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醒民:译者应该具备的资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6 15:0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醒民:译者应该具备的资质


作者:李醒民(《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门洞开,国外一些有价值的学术(包括科学)著作纷纷被翻译为中文出版,促进了国内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进步。但是,在翻译界表面繁荣的同时,也呈露出不尽人意甚至粗制滥造之处。近一二十年,这种猥獕窳劣简直达到不堪入目、无以复加的地步。且不说把“孟子”(Mensius)译为“门修斯”、把“蒋介石”(Chiang Kai-shek)译成“常凯申”令人啼笑皆非,也不说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和学术术语之译名叫人莫名其妙。使人更为惊诧和忧虑的是,半生不熟的语句层出叠见,不合中文习惯的欧化句子比比皆是,读起来佶屈聱牙,使人如堕五里雾中。更有甚者,错译俯拾地芥,译著乖谬连篇——连译者自己事后面对不知所云的译文,恐怕也会瞠目结舌的。

在这里,我不拟探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消解之道,仅想谈谈译者应该具备的四项资质。出版社只要综合这些标准遴选有资质的译者,高质量的译文和译著肯定是有保证的,从而惠及学界,而不至于误人子弟。不用说,要干好任何事情都得认真,认真是事成的最起码的前提条件。

一是外文驾轻就熟。这是从事翻译工作最起码的一项资质。这项资质看似明了,实则对其有莫大误解。有人以为现在大学生都学外文,尤其是外语系的毕业生拥有专业文凭,翻译起来肯定不成问题——其实大谬不然。要知道,我们所说的翻译是笔译,它与讲外语和口译不是一回事,差异相当大。有人虽然外语说得呱呱叫,口译也不打奔,但是不见得笔译顺手。因为口语表达往往句式单纯,通畅易懂,而且可以回避一些难点。笔译不同,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句型,还有难分难解的文字。特别是,有些原著概念抽象,内容艰深,作者又善于笔走龙蛇,或喜好舞文弄墨,更是不好对付。译者没有高超的外文水准,没有多年的翻译经验,是无法啃动这样的硬骨头的。

二是中文功底厚实。无论是术语、概念的定名,还是句子的组织和译文的表达,都要用准确、晓畅、优美——信、达、雅是也——的中文传达给读者。即使译者外文不错,如果没有深厚的中文功底,难免译名不确,语句不顺,意思不明,更无法使读者在了解作者原意和思想的同时,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Symposium是柏拉图论述爱情与美的著作。symposium是古希腊宴会后的演讲、交际酒会,是一种具有庆祝意味的礼节和仪式。译者将Symposium翻译为《会饮篇》,其灵感显然来自古人文准的名句:“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没有足够的古典文学知识,怎能选择如此富有诗意的译名?即使是简单的译名“幽浮”(UFO),译者没有一定的中文修养,岂能译得如此传神又谐音?至于堪称美文的译文,多半是译者中文功力酣畅淋漓的挥洒。

三是具备专业知识。这一点十分重要,但是并没有引起当事人的足够重视。对于一般常识性的原著,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大体就可以应对。但是,要翻译学科性强的原著,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则是万万不行的。否则,一不留神就闹出把“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译成“科学社区”的外行话,把“能”(energy)译为“精力”的大笑话。尤其是一些比较艰深的科学和哲学原著,译者若对原著涉及的学科内容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是很难把握原文的意思的。面对天书般的文字,有的译者只好胡猜瞎蒙,敷衍塞责。这样的译文,连译者自己都懵懵懂懂,读者怎么能弄清楚是什么意思?译者“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四是做过相关研究。这一项资质绝非可有可无,但往往被人忽视。尤其是,对于经典名著的翻译,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是:从事过相关研究,对作者及其思想了如指掌。试想,没有研究黑格尔,你能够翻译《小逻辑》?没有研究康德,你能够翻译《纯粹理性批判》?没有研究马赫、彭加勒、爱因斯坦,你能够翻译他们的科学哲学论著?毫无疑问,你绝对欠缺资质,难以胜任。经典名著是卓越思想家独特的心灵创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路标。你对作者及其作品以及相关背景未深入研究,就无法把握作者的思想底蕴,触摸作者的敏感心灵,熟稔作者的行文风格,以致很难把原著翻译精确,更谈不上传达作者非凡的精神气质和独到的品味和风格——而这一点恰恰是译者应该尽力做到的。

对于翻译的理想境界,中国译界之翘楚严复有“信、达、雅”之说。钱钟书在论述文学翻译时,把最高理想定为一个“化”字。他引用17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喻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在这里,我拟把翻译的理想境界用“角色转变,换位移情”加以概括。其要义是:译者转变为作者,作者转变为译者,译者设想我会怎样用外文写作原著,作者——尽管他或她可能作古——设想我将如何用中文翻译译本;译者应该尽可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话语语境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作者应该尽可能站在译者的角度体察,与译者的内心共鸣。此处的作者一般是不可能出场的,而是由译者“羽化”为作者实施的。最后译文达到的美妙境遇是:叫作者用畅达优雅的汉语说行话,让作者用激情四射的汉语写美文。

对译者来说,这样的理想境界当然是很高的,要达到它并非一蹴而就。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每一个译者都应该持有的态度。不管怎样,译者或拟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一定要严肃对待翻译工作,自始至终认真负责。面对出版社的邀请,先把原著拿来看看,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一重任。如果自己手头没有“金刚钻”,就不要贸然揽人家的“瓷器活”。否则,自取其辱事小,坑害读者、贻害学界事大。当然,译者要一时具备上述四项基本资质确有难处。但是,他们应该下定决心,通过长期努力和刻苦修行,逐渐向这个目标逼近。译者不妨先从比较容易翻译的文本做起,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相信终有一天会跻身译坛高手之列的。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9月20日第1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31 , Processed in 0.0867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