一期的朋友们,在我们看来,你们就在我们中间,因为论坛把我们的距离拉得很近,我们的心贴得很近。二来是因为“我还需要”。我两年都是自费参加这个研修班的,有人说,已过不惑之年的人何以如此?我的回答,因为我的心中还有一束不曾熄灭之火。其实,我们第一期、第二期的这些学员们,哪个不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今天在场的还有我们敬佩的泥土大哥,五十的人了,图的是啥?第三是因为这里有一群值得我们追随的教育狂人和学界高人,能与他们对话,真的是一种幸福。第四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方式。这样的研修,内容上,人文、教育与课堂结合,方式上,对话、交锋甚至炮轰共舞,感情上,真挚、友善而又和谐。这是真研讨,这是真修炼,这是真练兵。我喜欢这个留级,因为它是进步,它是怀想,它是憧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让2005年的七月再一次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让研修班再一次掀起思想的风暴,让新都的阳光也能打在我们的脸上,让第一线的印章烙刻在我们的心里。

网友们,总有一个词语让我们情牵梦萦,这就是第一线。

学友们,让我们珍惜这10天的时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朋友们,照本宣科完毕。谢谢!        

                                 2005年7月15日

附:

应该记住的名字

冰冷酒(周鸣烈)、周仁爱、刘支书助理(魏勇)、无伞(张黎明)

张康桥、可爱的敏敏(黄敏)、沧海月明(史金霞)、黯然销魂(王艳芬)

千秋雪(周雨明)、柳丝如风(周求知)、木鱼儿(徐婷)、南国人(黄珍)

飞翔鸟999(孟志强)、和艳红、刘保霞、陈桂霞、溪流(奚艳萍)

我思故我在(茅卫东)、翼然(武风霞)、小水滴(李萍平)、

桂枝香(李晓华)、阿啃1919(蔡朝阳)、吴礼明、我心依旧(周艳红)

泥土(周迪谦)、一米阳光(贾义娜)、夕阳断桥(曾连芳)

摩西(夏琨)、咕咚(黄晓丹)、闻语东篱下(孙宗庆)、美丽紫色(丁莉莉)

周慧英、郭秀云、何金钟、初雪霁(薛红)、赶海人(吴寿健)

欢乐英雄(张灵飞)、实小十八子(李勇)、凡夫子(范林明)

蓝色冰川(张宁)  泗苇(沈宗银)、卧看千山(周敏)、风之语(丰继奎)

今天哈哈哈(李吉银)、蜀犬吠日(椹世柱)、流石悟道(林日正)

李玉龙、范美忠、荆蛮客(段炜)蓦然回首(黄萍)、关起捕鱼(刘艳坤)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6:23:11 | 只看该作者
在2006年湖南岳阳第一线第三期高级研修班的开幕式上的发言


文/大潮河
各位领导、新教育第一线的各位朋友、网友、学友:

上午好!

我遵本届研修班主办方的安排,做个简短的发言。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我发这个言呢?也许因为我是个留级生的原因吧,应该说,我是研修班的“之最”之一,留级时间最长。研修班到今年是第三届了,我也从全国莲藕之乡江苏宝应追到全国状元之乡四川新都,今年,又跟到了人杰地灵之地湖南岳阳。用小品演员范伟的话说,这叫“缘份啦!”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每年能给我这10天,足矣》,如其说这是我发言的题目,不如说,这是我的心声更为准确些。

还是从一幅对联说起吧。今年,新教育第一线高级研修班在湖南岳阳举办,消息一经发布,我马上杜撰了一幅对联跟帖:上联是:岳阳楼下聚几拨豪客把酒临风纵论人文思想盛筵上其喜洋洋者矣,下联是:洞庭湖畔汇一批志士执杯品茗大话课堂教育大餐间亦乐融融也哉,横批是:我还要去。当然,这横批的内容,我没有写出来,只是写在了心里。现在,事实证明,我又来了。

我为什么说“我还要去”呢?这里因素很多, 容我主要列举三点。一、岳阳是个好地方。不怕大家笑话,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唯一能够一口气背下来的文章,只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么一篇。今年来岳阳,我要亲自登上岳阳楼,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高声朗诵《岳阳楼记》,亲眼看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也感受一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的风范。我还曾与网友们开玩笑地说,我这次在岳阳,要完成一篇《岳阳楼后记》,网友笑我吹牛,我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要小看我的创造力。”话说回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创造条件登上与语文课本一直有关的岳阳楼,能不说是一场遗憾吗?2006年暑假,因为新教育第一线,使我了却了这个遗憾,登岳阳楼,这本身就是一次高级研修,我再教《岳阳楼记》应该更有些底气了吧。

下面说第二个原因。要说岳阳楼那边风景独好,我要说,新教育第一线这里风景更好。因为,在这里,聚几拨豪客,把酒临风,纵论人文,思想盛筵上其喜洋洋者矣,一批志士,执杯品茗,大话课堂,教育大餐间亦乐融融也哉。今天,我们从南国远乡,东海之滨,屈原故里,美丽泉城、古城西安、首都北京等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岳阳,为的就是赴一场思想的盛筵,赴一场教育的大餐,赴一场真情的聚会。说真的,新教育第一线这个名词行走在教育的大地上,跳跃在火热的论坛中,驻足于我们的视野里,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意义,一种精神和一种思想。新教育第一线,它应该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应该是一个不变的信念,更应该是一种前行的力量。今天,我们会聚在新教育第一线,就是为了从庸常走向奋进,从虚空走向坚实,从现实走向理想。  

下面说第三个原因。新教育第一线高级研修班有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自由与思想同在,观念与技术共生。在这里聚集着一群值得我们追随的教育狂人和学界高人,能与他们自由对话,真的是一种幸福。这样的研修,在内容上,人文、教育与课堂结合,在方式上,对话、交锋甚至与炮轰共舞,在感情上,真挚、友善而又和谐。自由、思想、观念与技术,在这里能共和共融,这是真研讨,这是真修炼,这是真练兵。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到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今天,一群 “先教育之忧而忧,后教育之乐而乐”的理想主义者从各地汇集到洞庭湖畔,岳阳楼下,研讨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怎么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惟斯人,吾谁与归?”没有新教育第一线这拨教育豪客与志士,我还能和谁一道呢?

还记得04年在宝应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阳光打在我们的脸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留满面”,也记得在05年在新都时我们常念的一首诗:“我们毫不讳言/我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这理想根系教育/这理想滚烫于心/这理想紧帖地面/这理想向上生长/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一场思想的盛宴/在这里/我们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彼此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这一切/缘于一种信念/我们坚信/理想与现实并非不可连接。”那么,06年的岳阳将给我们留下什么呢?作为我,我将说:每年给我这10天,足矣!

谢谢大家!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6:24:48 | 只看该作者
阳光打在我们的脸上
文/大潮河
--------翔宇高研班写意十章



(2004年8月)



引子

阳光打在我的脸上,

激情掠过我的心田,

友谊渗入我的记忆,

诗意催生我的智慧,

追求锻打我的生命。

2004年夏参加《教师之友》杂志社在翔宇教育集团举办的高级研修班,这是我教育生命中又一个新的起点,又一个新的轮回。翔宇半月,写意十章,以述心怀。



我偶见《教师之友》第一期高研班开班的消息,瞬间真有一下子找到知音的冲动,一种莫名兴奋的感觉溢于言辞。然后,就是义无返顾地报名,然后,就是焦急地等候7月30日这个北上的日子,然后,就是想象着重做学生的情景。

我常常自问,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何以如此呢?似乎自己也无法道明,只是隐约觉得内心总有一种力量在催促着自己不要停下脚步,内心总有一种执着在鼓励着自己不要放弃追求。

后来,到了研修班方才知道,好多好多的人都是像我一样自费来参加培训的,我这才明白,在教育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真的是不乏勇敢者,不乏求索者,不乏跋涉者,我这才明白,他们和我都是同路人。



在这次研修班的学员中,年龄最大者的“殊遇”不知不觉地历史地落到了我的身上,我真是感慨良多。回忆自己20多年的从教经历,我曾是教师队伍中的小不点,在许多的场合,我都是年龄最小的,想不到如今一下子竟成了年龄最大者。在研修班里,面对着一大批才华横溢、经纶满腹的年轻人,我真的钦佩不已,常常责备自己光阴蹉跎,痴长多岁,无所建树。于是,我在心灵深处寻找向年轻人学习的理由。这是我在研修内容之外的收获。

时光易逝,阻挡不得,但我不会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我觉得,我要让我的心依然年轻,心存执着,痴心不改。如今,我常引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句来自勉,我要“不用扬鞭自奋蹄”。



这次研修,安排了三个板块,即人类文化视野、教育理念拓伸、专业实践技能。我是第一次接受这样的培训学习,收益非浅。这次培训,时间不算长,只有短短的十二天,但是,培训内容的框架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使我明白了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解读昆德拉》《艺术良心:文学创作的通灵宝玉》《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这些课程把我们的视野一下子扩展了很多,更把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立足点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样我们就会跳出教育,用这种视角来审视和引领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走向教育个性化言说: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路向》《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语文课程论基础》,这些课程,在教育学领域里给了我们最鲜活的滋养,让我们能在新的层面上思考教育的一些问题。后期的教育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教育写作等等,都让我们在示例中获得启迪,对话中获得拓展,让我们能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纵深方向上延伸。

这样的板块式研修内容的设计,尽管内容不多,但这是很好的切入点,很好的视角,它着眼发展,凸显前沿,化虚为实,融大视野与实用性为一体,对于建构我们的教育知识结构与智慧结构,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我看来,这次研修班精彩的不仅仅是内容的安排,更激动人心的是研修时自然生成的自由对话的氛围和风格。对话是这次研修班最靓丽的风景,也是这次研修班之所以激动人心的地方。

半天讲座(听课)半天对话,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学生(评课时请来的听课学生),各自提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思想,不唯权威,不唯定论,不唯先知,有的是“我有话要说”,有的是“我觉得”“我认为”“依我看”, 有的是真正的不吐不快,有的是真正的畅所欲言……与专家零距离,专家没有了威严,与网友零距离,网友没有了陌生,与学生零距离,心灵有了相通。发言机会你争我抢,一个话题十面剖析,观点对立以理服人,反驳立论言之有据。我们用“诘问”与专家对话,但这是真诚的求索,我们用“狠批”与上课者对话,但这是善意的求真,我们用“驳斥”与学员对话,但这是圆融的求是。我们在对话中明白学理,我们在对话中锤炼思维,我们在对话中增进了解。

对话,当面晤对,多维交锋,催生智慧,凝练友谊。



    课上的交流是充盈的实在的,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思想是不论上下课的,思想是没有边界的。我们的对话还有一种场合,那就是宿舍,操场、餐厅。课上没完的问题,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视野中困惑的问题,等等,难得有这么多的教育中的性情中人一起交流这些问题,于是,课堂以外的对话依然活跃。

最令人激动的夜半促膝,把酒宏论。我们的住的条件不是很好,盛夏炎热的里我们就住在学生的宿舍里,没有空调,虽然有几台电风扇忠诚而卖力地旋转着,但宿舍里依然如同蒸笼,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激情,相反,激情随夏日的高温升腾,好多个宿舍常常彻夜通明,几个人席地而坐,喝着啤酒,在烟雾缭绕中谈林贤治,谈哈维尔,谈鲁迅,谈拯救与逍遥,谈李白,谈魏书生,谈知识结构,谈“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课堂,谈“大江保卫战”的宏大叙事,谈中国教育,……夜半笑声常常随流星划过天空,和天籁相融。有许多个善谈者,半个月里睡眠的时间比往日减少了六成呀。操场也是我们交流的思想场。三五人,两三人,早晨,黄昏,夜晚,我们的思想和认识随着一圈一圈的跑道在旋转中上升。餐厅,同样成了我们精神的餐厅,三两人,面对面,乐而忘食。



学员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从五湖四海会集到翔宇,怀揣梦想,心存执着,个性不一,风采各具。不妨用我的拙笔给他们中几位来个素描吧:

       爽朗的笑声与声情并茂的朗诵是诸向阳的名片,我说他是“严顺开”,风趣中透着智慧;何金钟儒雅中掩饰不住他的童真,这是只有和孩子在一起的人才有的幸福;唐唐谦逊、深邃而不失批判的锋芒;梁卫星在平常人的头颅里有着非同寻常的智慧,不修边幅,话不投机半句多,投缘话语若悬河,一个酒来思涌的人;千里独行年轻有为,颇有才气;平和温文尔雅,涵养十足;看云满腹经纶,语言犀利,颇有主见;翼然谦逊好学,善言有才;闫学大度大气,胸有城府;彤铃聪慧能干,爽朗大方,还有睿智的紫玉、寡言文静的纪诺亚、水样柔美的芷眉、阳光的蓦然回首、干练的梦回唐朝,语出惊人的东方狮、含而不露的阿培,恬静的依然在飞,可人的红叶飘飘,淳厚的春夜喜雨,灵性飘逸的鸪冬,博学的月桂树,热情的张立华……五十几位同学五十几颗相通的心,十五天的相聚十五天的同窗之情,所有这些都深深地烙在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记得分手的时候,我和许多人一样,心中产生了莫名的怅然。相聚时难别亦难,离愁别绪在心间。诸位同学无相忘,网络来把情缘连。



联欢晚会是这次研修班的精彩花絮之一。因为精彩,我们津津乐道。其实,说精彩,并非节目皆为精品,关键是我们开心,百分之二百的开心。联欢晚会因大家的开心而精彩,而经典。气氛之融洽,心灵之相通,场面之活跃,笑声之真诚,令我们每个人膺服。我们曾自豪地说这次欢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话虽有些过头,但除此以外没什么还可以用来表达。

为了给晚会助兴,也为了表达我的心情,我唱了《把根留住》,我想,欢聚总要分离,那就把“根”留住,让“根”扎在《教师之友》的沃土里,把“根”扎在中国教育的大地上;我跳了舞,我的舞很蹩脚,但心有所动,身不由己;我还臆造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让我们研修班的同学来个大汇聚。故事不妨转录于下:《第N回   荷戟卒月下会伊人 李将军率众袭干干》。

话说在一个“丁千秋”的季节,《教师之友》举行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在一个“初雪霁”的晚上,月光朗照,“枫荻”摇曳,“荷戟卒”“干干”乘着“三轮车夫”的车子,怀揣“紫玉”,来到宝应“大潮河”畔“朱雪林”里的“月桂树”下与“伊人”再次回味初次约会的温馨。

他们俩一见面,美丽羞涩的伊人从包包里掏出一块硬硬甜甜的“唐唐”塞进了干干的嘴里,干干很是激动,深情地凝望着伊人俊俏的脸蛋、长长的黑发,特别是那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弯弯的“芷眉”,一直打动着干干,使得他的心“翼然”飘飘。干干本想将“紫玉”赠送给伊人,可是,慌乱中竟从衣袋中掏出了“中国香烟”。两人都笑了,笑声中,伊人投入了干干的怀抱,互相“守望着(者)”。他们相偎相依,一边“看云”,一边听着从远处传来的“何金钟”的当当钟声。那声音特别的悦耳,犹如“彤铃”发出的声音一样。不一会儿,远处飘来了几朵“郭秀云”,渐渐地遮盖了皎洁的月亮与闪烁的“梁卫星”,“春夜喜雨”飘飘而落,可这些熄灭不了他们俩已经燃起的爱之火,他们的浪漫心绪随着雨丝“依然在飞”。干干与伊人八只眼睛“齐齐”地望着身边“月桂树”上的“叶子”,互相说着情话,这时,树上的小鸟也“鸪冬”““鸪冬”地私语着,和他们对话。在夜幕下,他们还可以隐约看到天空中“周慧英”在盘旋,“张海燕”、“周红艳”在自由地飞舞。伊人用“平和”的语气对干干说:“我很爱你,你要好好的努力,我支持你。”望着伊人,干干很感动,说:“我不会‘胡发展’的,我有“梦会唐朝”的理想。”说到这,他们相依更紧了。忽然,远处传来几声“咩咩”的叫声,他们屏声静气,寻声望去,原来是“都市牧人”赶着“猪、象、羊(诸向阳)”与郭初阳从他们身边的小路上走过。一场虚惊后的伊人撒娇地“稚问”干干:“假如这里忽然来了一头猛兽,你会保护我吗?”干干轻声地说:“小傻瓜,不保护你,我还是你的干干吗?”听到干干的这番话,伊人很感动,对干干说:“你的话,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明天依然爱你。”就在此时,忽然,他们俩只听身后传来“东方狮”恐怖的咆哮,说时迟,来时快,只见干干一把推开伊人,纵身跃起,还没等伊人回过神来,他已经冲下去十几米了,等到伊人慌张地站起来的时候,身边却想起了笑声,笑声“耳熟能详”,伊人“蓦然回首”,原来是“李玉龙”将军带着“自由在线”上的“范美忠”、“张立华”、“蒋瑞龙”、“阿培”、“侯绪兵”、“老戴”、“纪诺亚”、“孙耀坤”、“沈建中”、“李步良”、“许国泰”、“夏林奎”等网友“千里独行”来偷窥的。众人一片哗然,干干自然也遭到了大家的一顿“狠批”。这时,干干的女儿小干云不知什么时候也跑来了,说:“妈妈,我们回家睡觉吧,我昆德拉(困得啦)。”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晚会的精彩与开心,还有一个重要的佐证,那就是深夜12:00联欢会结束后,大家兴奋的心情难以平抑,又自发挤聚在一个宿舍里一个一个地品味与欣赏晚会中的美丽花絮,一直到凌晨2:00。

这真是节目再好无感觉,自得其乐最开心。



对于《教师之友》,我没有在她上面发表过一篇文章,但我对她感动,感动来自于她的新锐气质,感动来自于她的求真精神,感动来自于她的真诚品格。今年初,我订阅《教师之友》迟了点,第一期错过机会了,我怀着试试看的心理给编辑部发了个短信,想不到他们特别热心,为我寄来了杂志,后来还成了朋友。

研修班报到的那天,编辑们的热情和细心着实让我感动了大半天。上课期间,因为天气热,我发了牙火,疼得厉害,他们知道后,关心备至。

最令我敬佩的是几位编辑的学识。李玉龙副主编虽是一个军人出身,但对教育情有独衷,理解至深,高屋建瓴,他用他的《教师之友》来服务教育,解读教育,引领教育。另人敬佩的是十五天的学习,他始终如一地和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享受教育;范美忠,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伙子,却饱有厚实的人文底蕴和宽实的文学学养,对现当代中外思想史、文学史颇有研究,言谈流畅,才思睿智,有人说他是散落在民间的思想者。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在更阔大视野里来审视今天的教育。干干国祥不仅是一位精干有力编辑,还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能很好地把文化、文学、教育、教学等融为一体,使他的思想、学识、课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是《教师之友》给了我们前行的激情,是《教师之友》给了我们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之友》给了我们思考的利器,是《教师之友》给了我们欢聚的开心。



网络让我们相知,《教师之友》让我们相聚。如今,短暂交晤后又不得不劳燕分飞,各奔东西,思念却在与日俱增。网上的名字现在变的更有情感,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而“110”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匆匆”“明天依然爱你”“再别康桥”“幼儿高级研修班”“猪呀,羊呀,赶到《教师之友》去呀”,“荷戟卒的爱情故事”,等等,这些都成了《教师之友》第一期研修班的学员心中永恒的经典了。

现在,除了思念还是思念,愿我们的思念穿过时空,在网络上穿梭。



相聚总有分手的时候,播种总有收获的时候。研修班在我们的心田里播种了希望,播种了信心,播种了思想,播种了智慧,我们将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耕耘,用我们的执着精神去灌溉,用我们的如镰之笔去收获。

我们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尾声

阳光打在我的脸上,

激情掠过我的心田,

友谊渗入我的记忆,

诗意催生我的智慧,

追求锻打我的生命。

半个月的研修匆匆而过,而我们感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不止。

阳光打在我们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中。

《教师之友》,明天我们依然爱你。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6:28:37 | 只看该作者
摘自:《狂疯?激情?理性?—2005年7月,在成都的日子》



006舌辩:亮丽的风景

“第一线”有几道风景,肆意舌辩当属第一道风景。

第一线的研修有两个板块是有舌辩的,一是与专家对话,二是评课。

与专家对话,我们习惯上用“发难”这个词。上午半天专家讲课,在讲课中,大家就积累了好多的问题等待下午与专家对话。对话是平等的,大家与专家围坐在一起,用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向专家发问,一个接一个,连珠炮似的。有时真的也有让专家招架不住的时候。但这一切都是真诚的求解与深究。

评课就更精彩了。上课的人都是自己的同学,上课者也十分希望大家实事求是的点评,因此,大家都说评课是火药味很浓的“炮轰”。评课是舌辩最激烈的时候。大家敢说真话,敢说实话,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否正确,有话都摆上桌面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研究气氛。许多人说,这是他们在自己的学校了从来没有过的场景,简直不可思议。

敢于勇于善于舌辩,这是第一线研修的品牌与特色。

007夜聊:思潮涌动

要说第一线的第二道风景是什么,那当然是夜聊。

在新都十天最缺的是睡眠,因为,睡眠给聊天挤占了。一般的情况都是这样:每天晚上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深夜两点到三点睡觉,有的甚至到凌晨五点才睡的。

宿舍、操场、教室,都是高谈阔论的地方,三五人,七八人,一两人,人数不在多少,都可以,谈什么?有的谈自己的教学体会,有的谈人生的经历,有的继续白天的话题,有的谈自己的实验课题。

最精彩的是那天评课。上午上的课,下午四个小时的评课竟然没有说完,吃晚饭时,食堂成了第二评课现场,晚饭后竟然在操场上又三五成群地议论着,这还不够,晚上,操场上大家议论的话题还是关于白天的课。看来,这几节课真的被嚼烂了。

尽管夜是深沉的,但夜幕下的这群学生是不平静的,有好多灵感好多启迪都是在这夜幕下产生的。

008评刘支书助理的课

这次听了五节课, 大致上感觉象是我心中的理想课堂的,只数助理的那节历史课了。

这节课的课题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先描述一下课堂的大致流程:

首先,让学生速记在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英美等国签定的一些不平等条约;第二步,让学生说说,对于这些条约,按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哪些属于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哪些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哪些又是我们“说不清楚”的。这时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还出现了许多意见分歧的地方,有学生搞不明白的地方,这样,学生有的靠辩论,有的靠老师讲解,有的参阅有关资料等等方法解决问题。第三步,让学生说说,鸦片战争究竟对我们国家有着怎样的影响,学生不仅知道了书上的三点结论,还有新的观点。整节课的大致环节就是这些。

就这节课而言,我觉得这是一节预设与生成处理得较好的“现场化”的课。

首先,作为一堂课,它具有很强的层次性。这个课从总体上分为两大块,整体上分为四块,即:速记条约;分析条约;阐释影响;凝练提升。其中“分析条约”与“阐释影响”是主体。四个环节丝丝入扣,循序渐进。

其次是思辩性。这节课最成功的一个问题设计是“对于这些条约,按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哪些属于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哪些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哪些又是我们‘说不清楚’的。”这个问题的设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去全身的效果。一来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来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辩,三来为下面阐释鸦片战争的影响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

再次是主体性。对于问题,学生或自组辩论,或合作讨论,或倾听教师讲解,或自阅资料,等等,教师只是搭建了个舞台,在舞台上的确是活跃的学生。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预设是很成功的,他极其巧妙地预设了既可激起学生思维,又可为下面延伸做好铺垫的问题。从学生的课堂上自然生成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是被激活了,出现了许多精彩的镜头。

当然,如果我们深究这节课成功背后的东西,那么,我们唯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一种广博的阅读与深刻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能在司空见惯的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史,大胆地引导学生重新而全面地认识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6:29:30 | 只看该作者
摘自《2006:我的京湘之旅散记》







(说明:每次研修活动结束后,都有个联欢活动,这个“颁奖词”就是我在联欢活动上的即兴“演讲”,即兴“颁奖”。)







14、感动第一线的十个人(团队)

A、湖南民族学院附属小学团队

颁奖词: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B、依然在飞、方少文

颁奖词:第一线的播火者

C、黄海等

颁奖词:你的未来不是梦

D、美丽紫色、巍巍中条等

颁奖词:奉献是你们的名片

E、佛山团队等

颁奖词:虽然天涯海角,但是我们的心贴得很近

F、李勇夫妇、张颖夫妇

颁奖词:夫妻双双走进“第一线”

G、周迪谦、秦章顺

颁奖词:老骥伏枥,激情犹存

H、吴瑶

颁奖词:教育生命从第一线开始

I、范美忠等

颁奖词:深夜不再宁静,这里有思想拔节的声音

J、李玉龙

颁奖词:教育理想的领跑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3:20 , Processed in 0.0920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