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校长托我将他的近作《话说万尔遐》赠送给你,不知你搬家了吗?请速告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8 12: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季超君:

      万校长托我将他的近作《话说万尔遐》赠送给你,不知你搬家了吗?请速告知。
      祝
好!

                                                       胡
                                                     12 /9
2#
发表于 2011-12-8 13:05:12 | 只看该作者
学生管季超复恩师网问



胡老师钧鉴:

        谢万尔遐先生赐赠新著。

        本周周六下午四点,季超到您家取书。

        近日筹备一活动,赶山西《语文报》约稿。故关手机。


                                                学生 季超 顿首 12。8。午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1568&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1568&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1568&goto=lastpost#lastpost
3#
发表于 2011-12-9 09:45:24 | 只看该作者
万迩遐 2011-12-09 8:23:54
书版为“方正”系统,上传前需要倒换一次。
4#
发表于 2011-12-9 09:51:15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预告:

本站即日起,独家连载《话说万迩遐》全书。
敬请期待。。。。。

http://xnjyw.5d6d.com/forum-186-1.html
5#
发表于 2011-12-9 11:31:27 | 只看该作者
诗,不应该离我们远去 

连中国


  诗不只属于艺术家,也并非仅仅只适宜停留在古代社会。我们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学一点“诗”,感受一点“诗意”,懂一点“诗心”,明一点“诗理”。

  ■科学与诗是近亲

  有的学生也许会说,现如今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我为什么要学诗?何况,我的物理化学成绩一直都很好,不学诗又能怎样?其实这些想法是都有欠缺的。诗可以提供给你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有别于科学的、另外一种新鲜别样的角度与思路。
  著名诗人徐志摩,他是这样理解一轮“新月”的:
  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
  显然,诗人笔下的“新月”与科学世界里的并不相同。“新月”,即月初之月,弯牙细窄,因其状如美女的秀眉,人亦称“峨眉月”。由此,诗人笔下的“新月”已非客观天体,更非寻常物件,那在青碧的夜空中站立的分明是一位纤袅娇弱的娉婷女郎。她窄窄的一弯,清晰地暗示着、预计着“未来”。此种未来便是时至十五,她就会怀抱起日日长成、渐渐丰盈的皎洁,构成一轮撼人心魄的圆满。所以,在诗人笔下,由新月到满月,这样的一个天文现象,是这样由“一弯纤弱”虔诚地怀抱着日益长成的辉光而生出的。这是诗人再造的、个性化的一个新鲜世界。“新月”也由此被赋予了崭新的哲理意义——目前的弱必然会怀抱出未来的满。
  诗人的“月圆”构建,显然与科学家的不同。并非诗人排斥否定科学,而是高贵丰富的人类其实并不满足仅有的科学式的对自然的解释。包括科学家在内的人类,需要对世界多元的解读,需要有不断的新鲜的清灵的与众不同别样的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认识”。这些看法不科学,但是“有意思”。许多大科学家,如富兰克林、爱因斯坦、杨振宁等,他们的艺术修养都很深厚。这是因为仅有的科学认识很不能满足他们渴求的丰富的生命欲求。“小小的”科学难以满足他们多姿彩的生命状态。对他们而言,科学似乎太小太窄了,他们还渴求别的领域。他们生命的能量是广大的,他们需要进入的更多,走得更远。
  “诗”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世界、人生另外一些新奇的发现。读诗,有助于我们摆脱常俗思路,有助于我们避开“人所共见”,有助于给我们一双与众不同的发现世界的眼睛,有助于锤炼我们的思维。从“发现世界”的角度讲,科学与诗是有相同相联的。科学是发现隐藏在自然间的必然规律,是见常人所不能见。著名科学家牛顿的墓碑上写着英国著名诗人波普所写的诗:自然与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里。/上帝说:“生一个牛顿吧!”/于是/一切都光明了。诗也是在对世界进行“发现”。它虽不科学,但是有趣味,有哲思,有科学不可替代的对生命的意义。
  梁启超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导师,一生著作等身,写诗无数。他的家庭其实正是“诗”与“科学”的结合。他的长子梁思成先生是清华建筑系的缔造者,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是我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梁启超先生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先生是我国火箭控制专家,曾参与过神舟五号的设计。父子两代,学科各异,我们却可从中不难看出诗与科学难分难离的相互砥砺、相互濡养、相互构建、相互生成的关系。科学与诗不但不矛盾,而且它们还是关系密切的近亲。

■诗给人生以趣味与眼光

  从诗给人生以趣味与眼光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亦需要看诗,当他们看到关于月的“圆满”,如此奇妙的理解,生命也会变得兴奋与愉快。诗的“认识”让人觉得“活着”有趣味。所以,“诗”让生命新鲜、活跃、美好。其实,无论是科学家、政治家、商业巨子,还是网络高手、著名律师、影视明星,我们首先都是“人”。是“人”便离不开“生”之乐趣,便要安享“生”之趣味。正是“诗”,为人类提供了这种丰富的可能性。
  清代郑板桥在《闲居》中说:
  江南大好秋蔬菜,紫笋红姜煮鲫鱼。
  诗人此时过的是清贫寡淡的乡间生活,可就是在这种仅仅可以自给自足、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诗人敏锐而多情地发现了生活之美。生命无需大富大贵,你没有发现那些沾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的菜蔬吗?将紫色的竹笋与深红的大姜放在一起,去煮银白的鲫鱼,平淡的生活顿时可以绚丽起来。生命安享在这样的美好中,平淡也就变成了不平淡,庸常也就变成了不庸常,生活甜美且亮丽。生命是个过程,读诗,甚至写诗,就是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步步留恋,情趣盎然。
  诗,给了我们一双能欣赏世界的眼睛与感受美的心灵。面对海洋,我们的诗人在远眺时说:
  黑夜还没有完全降临
  海已经从白日的额头上落下来了
  在下降的时候变得平坦、辽阔、舒展
  我们的诗人说:
  那儿的山崖都爱凝望,披垂着长藤如发
  那儿的草地都善等待,铺缀着野花如果盘
那儿浴你的阳光是蓝色,海风是绿的

■诗,涵养我们的精神

  现在许多家庭支持学生学音乐,学舞蹈,我还主张我们在小时候也应该学一点诗。学音乐,学舞蹈,当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贝多芬与杨丽萍。学音乐、学舞蹈、学诗都是希望我们能够破开生命中直接的简单的物质层面与生存层面,破开生活固有的局狭,将我们自身的生命导入到一个肉眼看不到但精神可以无限感知的宽广领域中去。学音乐、学舞蹈、学诗都是希望我们有能力去感知与领受更广阔更丰富的东西,都是希望我们将来的生命形式更高级一些,都是希望我们将来可以感受并享有一份精神的广远。
  在读“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在成长。我们理解到了:由“纤弱”到“圆满”,需要有积极的准备与期待。我们今日或许也是“纤弱的一弯”,但只要我们攒积日日的“清辉”,我们终有一天会怀抱我们的“圆满”。这样的一句小诗,让我们的生命日日成长并不断壮大。
  南宋末年,独立支撑危局的诗人谢枋得,见到位于长江江心地势险要、四无依傍的小孤山时,慨然命笔无比豪迈地说: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诗人其实自己已然化身为这座小孤山。面对江河日下的朝局,面对外族的入侵,诗人由小孤山获得了力量,临危不惧,抵御外敌,以守信念。诗人谢枋得后为元军所败,绝食而死。谢枋得凛然不倒、敢于承担的诗意风范,会化入我们的血液中,凝为骨骼。我们的学生在成长中,虽不用抗御强敌,但亦该由此获得些慨然的气血。
  我们的诗人还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诗,教会我们真正的写作

  我们的我们受了“诗”的感染,生命就会散发光彩。我们不但有了“生”之趣味,也深入地领会了诗中蕴含的道理。“诗”教会了我们不怕“纤弱”,不甘“纤弱”,告诉了我们如何由“纤弱”变成“未来的圆满”。教会了我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不止如此,仅仅是从高考复习备考的角度讲,从写作的角度讲,“诗”给予我们的启发意义也是非同小可的。好诗,并不仅仅限于语言的美妙。写诗,首要的一点就是战胜思维惯性,避免庸常思路。也可以说,诗人并不仅仅是一位运用语言的高手,他首先是新鲜的能够不断发现世界的人,是新思路的开启者,是新世界的组织者。诗启迪我们,要写出精妙的文章,就不能简单地陷在惯常的思维系统中。我们该“冲杀”出去,寻求解读世界、认识世界别样的跳动灵转的思路。
  比如我们要写好一个人,首先就要求我们的“认识”避开惯常的、一般的、浮在笔底的那些想法。如果仅仅停留在直接外表的层面上,文章自然写不好。
  诗人舒婷是这样“认识”惠安女子: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远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地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的站在海天之间
  ……
  于是,在封面喝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诗人舒婷笔下的惠安女子承因传统,生命忧患,但她们坚强隐忍,美丽如画。诗人这样的刻写,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
  诗,让我们的文思清灵,让我们努力去寻找“发现”的乐趣与意义。
  这也是我,一位老师,向同学们发出的生命的请柬,读诗的请柬;我诚挚地希望每一位成长中的学生都能收到!
6#
发表于 2012-1-4 11:29:24 | 只看该作者
陶公托我转赠近作《临池拾趣》给你,不知怎样联系,盼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26 , Processed in 0.0704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