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想象力·第三种力量·童年生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9 21:3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象力·第三种力量·童年生态
文/张祖庆

                              1

    上周六,专程去绍兴听周一贯老师作关于想象作文教学的讲座。周老对于想象力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识。

    他引述了一位名人的阐述,指出人有“三种力量”。第一种力量是身体的力量,第二种力量是精神的力量,第三种力量就是想象和幻想的力量。没有了想象和幻想,就没有了人类的辉煌。

    儿童和成人一样,也有三种力量。他们身体力量和理性力量不能和成人相比。成人的身体和精神力量比儿童大。但是儿童的第三种力量比成人大得多。保卫童年,我们就要保卫儿童的第三种力量——想象和幻想。

    我们如何重新认识想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周老指出,在这一背景下重视想象作文教学,研究想象作文教学,有如下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培养儿童想象与幻想能力的作用。《新课标》把想象作文,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提出。新课程实施已经七年,可是我们对想象作文的认识,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建国以来九个颁布的课标(或大纲)中,唯一出现的话语。这说明,过去对想象作文重视和研究很不到位。

    第二个理由: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破坏了想象能力和幻想能力的发展。今天,我们对想象作文的研究,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技术主义,实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在消解想象能力。

     第三个理由: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需要重视想象力。竞争的核心问题,就是创造力的竞争,想象力的竞争。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本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根本问题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的想象力。在竞争愈演愈烈今天,哪个国家不重视想象力,哪个国家就会在今后的竞争中被淘汰。



                                      2

    周老的这番论述,引起了我的深思——关于童年,关于童年生态和我们的语文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不少展示精彩的公开课,越来越有成人化的倾向。这些课堂,将一些过于深奥的解读,塞给儿童,有时候,连成人也听得一头雾水、云里雾里。这样的课堂,因为知识过于密集,节奏过于紧张、思维过于成人化,导致了儿童本位的缺席。

    君不见,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老师们越来越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度,越来越讲究语文课堂信息的密度,越来越追求所谓的精彩程度。于是乎,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对文本进行“深度开掘”,发前人之未发,见前人之未见,解读出一些令听课教师也似懂非懂的微言大义,以显示自己钻研教材深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师们引经据典,无度整合,以显示其阅读面的宽广,视野的开阔;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师们设计一个又一个精妙的问题,逼着学生走向自己的预设,实现课堂的精彩。这样的课堂,往往因其出乎意料,异峰突起而让相当数量的老师赞叹不已,纷纷效仿,甚至趋之若骛。老师们纷纷赞叹,这样的课堂,真是有文化,真是有内涵!

    但是,静下心来思索,这样的课堂,学生得到了什么?当我们为教师精妙设计而喝彩的时候,我们何曾想到,课堂的主人——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什么?老师的深度解读,符合儿童的心智发展吗?琳琅满目的拓展,孩子们能够在一堂课当中有所感悟吗?所谓的精彩,来自于孩子们生命拔节的快乐吗?当我们用这样的问题来拷问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在一厢情愿地演绎着成人认为的精彩,却忽视了真正的学习主体——儿童的生存状态。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类似的课文时,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极尽“神化”之能事,将主人公人美化成一个僵硬的概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诚如落地麦老师所说的,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只见鲁迅不见伯父”。最典型的便是对“跪”字的处理以及“碰壁”和“深深叹息”的开掘。一个救助受伤者的平常动作,被老师们赋予了太多的意味——一个伟大的人跪在下层劳动者面前,“这一‘跪’,‘跪’出什么?”-这往往也是老师们爱问的问题。而事实上,每一个稍懂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当时特定的情境下,救助受伤者,只能是“跪着”进行,这和身份地位毫不相干。而我们的老师却往往揪住“跪”字不放,非要"跪"出什么名堂来不可!至于“碰壁”和“叹息”固然内涵丰富,但更多的是鲁迅作为伯父的幽默的本色流露和不愿意让孩子们过早地知晓人世冷暖的下意识之举罢了。在追求深度的课堂上,关于鲁迅的每一个举动,老师们恨不能都和“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联系起来;关于鲁迅的所有一切,恨不能将自己对鲁迅的了解全部告诉学生,甚至有将鲁迅纪念馆搬到学生面前的冲动。于是,课堂变成了神化鲁迅的殿堂,鲁迅被高高地置于伟人的神坛!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只能“离鲁迅越来越远”!过分追求深度的课堂,实际上是对儿童生命的漠视,是对儿童生态的破坏。也许,在以往的公开课当中,或许为了迎合听课老师的胃口,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应该值得我警醒与反思。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教授,在《童年的诺亚方舟谁来负责打造——对童年生态危机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们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迷雾遮住双眼的文化大船出现了生命‘存在’的精神迷失,它正在现代的核动力的推动下,迅速远离荷尔德林所吟诵的‘诗意地栖居’的‘大地’。作为历史概念而始终被成人社会假设的儿童和童年。处在今天依然是成人本位的社会中,更是命中注定地被精神迷失的快船拖向了危机四伏的海域。”诚哉斯言!我们用儿童文化及童年生态来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们便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以童年生态的破坏作为牺牲。一个儿童,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自由、快乐的生命,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中普遍奉行的功利主义(包括科学至上主义、知识至上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孩子们生命的蓝天,却被几本教科书以及被我们的语文老师给遮黑了——其实老师们也是无奈——为了应试,不得不按照参考书照本宣科。孩子们不是为了“存在”而学习,学习是为了今后更好地“活着”,过早地背上了应试的包袱,他们学习不是为了给生命带来精神充实和快乐,而是将生命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我们的儿童,由幼儿园的天真烂漫,接受了六年的小学教育,于是,想象力在慢慢地钝化、乃至于退步。原本对陌生未来充满着好奇的他们,逐渐学会了应试,却把最宝贵的第三种力量——想象和幻想,丢掉了!这难道不是童年生态遭到破坏吗?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让童年生态在自己的努力下,尽力回归!因此,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要始终关注童年生态。



                                              3

    关注童年生态,守卫童年生态,我们就要主张“尊重儿童”的语文,实践“为了儿童”的语文,追寻“发现儿童”的语文。每一个语文老师,理应成为童年生态的自觉守护者。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课堂应该是温馨的伊甸园,自主的学习的生态园,因师生平等、人格尊重而温馨,因精神自由充实而快乐,因智慧的传递与裂变而幸福。这样的课堂,始终以儿童精神的发展为指归,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享受自由,教师享受着儿童充分发展想象与幻想带来的美妙,教育的智慧在教与学的过程逐渐递增,师与生在心智的共同成长中共同守护着童年的生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3:03 , Processed in 0.0661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