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良“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 论坛综述(上) 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为充分发挥区内名、特、优教师资源的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优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北塘区教育局于第24个教师节之际建立了首批“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本人姓名命名并挂牌、吸引同一领域骨干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教育教学研训组织,集教研、科研、师训功能于一体。通过名师引领,开展教科研活动和研究,生成可见性成果;通过名师引领,提高工作室学员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成为高一层次的教学骨干。各“名师工作室”在全区范围内选择5-6名学科相同、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作为该工作室的学员。目前,北塘区已有六个名师工作室:秦蔷云工作室(中学化学/积余实验学校)、许昌良工作室(中学语文/凤翔实验学校)、许敏峰工作室(小学语文/五爱小学)、顾晓华工作室(小学数学/五爱小学)、华斌工作室(小学美术/五爱小学)、张世成工作室(中学物理/凤翔实验学校)
2009年6月,许昌良工作室与《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联合在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成功举办了 “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 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主持人许昌良,参与嘉宾有叶映峰、李斌、李刚、朱晓萍、陆伟红、伍少坚、虞芳等语文名师,媒体代表姜广平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学物理学科张世成工作室主持人张世成老师也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发表了自己从其他学科角度看待语文教学的论点。
论坛针对语文教学“快、慢、差、费”的状态,讨论了“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的本质,分析了如何才能在“慢的过程”中达成语文教学的本质性目标,如何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并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主持人许昌良(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校长)在引论中认为:
既然是论坛,我们不期求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今天围绕这一话题来进行交流、碰撞,旨在生成一些新的东西,能够使我们工作室的老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以及今天来自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山北中学、山明中学和刘潭中学的老师们有所启发,形成新的认识。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我们的论坛,应该是在碰撞与相互启发中,
今天的话题,是由 姜广平先生设计。这一话题,一定是源于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的论点。张文质先生曾在不同的地方表述过自己为什么讲“教育是慢的艺术”有一句话,我的印象非常深,张文质先生说:“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今天,由姜广平先生提出“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是令人感奋的话题。姜广平先生追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叶圣陶、朱自清等名家的足迹,而成长为一个集作家、学者于一身的语文教师,他提出这样的论点,一定隐藏了很多值得我们挖掘。所以,我希望今天的这个话题,既作为我们工作室一个重要的讨论内容与学术亮点,也作为我们工作室与《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一种真正合作的开始。
姜广平(《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资深记者)作为话题的设计者,就这一话题作了这样的说明:
这一论点,其实是一种生成性的观点。也是我很长时间里思考着的话题。教育是慢的艺术,当然,语文也就一定是慢的艺术。但是为什么要慢?怎样慢?这是两个重要的问题。此外,现在,语文教育面临着颇多恶谥,其中“少、慢、差、费”四个字被认为是语文教学最为严重的弊端。今天,我们恰恰是将语文定位于“慢的艺术”,是不是又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其实,细细想来,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可怜的地步。很多教师,被时潮所裹挟,经常被一些时下的观点带入一种不可知的状态,也就更难形成一种清晰的价值判断了。
然而,慢的艺术,是我所认同并接受的。毕竟,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有着更大的差别,语文课程目标,其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诉求,知识结构的形成,只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关于审美情绪的生成,关于价值标准的建立,关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等等,都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就势必有一个“慢的过程”。在这一“慢的过程”中,由感觉形成经验,由经验生成体悟,由体悟走向思想。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过程,我想,我们也就对“慢的艺术”有所感触了。
我们其实并不企求这次论坛解决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然而,我们可以表述每一个个体在面临语文教学时所碰到的问题。
一次论坛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人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在问题呈现中,回望语文,重新发现语文。
叶映峰(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作为无锡市青年语文名师,在2005年,她的论文《诗歌教学与想象力的培养》获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研究专题组成立大会暨首届教师专业成长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7年在全国教学艺术研讨会34届年会的赛课活动中,当时,以梨庄中学语文教师身份的叶映峰,代表江苏省执教《看树》一文,获得赛课一等奖。在交流中,叶映峰说: 也是慢的艺术中,“也”字意味深长。它既是对“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回应,也同时点出了语文这一学科最为特殊的本质。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而“语文教学也是慢的世纪”这一论题,让我觉得耳目一新,顿时让我产生了无穷的灵感。语文教学,历来被人贬为“少、慢、差、费”,然而,现在,我们却旗帜鲜明的亮出“慢”的观点。现在,很多人都在强调语文教学的效益与效率,以“快”为好。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会不会与我们的课改目标背道而驰呢?其实不然。我从我个人的语文教学历程及历次获奖的感悟中,体会到了一点,长期以来,我正是尊崇了慢的原则。很多人都认为,我在教材处理过程中,是非常细腻的。这与我一直强调“文本细读”的原则是非常相关的。作品与文章中很多内涵,是需要慢慢地体悟才能获得的。这一过程,非常需要平静平和、细致细腻的心态,需要一种宁静的心境。宁静方能致远。而宁静,是“快”所无法抵达的。在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中,如果重视文本解读,要使读者,不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学生主体,体悟到作品与文章中的人文内涵,则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语文教学要放慢脚步。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光要求我们只关注语言的魅力,我们仍然要培养孩子质颖与思辩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也必须慢下来,慢慢地领悟语文的精微与深义。如果一节课上完了,没有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刻下深刻的印记,哪怕所教的内容非常多,也是无效的。我记得我在执教《乡愁》时,有一个孩子,眼里湿润了。我知道,他的内心涌起了对老家的怀念。所以,这让我想到一点,我们如何对“乡愁”产生感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目前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都市里的孩子尚无法产生乡愁与“故乡”的感觉。所以,我明白,如果课堂结构行云流水,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打了个水漂,如一阵风,如水泼在沙漠中不留一点痕迹,而没有让人产生那种对乡愁的理解与故乡之思,那又有何用呢?这种“快”恰恰是一种“少、慢、差、费”的课。所以,我觉得,慢应该体现在重点与难点的地方,慢在我们值得感悟与深思的地方,慢在学生需要指导的地方,慢在文本需要细读的地方。这样的慢,就是有价值的慢。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这就是我们强调“慢”的原因所在。
语文课堂的内容,不是以多取胜的。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受应试教育的支配,多多少少,是有些浮躁之气的。语文教学,目前已经快到让人无法收拾的地步,快到没有效率。语文教学时时让人觉得有形式却没有内容。形式的变化非常多,什么合作式了,什么精讲精练了,什么探究式了,形式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呢?
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要放慢语文教学的脚步,要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要研究一篇课文怎样才能得到最佳的呈现方式。今天,我们的这一话题,也许是要提醒我们要对我们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吧。
快与慢,是一对辩证关系。有些人会认为,慢下来,会影响教学。但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这是大前提。其次,我们要看到,慢中有快。表象上,似乎节奏慢了,其实,我们的思维可能更活跃了。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品味、涵咏文章精彩的描写与深邃的思想。放慢了教学节奏,还可以引导孩子进入生活,促成体验生成。直接经验的丰富与积累,对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恰恰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所缺少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特别体现在作文中,因缺少生活,而使得作文苍白无力,没有生活的气息与厚重。这样的慢,是多么有价值啊!
我还有一个观点,慢是快的基础。慢,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快起来。慢的过程,只要注重积累,生成感悟,真切地进行文本细读的能力培养,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那么这样的慢,就是一种有效的慢,是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慢。恰恰,这种慢,正是高效的。
“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这个话题,它首先强调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这里的所有的慢,都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这样的慢,就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符合文本规律与教学教学客观规律的慢。
凤翔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虞芳用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对“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的理解:
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不仅需要耐心和耐性,更需要细致和细腻。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学科,它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语文既然有这么独特的魅力,教师就应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人,与现代第一流的学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因此,语文教师的生活应该是优雅而从容的,而不应是匆忙、仓促、狼狈的,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细腻的品读品味,慢慢去感悟。
可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为了追求 40分钟的最大效益,步伐总是太快。我们要传授给学生尽量多的知识,又要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结果,教师总是抛出一连串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喘不过气来,学生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我们就匆匆地提示了答案。课堂上,师生马不停蹄,匆匆忙忙卡时间,赶进度,没有停下来喘息的机会。我们很多老师由于工作的繁忙,在平时的备课中,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往往过分依赖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对文本缺少个性解读。这样一来很难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我觉得语文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文学语感,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应当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文本,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不应该轻而易举地让它“滑”过去,而应该像犁地一样“犁”过去。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都要认真加以推敲。课堂上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文本,调动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认真体悟作品,放松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做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获得最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仅如此,文本中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看似经意、不经意的表述,都会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文章中溢出的这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旨,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体悟到,才能真正感受到。通过教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惊叹自然之美好;不仅能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亦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这种阅读能力及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但是这种阅读的训练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往往无法适应应试的要求,教师能否沉得住气,这是关键。而事实上,语文教学绝对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认真阅读出来的。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够获得审美的享受,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我们的脚步应该慢下来,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留下一些空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从容的境地,才能使课堂变得更具魅力和趣味无穷,给学生以春风拂面的感觉。从而为创建高效魅力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