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9 22:0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



                 张祖庆  



    一、原生态作文的滥觞

    “生态理论”最先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凭借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实践,增加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避免“花盆效应”,建设良好的生态空间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总之,要重视课堂生态,应让课堂成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

    如果我们用“生态”理论来烛照当前常态下(指非公开)的作文课,不难发现,当下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从书本到作文本,进行闭锁式小循环。学生只要按老师的题目编、骗、仿,不为需要而习作,不为交流而习作。作文的过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命题作文,过分强调审题——揣摩出题的人要我写些什么,怎么写,再硬凑些内容装进别人命题的框框里去。这种违反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为了应考”“瞄着分数”的近乎科举考试的训练,怎能不使学生视作文为苦差,对作文产生厌恶心理呢?有的老师甚至过分强调学生要注意作文的思想性,从小让孩子用似懂非懂、不着边际、空洞枯燥的语言去表现所谓有“中心”或表达自己不真实的感情,这样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有这样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在一篇《爷爷老了》的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

   爷爷老了,走路用拐杖了,说话漏气了,牙齿松动了,东西咬不动了。老了多可怕!

   这是一篇富于童真的习作,结果老师愣是觉得此文价值取向不对,于是拿起笔,给孩子的习作进行“裁剪”、“升华”,最后一句改为:“老了有什么可怕,就是剩下一颗牙,也要成为铁齿铜牙”! 呜呼,习作的灵气丧失了!流淌的童真泯灭了!教师的如此武断的修改,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童真缺失。

可以说,作文教学中的“花盆效应”削弱了作文教学中的课堂生态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泯灭了实践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导致学生作文的肤浅、狭隘、僵化、封闭。  

    其实,我们从学生的“生命”本体去考察,每个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体验。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完整的精彩世界。孩子的思维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他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他的语言天赋,往往为我们成人所不及。记得英国湖畔之父诗人华兹华斯在一首名为《彩虹》的诗中写道:

    儿童是成人之父,

    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

    每天都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敬。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儿童不是我们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因而,要想让儿童习作展现这种纯真本色,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说出孩子的话,让他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如此,学生的作文,才会没有经过他人强制、命令的影响,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熟知的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

    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马克思也多次提到,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文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根本上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二、原生态作文的初步实践

   (一)习作理念的重塑——为了生命发展  

   “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因此我不喜欢写”成了目前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因而,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学生中培植“作文,为了生命的发展”的习作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1.引导学生认识习作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教师应以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习作与生命的关系,深入理解习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许多伟人以及平凡的人,用写日记的形式,留驻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日记与随笔,就是一种写作,这种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旋律的流转。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地付诸实施,那么他们便有可能认识到,习作是自己的事情,是生命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乐章。     

   2.引导学生体验习作是人与人交往的需要。习作是什么,习作就是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比如,老师可以示范演示论坛交流,让他们感受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与心可以通过文字在网络天地里互相碰撞;学生要举办影展了,教师让他们自己为影展写海报,写前言,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宣传;教师和学生之间开辟心灵交流的信箱,书信来往,畅谈人生,让学生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倾吐;学生要参与干部竞选了,教师指导他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一种展示。

    案例1——《给父母的动员信》

    教师计划到乡村学校的联谊班级开展为期一周的生活磨炼,孩子们觉得异常新鲜,家长却忧心忡忡。班队课上,老师假装有点失望地样子告诉孩子这次磨炼计划要泡汤,孩子们顿时议论纷纷。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决定写信给自己的父母。具体方案:

(1)向去年已经参加过磨炼教育的高年级学生了解情况。

(2)去收集关于磨炼学校的一些资料。

(3)第二天班队课进行一次模拟说服活动。

(4)给父母写一封信。  

这一系列活动是培养与锻炼学生言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过程,这其实更是习作原生状态呈现的过程。这一案例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只要让学生认识习作与自己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了让其“原生”的土壤——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3.引导学生感悟习作是精神诉求的需要。习作是什么?习作就是诉求——精神的诉求。有愿望,需要倾诉;有发现,需要分享;有建议,需要表述;有苦闷,需要倾吐……这一切,如果都用笔记录下来,就是原生状态下的作文。当下风行的博客写作,就是原生态作文。这种交流迅捷的网络写作,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诉求。

   (二)习作题材的选择——贴近儿童心灵

    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出“原生状态”的作文,就要撤消人为的框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吐,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内容贴近儿童心灵与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总之,只有做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习作的“生态场”才能建构起来。

   1.自由聊天,让童心精彩飞扬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课堂上,一提起作文,大部分学生就愁眉苦脸,老觉得无话可写;而在生活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而且童心稚趣,见多识广。因此,教师可以安排时间让他们说个痛快,满足他们交流、表达的需要,然后把说的内容用片断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轻轻松松地进行了片断小练笔,又为写好作文积累了素材。

    案例2——《我向往——》

   我在音乐作文《我向往——》一课的教学中,就创设了一个聊天场景。老师先给孩子们观看歌曲《永恒的回忆》,歌曲画面非常优美:黄昏的林荫道上悠闲地散步;白雪皑皑的雪地上跟小伙伴打雪仗;碧绿的草地上玩耍,打滚,让风筝漫天飞舞;圣诞老人驾着车,在满天星斗的空中飞过;夕阳西下时在晚霞中与爱犬相依相偎……每一个画面,就是一首诗。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教师相机引导——



师:同学们,其实,每个平凡的日子,每个人都会有许多向往。也许你向往生活在特别美丽的地方,也许你向往过一种特别的生活,也许你向往着出现一个个精彩的奇迹,你许你向往遇见童话中的神奇人物,也许你有更美妙,更浪漫,更奇特的向往。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和着美妙的音乐让你的无限向往与你的心灵一起飞翔,化成一段段曼妙的文字。你可以写一段散文,也可以写一首诗,用最真诚的文字,把内心深处的最美好的向往充分的表达出来。你的向往可以是一方面,也可以是两方面,三方面,尽情地写吧,要写充分!好,开始!

   学生在优美舒缓的《草原夜色美》笛子曲中写文章,一个个维活跃,想像奇特,语言清新而脱俗。

   2.头脑风暴,让想像展翅翱翔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缺乏想像力的作文犹如一潭死水。要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原生状态,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想像。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他们想像天空广袤无边,漫游时空隧道,探索未知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甚至物品人格化,自编自演童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比如,孩子们往往很喜欢写这类作文:我独自一个来到了一座荒岛上……;鼠和猫结合的混合型动物会怎样?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有哪些快乐?……在这些童话世界、科幻天地中,有许多成人都已经幻灭了的想像,可我们的儿童天生具备这种想像的能量。我们做教师的只要给他们一张白纸,他们就能在想像的天地里展开翅膀,尽情翱翔。在想像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们展开“头脑风暴”,在风暴中展示想像的原生态。

   案例3——《畅想图书馆》

   师:那就让我们当一回图书馆的设计师。如果你是图书馆的设计师,你会有哪些全新的创意设计?让我们展开“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就是围绕着一个话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彼此不否定。这样,奇思妙想会不断地涌现。

   只要你敢想愿想,未来的图书馆就诞生在你的创意中。让我们开始“头脑风暴”!

    生1:我觉得图书馆应该放几个机器人。如果你想拿书,就可以请机器人帮你找出那本书。比如说你想找《小豆豆频道》,就可以输入“小豆豆频道”这些字。)这样机器人就能帮你找出这本书。而且当你想坐下来看书的时候,你又可以叫机器人帮你把椅子搬过来,这样你就可以更加舒适了。

   生2:我认为每一种书都要放一个房间。如果我想找太空的书,就可以进入“太空的房间”房间很黑,还有一块晶莹透亮的玻璃,里面是宇宙,是我们至今发现的四万个星球的位置。我也认为要放几个机器人,因为房间里很黑的,所以找几本书很难。你要书的时候,可以躺在那里,舒舒服服地躺着,就能让书来找你。在你看书的地方要放几盏灯,因为看书的地方太黑,看书会影响视力的。

   (另四名学生发言略)

    因为教师不轻易否定孩子们的想像,想像的翅膀才会无拘无束展开,奇思妙想才能不断地涌现。

    3.拥抱生活,让题材鲜活异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认为,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让孩子的习作反应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参观访问、浏览观光、调查研究等等。当然,在各种与生活密切接触的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启发者、点拨者,应适时地结合自然景物和名胜古迹,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同时适当引入课外文本资源,以激发孩子的观察热情,帮助孩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



    案例4——《“亲近运河”综合实践活动》

    写作主题:聆听古运河。

    写作思路:开展考察运河历史与现状,调查水质,参观运河文化展览,游览运河主题公园,周末运河游等活动,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运河系列的主题。

    阅读套餐:《京杭大运河》

   4.真实对话,让作文真情流淌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用笔与自己与他人对话。但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孩子们很少有用笔与人对话的时刻。翻阅每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会看到有写信训练,但是细细剖析,大部分信不是学生自己要写,而是代人写信。即便是们自己确定写信对象,也大多是“老师要我写信”,而不是“我想写信”。这就缺乏真实的写信心理驱动。没有了这样的心理驱动,孩子们的书信,只能是应景之作,怎么可能会流淌真情呢?

记得二00五年上半年,我和人教论坛网友曾阿牛(原名陈金铭)提及,曾将我和他所教的孩子结成友谊班,发动孩子相互通信,在真实的交流场景中,通过原生态的书信往来,提升习作能力。

以下用几组镜头扫描孩子们鸿雁传书的情形。

   镜头一:

    我说:“听了老师的初步介绍,你想和谁通信交朋友?写信前能否把和他(她)交朋友的理由陈述一下?”

    李梦圆说:“我喜欢和性格开朗的李罗宁馨交朋友。因为我也性格开朗。”

    刘梦飞说:“我和刘凯交朋友,我们都姓刘。”

    他说完,大家都哈哈笑起来。

……

    最后,我总结:“看来,写信得有个主题,你希望了解别人什么,你就问什么。”

    镜头二:

    上午最后一节是自习课。

     我把邮递员刚送到的信件抱进了教室。同学们呼啦一下把我围了起来。“有我的信吗?”“老师,有没有我的信”?

    拿到信的同学兴高采烈,读得津津有味。没信的同学也伸长脖子看别人的信。教室里不时传出为杭州的美景所迷的赞叹声,为怎么答复杭州小朋友的争执声。

   镜头三:

   学生家长韩冬雪家。

   韩爸爸喜滋滋地对我说:“俺闺女对这个通信活动可重视了,这不,为了展现咱们的家乡是黄河入海的地方,特地叫我给她拍了入海口的照片,自己在房间里配说明呢。”

   我悄悄走进韩冬雪的房间,只见她正对着贴在信纸上的照片发愁呢。看到我进来,她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你快来帮忙,你看这个照片的说明怎么写?我一看,原来是一张自然湿地的照片。我说,建议你这么写:这是湿地的“容颜”。湿地是唯一没有被人类污染的最后一块净土。黄河三角洲的湿地是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这里栖息着大量的天鹅,人们最向往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湿地奇景——天鹅湖。

    一星期后,一封封带着泥土芬芳的来自山东汀罗镇中心小学的书信,飞到了美丽杭州,飞进了我们教室,飞到了孩子们手里。孩子们捧着远方来信,兴奋地读着,交换着,眼睛里闪烁着明媚的光彩。钱凯将一封信塞在我手里,一脸的幸福:“张老师,你读读这封信,写得可精彩了!”我接过他的信,细细读起来。孩子的描述,为我勾画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夏天的时候,我经常跟着大娘下地干活,到了傍晚,就和哥哥去捉“消息牛”(知了的幼虫),先在树底下找洞,只要你轻轻一按,这样的小洞就会变大,然后伸进手去一定能捉到它。有的“消息牛”早早出洞了,它们有的爬上树,有的往草里爬。如果你眼力好,就能多捉几个,那么今天的菜就会多一道“油炸消息牛”。——节选自刘梦飞(山东)给钱凯的信。

    写得确实精彩!我征得钱凯迪同意,将信读给孩子们听。大家听得入了迷!于是,好多孩子争先恐后地请我读他的信。这是崔雪真给陈依的信(片段)——

     我属鸡,不过我不像母鸡那样温顺,却有些公鸡的叛逆和嚣张。我是一个相貌平平但脑瓜里满是鬼主意的女孩。我有很多特殊爱好:吃零食、看TV、呼呼大睡:))在班里,我有很多美称:“晴天小猪”、“周芷若第二”、“小松鼠”、“糖果天使”……

    一封封信在孩子们中间传递着,一阵阵赞叹声在教室里回荡着。阿牛老师班上的孩子信普遍写得好,朴素的语言里流淌着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孩子们描述乡村的风景和风俗,更是城市孩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这一封封信,犹如一阵阵清新的风,吹进了孩子们的心扉。孩子们读着,笑着,感动着,沉浸在远方朋友带来的快乐中……稍后,我启发他们如何写回信。下半节课,孩子们纷纷给素不相识的远方朋友写信。

    第一封回信,带着孩子们的期盼和思念,寄往山东;一星期之后,好多孩子都收到了回信。就这样,鸿雁传书,真情往来。山东和杭州的上空,架起了一道真情的彩虹。

    不觉间,孩子们已经悄悄爱上了写信。教师,也不再干预他们的作文是如何写的,也从不检查批改信中的病句和错别字。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样的书信往来。写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倾诉方式,也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

    我们来听听孩子们怎么看这件事吧:

    孟铖灵(浙江):我从姐姐(韩冬雪)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是认真。为了让我尝尝她们那里的特产虾酱,她给我寄了两斤来;为了让我看到母亲河的身影,她请韩伯伯亲自去拍了照片;为了我们共同写好字,她和我坚持每天练习写三十个大字。在我们的相互通信中,连我们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感谢我们的张老师和山东的陈老师。

   书信中,孩子们的语言纯净而透明,有一种原生态的质感。因着这样自由的写作,我常常觉得我和孩子们的语文天空,有一朵美丽的云霞。在这片天空下,孩子们能冲出教条的笼子,自在飞翔!这,就是原生态作文的魅力。

    (三)习作指导的策略——注重平衡多样

    平衡性与多样性是任何生态系的共同特征,因而,在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平衡性与多样性,凸现作文指导过程本身的原生态。

    1.注重平衡性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平衡的自组织系统。习作教学是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习作指导的过程也应该注重平衡性。

    首先,注重师生关系的平衡。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立关系,更不是命令被命令的关系。在过去,教师习惯于对学生指手画脚,习惯于发号施令。这种“你应该怎么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的指导方式,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习作过程中来,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忧虑着学生的忧虑。例如教师经常为学生读自己的人生随笔,与学生写同题作文,和学生一起经历习作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习作建议,师生一起在作文的园地里交流、吸纳与欣赏。这样的习作过程,才是师生语言与精神同步发展的生态过程。

    其次,注重“放”与“收”的平衡。学生的文章为什么如在一个模子里印出来?那是因为教师指导时“收”得太多“放”得太少。正如于永正先生说的,“作文指导太象作文指导了,学生作文太像作文了”。这样的保姆式的指导,孩子们放不开手脚,他们的作文中难以真正拥有自己的语言。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必须注重放与收的适度平衡。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学生习作视野,打开学生习作思路,而不要在技术上,语言上做过多的指导,尽量做到先放后收。

    案例4——《亚马逊虚拟探险记》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探险的文章,了解亚马逊河流的相关知识。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到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虚拟探险,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探险队,确定所需的工具。然后利用音乐和教师的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假想在亚马逊探险过程中发生的情景。习作中,教师只做简单的引导:或写探险中最惊险的一幕,或写探险中最重要的发现,或写探险中难忘的插曲……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点评(点评的时候教师尽量少干预学生习作的语言风格,如有明显的语病,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以教师建议的方式,让孩子自主去修改)。最后教师将课外所搜集的优秀探险片段集中在一起,供学生欣赏借鉴,然后小组合作修改。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习作指导的“放”与“收”的平衡。在放手试写的过程中,因为教师没有硬性规定习作思路与范围,学生习作的自由度非常大,他们可以根据友情提示,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放胆习作,写出富有个性灵性的好文章来。这一步侧重于“放”。而习作指导过程中,如果只有“放”没有“收”的话,学生习作语言的“增量”就体现不出来,因此教师用优秀文学作品片段来启迪学生的习作思路,让他们在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中修改与完善。这一步侧重于收。

      第三,注意评与改的平衡。小学生习作,犹如娃娃学走路。做父母的,不会因为孩子摔跤走得不稳健而责备孩子“走得不成样子”,更不会用成人的走路姿势要求他们——“腿要怎么迈,手要怎么摆,眼睛要看哪里”——家长是断然不会这样要求孩子的。相信每个家长都会热情洋溢地鼓励孩子:“来来来,到爸爸妈妈这里来,走得棒极了!宝宝,你真棒!”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中,孩子们不断的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行走的快乐。尽管经常跌跤,但是他们越走越好。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鼓励和欣赏。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的老师似乎忘记了自己当初做学生时是如何畏惧作文的。成了老师之后,便变得苛刻起来。我们完全忘记了,对于初学习作的孩子来说,其实只要他们拿起笔,将一个个词语变成一句话,一段文字,就是一种成功!我们总是要让孩子们严格按照语法规范来写,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文章“负责任”地加以精心修改:这里错了几个字,那里句子不通顺!孩子的习作本,被老师“精加工”之后,往往变得面目全非。更让孩子们沮丧的是,自己辛苦写出来的东西,经常被老师这个“质检测中心工作人员”认定为“不合格”!或者“文句不通”!其实这样的评判,就如对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说:“你怎么走得那么难看!”一样的没有道理。这样做,只能让孩子们讨厌走路;这样教,只能让孩子们厌恶习作。一旦孩子讨厌了走路,那么他便没有信心往前走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对孩子的习作横挑鼻子竖挑眼,他不但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反而觉得,写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写作文会招来老师的批评,作文一点也不好玩!这与潘新和教授所说的“写作之途,想写便好”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我主张教师要尽可能地以读者的身份,以对话的形式,以鼓励的言语,和学生进行对话。教师可以在学生习作后面写读后感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正如管建刚老师说的“只有这样,孩子们在写作时,把老师当作读者来倾诉;老师下发作文本时,孩子们才会迫不及待地打开,阅读、享受老师的对话。在这样的阅读、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再次写作表达、再次获得老师阅读对话的欲望。也就是说,一次批改的终结不意味着一次写作的终结,而恰恰是下一次写作的蕴伏与发起”。这就是老师所写的“读后感”式的对话批语的魅力。教师只有打心眼里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作文教学才能实现评与改的平衡。

    2.注重多样性。任何生态系统,如果缺乏了多样性,该系统就不再具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多样性。

    首先,从习作指导的角度来说,要倡导题材的多样性、文体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选择习作话题的时候,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在鼓励孩子创新的时候,力求避免单调,注重多样。只有这样,孩子的习作才会充满活力、丰富多彩。               

    其次,从习作的内在机制来说,鼓励孩子“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的多样性。学生习作一般都要经历“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因此,他们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是各异的,教师没有必要强制他们的习作如出一辙。有的孩子喜欢静静观察,独享发现的乐趣;有的孩子喜欢集体活动,感受合作的快乐;有的孩子喜欢理性思索;有的孩子喜欢感性抒情……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与习惯,千方百计为他们创设宽松的习作氛围。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有丰收;大海宽容了河流,才有了浩瀚;蓝天宽容了云彩,才有了绚丽;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有了希望。”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第三,从习作指导的流程来说,要注重计划-指导-评价的多样性。习作本身具有多样性,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切忌模式单调、手段单一。从习作计划制订来说,既要严谨又要灵活——从整体上来说,要统筹安排;从局部上来说,要灵活机动;从指导方式来说,因文而异,求新求变。有的课侧重从读学写,有的课侧重情景创设,有的课侧重思维开拓。从评价手段来说,可多法并举,如出版班报、上墙报、教师为优秀作文配音乐朗读、评比习作标兵、推荐到刊物发表……让学生在教师的多元评价中充分享受习作带给他们的快乐。

     

    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世界上,孩子的心灵是最广阔的,孩子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一个语文老师,只有为孩子的习子在习作中展示独一无二的“自我”,用童心童言去写童趣童真,找回儿童习作应有的本色,努力实现学生习作的“原生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12:24 , Processed in 0.0926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