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只是新教师的入职宝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0 17:2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只是新教师的入职宝典  

              ——读《音乐教育书简》  

   

杨  丹  

   

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声健教授与初入职场的支教老师张晓敏合著的《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是由郭声健教授与张晓敏老师为期一年的十二封信件汇集而成的。这十二封信,见证了张晓敏这位初出茅庐的支教老师从青涩走向初熟的过程,郭声健教授真诚而热心的答疑,更是呈现了一位学者对于新音乐教师的关爱与期待。   

这本书出版之后,被很多人奉为“新音乐教师的入职宝典”。但是,仅仅只是这样吗?诚然,新音乐教师是这本书的最直接受益者,他们能感同身受地从张晓敏的经历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感性的语言背后,渗透着对音乐教师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音乐教学研究的途径与方式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更深层次地看,还包含着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等问题的深入探究。所以,在实践层面上,这本书对新音乐教师和在读师范生具有指导意义,也能使在职音乐教师有所启发。在理论上,则能引发音乐教育研究者及肩负培养音乐教师任务的高校教师的深深思索。  

目前,市面上的音乐教育论著林林总总,而这本兼具人文色彩与理性思考的对话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这是一本入职读本,是一种理论的解读,也是一幅微型的图景,更是一次沉重的反思。  

一、音乐教师的入职指南  

这本书对于新音乐教师的入职指南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与一般的音乐教育著作不同,既不是系统的音乐教学法教科书,也不是优秀音乐课例的汇编,更不是高深莫测的音乐教育理论书籍。这是一本对话录,语言真实质朴,没有因为是“专家”与“新手”的对话而充满虚假的奉承与刻意的说教。郭教授平易近人的解答,也使晓敏老师由胆怯的提问到大方的讲述,他们的交流,也从答疑变成了彼此经验的分享。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音乐教师减少阅读专业文献带来的技术障碍,由于书中所述贴近生活,他们能最迅速、最高效地获取信息。书中并未频现艰深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假大空的口号,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新音乐教师答疑解惑、出谋划策,一起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教师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忧愁。  

“对于新老师来说,怎么样才能把第一堂课上好呢?第一堂课应该上些什么内容呢?”[①]“您觉得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教材内容更‘活’地传递给学生呢?”[②]“要做到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大胆自信的表现、发言,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③]“我到底怎么才能处理好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关系呢?”[④]晓敏老师的这些疑问,是每一位初上讲台的音乐教师都会遇到的。郭教授逐一将问题解答,并且常常会发散开来,由此及彼。让晓敏老师不仅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触类旁通地打开新的思路。在这十二封信中,他们分别就如何上好第一堂课,教材使用、师生关系、职业认知、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氛围、课程评价、欣赏教学、唱歌教学、职业道德、教学形式等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新音乐教师入职时会遇到的方方面面,虽然这不是条分缕析的步骤式行动指南,但这种轻松的表达方式,及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会更使他们受益匪浅。  

对于新音乐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怎样的入职读物呢?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音乐教师入职读物。市面上的音乐教育类书籍学校的《音乐教学法》教材,一类是音乐教育理论著述或译著,一类是音乐课堂优秀案例汇集或评析。这些书或是音乐教育学科系统的知识体系、或是某方面理论的研究专著,或是课堂案例的分析,都能从各方面给新音乐教师以启迪。但是,他们也常常会被严谨系统的知识体系和高深莫测的专业名词所难倒,或在模仿优秀案例时不得其法,当在教学中遇到具体的问题与突发状况时,会不知所措。他们理论素养尚浅,也缺乏经验,讲台仿佛一个未知的世界,等待他们去探寻。所以,这本从新音乐教师入职真实经历出发的小书,可以成为他们探寻未知世界的引路者。绕开难懂的理论说教、避开机械的模仿与重复,循着郭教授与张晓敏的对话,他们就能拨开迷雾,逐渐清晰。  

二、音乐教育理论的轻松解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⑤]可是,提到“理论”两个字,许多音乐教师便条件反射地皱起眉头,认为“理论”是晦涩难懂且“没有用”的。有些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突出,但平时很少看书动笔,缺乏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思维方法,无法科学理性地看待与分析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文化底蕴不深,理论修养浅薄成为音乐教师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理论”该以何种方式走入音乐教师的视野中呢?恐怕不顾基础,强迫教师们手捧理论书籍去使劲研读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一种更轻松的方式,让音乐教师在心理上解除对于理论学习的畏惧感,初尝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指导的积极作用,找到突破口之后,再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地逐步完善自身的理论结构。那么,一幅全新的思维图景就会展现在音乐教师眼前,让他们超越日常经验,能全方位地审视与反思教学,主动进行教学研究和自主发展,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走向专业化道路。  

《音乐教育书简》正是这样一本轻松解读音乐教育理论的书籍,它行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线上,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阐释与音乐教学息息相关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的阐述,都是基于晓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见的困惑而展开的,并非毫无根据的理论说教。这样,音乐教师在阅读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促使他们对自身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例如,晓敏老师在第一封信中就提出来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的问题。她由于害怕自己是新教师而权威不够,所以第一堂课就给学生提出了诸多要求,但结果却发现“没有人愿意与我交流”[⑥]。这实际上是如何建立师生关系与树立教师权威的问题。如果我们大谈功能性师生关系和存在性师生关系,或从交往理论角度主张师生之间是“主—客—主”式的两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从现象学的角度主张师生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这一大堆理论堆砌上来,无疑会增加音乐教师阅读和理解的难度。  

看看郭教授深入浅出的解答吧:“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与效果,以及与学生的亲密关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⑦]关于如何在第一节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郭教授说道: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学习主体地位,从信任、期待、建议、征询的角度来向学生提出自己的教学要求。“教师的自我介绍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很坦诚、很友善,没有架子;还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有内涵、有学识、有幽默感;最后要富有艺术韵味和感染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不说那些干巴巴的空话、套话、大话,只要谈话内容能见人、见事、见细节,学生就会感兴趣,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就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⑧]这样的话语平实易懂,却蕴含深刻的道理,不仅能直接指导音乐教师处理问题,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进一步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理论的轻松解读并不等于淡化理论,或把理论知识浅薄化。而是在音乐教师理论修养普遍偏低的现实下,用相对通俗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引领他们逐步走入理论学习的园地,成为兼具实践和研究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音乐教育现状的微型图景  

随着晓敏老师支教工作的不断深入,她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虽然充满随机性,却也是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下遇到的真实情况,其中一些还是广受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甚至颇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一幅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微型图景。  

例如,在第五封信中,晓敏老师问郭教授如何处理好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关系。这恐怕是个自音乐教育存在以来就长期争论不休且无法解决的问题。郭教授并非直接给予晓敏老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而是理性地分析道,这并不是一个孤立地如何看待两者关系的问题,而是反射出了关于音乐课程价值与目标,以及音乐教学理念层面的问题。他先设问: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阐述了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种类不同而已,没有贵贱之分的观点。然后再问: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郭教授提出,基本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的目标,一个是音乐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充分、和谐、快乐地成长;音乐的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那么,那些利于受教育者成长,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音乐,就是学校音乐教育适合的音乐。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没有好和不好的音乐,也没有高雅和低劣的音乐,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的音乐。通过这样的深层分析,读者都能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理性认识,虽然得到的不是具体的做法,但却能内化成自己的理念与观点,切切实实地指导教学。  

再如,第九封信中,晓敏老师与郭教授探讨的歌唱教学的问题。由于传统的音乐教学几乎以歌唱教学为主,并且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所以,音乐课改以后,歌唱教学的地位被改变,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不禁发问:学生上了十年音乐课,会唱多少首歌?课堂上学会的歌,课后多少人会唱?生活中爱唱的歌,有多少是在音乐课上学会的?郭教授从歌唱教学的优势地位、遭遇的尴尬、面临的选择、本真追求和改进思路这五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具普惠性、最有生命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领域和模块,理应在音乐教学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重视歌唱教学是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人的天性的基本要求,是音乐教学追求真实、回归自然的必然选择。歌唱教学可以融合鉴赏与创造等其他相关领域和模块的内容,在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发挥着基础和统领作用。还有第五封信中的新教师的人际交往、合唱团的建设;第七封信中的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八封信中的“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等问题,无不从各种角度反映着音乐教育的现状。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这本书是一本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书籍也不为过。只不过这些问题是产生于晓敏老师的真实经历中,其分析也是渗透在事件的描述中。晓敏老师与接龙中学的学生,只是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一隅,我们不能说这就代表了所有的教师与学生,但也能一叶知秋,见微知著。读者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背后,读出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隐患,能够从这幅缩略图中看到音乐教育的全景。  

四、音乐教师教育现状的沉重反思  

晓敏老师与郭教授的对话不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给予新音乐教师以指引,其背后的深意更是值得进一步探索。书中并未直指音乐教师教育的沉疴,但这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却时刻浮现在字里行间。  

很多人拿到这本书后纷纷感慨:“怎么在我实习之前没有看到这本书?”“我刚参加工作时要是有这本书就好了!”晓敏老师也在第一封信中描述了她第一次上课时忐忑不安、漏洞百出的情形,也迫不及待地问郭教授如何才能上好第一节课。按道理来说,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是音乐教师职前培养的主要阵地,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应该具备作为一个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也许他们会因缺乏经验而显得生疏,但也不至于茫然失措。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新音乐教师即将走向岗位时手足无措的情形。冷静反思,这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有关。下面的几点反思并不完全根据晓敏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来阐述,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加以总结得出来的。  

反思一:高师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定位是正确的吗?  

晓敏老师是层层选拔出来的支教志愿者,可见是优秀大学生。即使是这样,她也有着很多困惑的问题要求助郭教授。她在接受了合唱团排练的任务后,“脑子一片空白”,很不自信。并且开始后悔在大学里对指挥课重视不够,高难度的民歌也让她非常胆怯。这些“被培养”的音乐教师,在培养之初是否就准确“被定位”了呢?  

在音乐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尽管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是我们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并不明了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特性。”[⑨]音乐教师教育在“音乐性”与“师范性”之间摇摆不定,“音乐性”关乎“教什么”,“师范性”则注重“如何教”,二者不可分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更加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在人才培养时,过度重视音乐专业技能,忽视教育专业素养,音乐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形式上开设了相关教育专业课程,实际上却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四不像”:音乐专业技能达不到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水准,音乐教育能力也先天不足,上舞台欠火候,上讲台更是无所适从。  

郭教授说,中小学音乐课题需要的是全才而非专才,只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在面对教学工作时会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他把音乐教师比喻成策划、制片、导演、指挥,而不是“演员”,如果音乐教室是一个大舞台的话,那么,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生。音乐教师,应该是个全能型的音乐人。  

反思二: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吗?  

晓敏老师曾提到,她对于90后的高中生几乎一点都不了解,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得当地使用教学方法、如何用活教材,她都难以准确把握。可见,教育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对于未来的音乐教师是何等重要。  

目前,高师院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例如:外语、政治、体育、计算机等)、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学科专业课程(视唱练耳、基础乐理、钢琴等)和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三笔字等)构成。  

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普遍存在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现象。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为教育学、心理学与音乐教学法,教育实践课程为三笔字、普通话及6-8周的音乐教育实习。(视各个院校不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音乐教师专业内涵的主干课程,最能体现音乐教师专业特点,是音乐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实践课程则是准音乐教师们在走上岗位之前的练兵与模拟,对今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比例偏小,与其他课程的结构失衡,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调。如果说把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比作胜任音乐教师的两翼,那么,最能体现学生作为“教师”的那一翼则先天营养不良了。  

   

十二封信笺,承载了太多内容。这不仅是一本音乐教师的入职读本、是诸多音乐教育理论观点的轻松解读,是一幅当前音乐教育现状的微型图景,是一次音乐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沉重反思。不同的人,能从书中读出不同的内涵,各取所需,耐人寻味。书本的装帧设计也别出心裁,宛如一封信件,寄往每一个热爱音乐教育的人的手中。  

   

杨丹: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博士生,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研究方向:艺术课程教学论        邮箱:yydd1117@163.com  

   

   



--------------------------------------------------------------------------------

[①] 郭声健、张晓敏著:《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页。

[②] 郭声健、张晓敏著:《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4页。

   

[③] 郭声健、张晓敏著:《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6页。

   

[④] 郭声健、张晓敏著:《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87页。

[⑤] 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载《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60页。

[⑥] 郭声健、张晓敏著:《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页。

[⑦]郭声健、张晓敏著:《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2页。

[⑧]郭声健、张晓敏著:《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7页。

[⑨]杨青松:《我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编制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9:46 , Processed in 0.0978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