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格非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4 12: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格非印象


作者:古心静典

  
  书展过后,一直忙碌,那日听完格非的讲座一直想写点什么,因为内心茫茫,便忽忽到今日。
  想到梁文道那厮写完一篇之后,人家问他怎么休息,他说接着写。这厮真是个牛人,不仅仅他是一个主持人,更因为他爱书成痴,也是一个出色的写者。
  看到格非,听他的滔滔之语,才明白他不仅仅是一个先锋的作家,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清华教授。
  格非长得很道,内心很儒,这让他的精神气韵里有一种丰沛的汁液在流淌。
  相对于余华与苏童,格非似乎没有他们的天赋,但他的广博却是他们俩无法追踪的。
  格非主要想说的是《文学与时间》。好玩的是他和王安忆都喜欢唠叨托尔斯泰,这世界还真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理架构。
  托尔斯泰的晚年近乎虚无,记得周宁在《人间草木》里也谈到了他晚年圣徒不成的虚无。虚无是不是他最终在寒冷的冬夜出走的诱因?那个阿斯塔皮沃小站却是托翁最后的生命驿站。只是在最后,他不再眷恋尘世的温暖,可是否他真的达到了他想去的彼岸?
  中国人的时间观是格非讲述的重点,他多次出访欧洲北美,他不停地在与西方人交谈。他一直在试图从时间的角度研究生死,他似乎想打通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的堤坝,汇成一股滔滔的人类共有情感。
  然没有基督对世人告慰的死后的另一个辽阔的世界,在尘世人们似乎总是多一份惶恐不安。即使是佛教传入中国,即使有轮回、有涅槃,依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国人重现世,会以“革命”的方式以集体的意志许诺一个未来,所以我们会有《赵氏孤儿》:死是容易的,而活着的确很难。格非提到了钱穆,也提到了牟宗三,太多的学者太多的大师都想从中国的传统中找到中国人灵魂的主线。
  我是喜欢古典诗词的,而格非演讲时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和品读让我震憾与感叹。多年前我也曾背下桓温泫然涕下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他引述冯友兰的观点,说它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一种悲悯之情,这是一种醍醐灌顶的启悟。格非反复提到悲悯一词,这或许是我将来写作要思考的重点,无论多长的生命其实在宇宙长河都是非常短暂的。
  悲悯,是悲别人,同时也悲自己。世界总是沧海桑田,他提到史铁生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感叹时间消失的忧伤,是一种忧伤之美。
  中国人重修养,这个我非常赞同,因为在唐风宋雨里我读过太多这样的古风。丰子恺先生也强调“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虚静”里感悟生命,感情自然。把时间空间化,这样就有了王国维先生说的那种境界。
  文以有境界为高格,诚然。
  他谈到了《红楼梦》,谈到了三个时间:佛道时间,现实的时间,神的时间。看到佛,看到道,还要看到儒,这虽然不新鲜,但让我再一次体会了生命在虚空里依然坚持的重要性。
  《春尽江南》我还没看完,我喜欢这句话: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谢。格非自己解释说: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和时间有关。这也似乎废话,活着是时间,死去依然是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无论是《临江仙》本词还是杨洪基的歌都让我一度迷恋。
  好东西的确需要十年磨一剑,例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现在许多所谓作家三两年就一部长篇,有的甚至只要一年,但很多就象飞机飞过放下的屁烟,甚至鼎鼎大名的莫言。
  这次听格非,我再一次相信,一个人的成功,与出身无关,也和你是不是富二代无关,最重要的是你骨子里有比尔盖茨或韩寒那样的信念。
  即使成不了大师,也一定此生无憾。
  又是一年读书季,孩子们已经开学了,愿每一个孩子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依然有如花的笑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18 , Processed in 0.0881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