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汉《景君碑》书法风格浅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9 21:5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汉《景君碑》书法风格浅析
《景君碑》以方劲、古拙的艺术特点和趣味著称于汉隶书法史,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与价值。《景君碑》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东汉顺帝二年(143年)八月立于今山东济宁,有篆额文字和碑阴题名,文凡17行,满行33字,元代吾丘衍在《三十五举》中有著录:“隶书须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拨平衡,如折刀头,方时汉隶。此语惟是碑足以当之”。与其它汉隶作品相比,《景君碑》在笔法、线条和体势上均体现出了其都具个性的一面。
《景君碑》的用笔或方或圆,刚柔相济,寓巧于拙。在线条的表达上,多参篆籀之意,尤其是竖画,多以悬针之状貌出之,如“衍”、“节”、“弱”等字,以平直方劲的笔法,使有凌厉万钧之气势。纵观汉隶名碑,除了像《孔宙碑》等少数几种碑刻的篆额中,有悬针状态的笔画外,其余大部分均未有此个性化的表现。这种竖画多作悬针状的笔法,在汉隶中可谓迥然而出,独树一帜。明王世祯谓其“书法故自古雅”。在其它用笔方面,《景君碑》并未与其它碑刻有别,不过捺画和雁尾笔画有些值得说明。从碑文精拓范字来看,其捺画与雁尾笔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方折之势出之,如“恩”、“立”之雁尾笔画;另一种以篆书之势收笔,这是《景君碑》用笔的又一典型,如“蒙”之末笔、“民”之末笔等,均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有些笔画的笔势上,此碑多保留篆书体势,最为突出的一例我认为是“强”字,左边“弓”字的竖折折钩,在汉隶中一般的处理是将其笔势导向左边,而在此碑中,它采取了向下弯垂的的笔势,其势非常雄伟。清人康有为曾评此碑曰:“古气磅礴,曳角多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盖以和章以前书全有篆意”。我们说,尽管《景君碑》在用笔的变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但其富有个性特征的线条却非常多,尤其是那些篆隶笔画相互参合的特点,是颇值得研究的。
与其用笔一样,在体势结构上,《景君碑》的结构布势多呈长方体势,这也是与其它碑刻迥异的又一表现,它一反汉隶多有方扁的形体特征,字形稍长、结构宽阔,加上一些个性化的隶变过程中的篆意笔法,使其书格充满了古趣、朴拙的艺术美特质。从汉隶书法的作品序列来看,《景君碑》处在《祀三公碑》、《太室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之后,又在隶味成熟的《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之前,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它是隶书书法作品的代表,不如说它是古今隶转型末期的代表作品,其书法美学意义的背后,还有着强烈的史学价值。学习和取法《景君碑》,我们首先要抓住的就是这种时代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点,表现在具体的形态上,则以篆隶相杂的用笔和体势为主。
我想,对于《景君碑》来讲,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两大个性特点,无论是欣赏品鉴,还是临习取法,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至于其中更深层的磅礴古拙之质,只要对其作一些准确与分析的临摹便会有所领悟!

                                                                                                 王    景
                                                                          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八日于堰逸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28 , Processed in 0.0604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