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奖状最大功能是颁给不配获奖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3 05:1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奖状最大功能是颁给不配获奖的人
周泽雄



  在历年的公共话题中,围绕各类荣誉奖项引起的争议,总会占据相当比例。仅在最近个把月里,我就顺眼瞄到如下争议:以言词大胆、犀利著称的某著名神经生物学家,愤然宣布今后不再候选中科院院士;各省作协主席大举入围某文学奖;稍早前还有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共和国脊梁奖”。
  
  初算一下,世上大概只有三类奖项不易引起争议,一类是奖励孩子的,一类是竞技体育的获胜者,另一类是具有冷僻专业属性的,比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几乎从来不会引起大众非议。有一句教育学格言是:对孩子,鼓励永远不是多余的。因此,只要别太出格(比如弄出个“五杠少年”),针对孩子的奖励最不易惊动视听。竞技体育不仅关联着我们强身健体的内在需求,其评判标准通常也最为公正:每个现场或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第一时间看到那个家伙率先撞线,那还有什么话说?大家起立欢呼罢。
  
  当然,个别深思熟虑之士,也会另持异议,古希腊雄辩家伊索格拉底在《泛希腊集会辞》里曾质疑道:“我时常觉得奇怪,为什么有人认为体力上的成就应当获得那么大的奖赏,而对于那些私下为了公众的利益而勤劳的人,为了能有助于别人而锻炼自己的心灵的人,他们却不给予任何的荣誉。其实人们应当特别关心他们才对,因为即使那些运动员获得了双倍的体力,别人也不会生活得更好;而一个人有了很大的智慧,所有愿意分得一份他的智力的人都能得到好处。”——这个见解很对,可惜无法操作。因为,一个拥有“很大的智慧”的人(姑且假设是苏格拉底),无需胸前佩一块金牌也能使他人“分得一份他的智力”,而一个拥有“双倍的体力”的运动健将,若不在第一时间给他颁奖,人们不仅无法从他“四肢健壮的青春”(品达语)中得到激励,他本人也会永久失去获奖的机缘。苏格拉底固然伟大,但这份伟大并不依赖一个金属吊坠来确认;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在精神或思想领域达到崇高之境时,获奖极可能是多余的。
  
  这一点,即使拿大家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来举证,也未必不能成立。虽然诺贝尔文学奖经常遭人非议,但平心而论,它仍不失为当世最具权威的文学大奖。若我们进一步探询,还会心生遗憾,拿诺贝尔奖错过的大师与获奖者并置一处,人们简直要说,那是两个不同的级别。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证明了一个残酷法则:如果一位作家优秀到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等人的程度,那么,他就一定会错过它。
  
  我无意讽刺诺贝尔评委,他们已经做得够好了,至少,没有第二个文学奖,曾做得更好。记得普鲁斯特和乔伊斯曾互不买账,托尔斯泰甚至对莎士比亚都颇有微词,可见,即使把这些超级文豪请上评委席,也不见得评出更经得起文学史检验的人物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保持一份礼节性尊重就可以了,不必太过当真。
  
  “假若您坚持不断地写作和发表作品,您将很快发现,作家能够获奖、得到公众认可、作品畅销、拥有极高知名度,都有着极其独特的走向,因为有时这些名和利会顽固地躲避那些最应该受之无愧的人,而偏偏纠缠和降临到受之有愧的人身上。”这是巴尔加斯•略萨写给青年小说家的告诫,当然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我相信,在他获奖之后,说法会有些微调,但我宁可他坚持旧说,同时把自己的获奖视为例外和老天开眼。
  
  “伟大的作家可以说是国家的第二个政府。为此,没有哪个政权喜欢受人爱戴的伟大作家。它们只喜欢二流的。”我相信,当索尔仁尼琴这么说的时候,他心目中的伟大作家,应该兼指那些具有知识分子品格的人,也许与萨义德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暗合:既不取悦政府,也不取悦反对派和民众,坚守一种“不对任何人负责的坚定独立的灵魂”。在萨义德看来,秉持这种“业余的良心”,也就注定了“不受奖赏的”命运。结合权力厌恶监督的本性,此类“不受奖赏的”命运不仅会出现在专制极权国家,在民主制国家也不会例外。你能想象克林顿向那个死命调查自己的独立检察官斯塔尔颁发一个“脊梁奖”吗?当《纽约时报》的记者决意披露布什总统的一项秘密指令从而揭露总统滥权时,该记者受到的官方待遇,乃是一张司法传票。好在,那位记者后来获得了普利策奖——一项非官方荣誉,奖金不多,却最大程度地捍卫了脊梁奖的本意,如果非要用“脊梁奖”这三个字的话。而以官方名义颁布的精神性奖项,不用问,其结果定然无限接近索尔仁尼琴的设定。
  
  奖状最大的功能,大概就是颁给不配获奖的人。我们都熟悉这号人物,谁也不觉得他有何值得挂齿的成就,但他偏生有此能耐,可以在自我介绍栏里罗列大量获奖证书。厚道点说,让他们获奖,才能使奖项的激励效能臻于极大,因为离开了奖状,他什么都不是。反过来,谁又会在乎卡夫卡是否获奖呢?
  
  包含巨大学术和精神荣誉的奖项总会附带着我们对于公正的渴望,鉴于太多的奖项明珠投暗(国人为此年均至少遭受三次沮丧),吾人的公正感已有衣不蔽体之忧。既然那些家伙懒得把奖项弄得好一些,他们若能把奖项弄得少一点,就不失为一种仁慈了。要不,就偷偷摸摸地干。对那些具有兄弟分赃特征的颁奖,我是从不敢要求程序公开的,既然他们分赃的意志不可动摇,那么,偷偷摸摸地干,总好过明目张胆。在现阶段,这两条狼狈至极的建议,倒不失为应急之策。更狼狈的是,它仍然像煞一种无助的祷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4:16 , Processed in 0.0785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