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问候[亚太艺术教育交流协会]朋友们新年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3 17:1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7:16:31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7:22:48 | 只看该作者
印象·香港基础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报
11月24日至28日,我到香港参加了第二届内地与香港校长交流论坛。短短的几天,与几十位香港校长零距离接触、听取论坛演讲、参与论坛互动、观摩香港中小学,香港基础教育融合中西方文化的特色与成就,令我收获颇多、触动颇大、印象颇深。

印象一 校长味
    本次论坛,共有100多位校长参加。在人群中,你很容易马上就能分辨出谁是香港的校长,谁是内地的校长。与内地的校长比,香港的校长更像校长,他们谦恭和逊、温文尔雅,他们散发的那份书卷、儒雅气质,令他们身上有浓浓的校长味。
    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的区月晶校长,与我已是第二次相见。初次见面时,见她优雅、从容中蕴含热情与活力,以为她只有40岁,了解后才得知,她年龄已近60。
    王华湘中学十年前建校,区月晶校长是该校首任校长。王华湘中学经过区校长和学校教职员工的十年经营,已由当初生源差的薄弱学校,成长为被家长和社区认同的优质学校。该校的赏识教育、自主学习、课联活动已成为区域乃至全港的品牌。
    今年3月,我在王华湘中学随区校长三天贴身学习。三天的时间,每天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七点,除了中午二十分钟吃便当时间,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与我们分享赏识教育、带我们参观校园、观摩课堂与课联活动、与港大教授视频互动、参加学生的英语辩论会……特别是在她组织召开的学校改善委员会会议上,作为组织者、协调者、决策者的区校长,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会议氛围,欣赏和鼓励发言者,使每一位参与者各抒己见,提案、讨论、决策,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多项事务高效解决。我们佩服她的旺盛精力,我们惊叹她三文两语自如转化,还有她的博学与亲和、果敢与自信、优雅与淡定,令我们成为她的“粉丝”。
    此次相见,她已“退休”。我们和她一同回到王华湘中学时,感觉整个校园都还是她的影子。“西贡文物馆”内的品味设计与饰品;青葱校园中的园林、花木、石子、鱼池;赏识卡、“赏识加油站”;校园的和谐与关爱……
    在学校的嘉宾室,我看到了一幅特别的画。区校长退休时,每个班的学生用饱蘸爱与祝福的画笔各画了一幅她的卡通画,孩子们把它们汇聚在一幅扁长的画框内。看到这幅画,我感慨不已,也羡慕不已。
    印象深的有培侨小学的连文尝校长。走进培侨小学,你能感觉到校园的空气中弥漫着的人人学习、互相关爱的气息。初识连校长,循循儒雅,满腹经纶,进退举止,凡如西方绅士,又如古时儒生。后来了解得知,连校长每日必读书,每读好书常举荐给师生。
    印象深的还有真道书院的丘校长,游历世界各大洲100多个国家,被誉为“神州通”。他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大气淡定,香港教育局和一些知名企业给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他一一婉拒。他告诉我们,他的一生一心,只爱教育。
    校长味,不是角色和职位本身所赋予的,也不是外表装饰出来的,而是热爱、奉献、恩慈、谦虚、尊重、宽絮、坚守等美好的品性,经过长期的修炼和岁月的沉淀,自然而然形成的,由内而外散发的,是充满魅力和令人向往的……
  
印象二 三个“W”
    本次论坛设在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教育局副局长陈维安在主论坛上作了精彩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及香港基础教育的三个“W”:教什么、如何教、谁教。
    教什么:香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培养“乐善勇敢”的一代新人,即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实践,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和应变。课程目标是:学校教育是提升学生的整体知识与能力水平,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帮助学生奠定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的基础。
    如何教:少教多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与学生多互动、多鼓励,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感悟。
    谁教:欲培养优秀的学生,需要优秀的教师。陈维安副局长例举了三个数字比——100:23:14,教育发达的新加坡、芬兰、南韩,100%的教师是该国前三分之一的优秀者;美国白人集中地区,23%的教师是该国前三分之一的优秀者;而美国黑人集中地区只有14%的教师是该国前三分之一的优秀者。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如何吸引有才能的人进入教育界?这引起了香港教育局的高度关注。
    通过陈维安副局长言简意赅的介绍,我们短时间了解了香港基础教育的核心和课改的精髓。有着海外教育背景、获取包括哈佛大学等多个学位及任职过香港赛马会总监的陈维安太平绅士果然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精英。
  
印象三 千校一面与千校千面
    香港中小学普遍占地不大,外观朴素、简约,在不到1000米的范围内往往有好几所学校。学校之间,建筑格局和设施相差无几,可谓千校一面。但在学校内涵发展上,各个学校根植于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学校显在或潜在的办学资源,做出特色项目,培育学校特色,打造特色学校,比如王华湘中学的赏识教育、圣公会何泽芸小学的资优教育、培侨小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慧小学的个别学习计划(又称IEP计划,通过家长义工支援、每天读默写、家长伴读计划、沟通与社交能力训练实施)等。通过特色学校建设,发挥孩子内在潜能,达成全人教育目标,可谓是千校千面。

印象四 香港学校管理常识
    香港学校管理非常精细,强调持续改进、自我完善。在王华湘中学,我看到中文教师的学科工作手册,厚厚的近200页,每天的工作安排和要求尽在其中,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指导性。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我们在圣公会德田李兆强小学看到学校的图书馆在征求孩子们意见的基础上设计成童话城堡,非常温馨、舒适,是孩子们自由、快乐的阅读王国。
    论坛中,循道学校的王国江校长介绍了香港学校的管理常识,我很认同。
    常识一:
    ——依法办学:香港政府的法律279章;资助则例;团体办学章程
    ——审时办学:时代的需要;环境的变迁
    ——实事求是:组织生命周期;对症下药
    常识二:
    ——普世核心价值(平等、公平、公开)
    ——新理论的运用(启发潜能发育、高效七习惯、第五项操练、小既是美)
    ——管理新措施(问责、透明)
    ——传媒监察
    ——工会的影响
    常识三:领导者最重要的十个特质
    诚信、以身作则、体贴、说到做到、善于倾听、有责任感、尊重别人、不吝鼓励、乐观、热忱
    常识四:领导得好的常识
    忍耐——展现出来的自制力
    恩慈——付出关心、赞美以及鼓励
    谦虚——真诚、不虚伪、不自大
    尊重——待人如奉上宾
    无私——满足别人的需求,更甚于自己的需求
    宽絮——别人做错了也不怨恨
    守信——坚持你所做的选择
    牺牲奉献——把自己的所欲和所需摆到一边,优先满足别人最大的利益
    无需跨出国门,便可汲取中西方教育精华,浏览教育成果,分享教育智慧。乐哉!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7:24:08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7:26:49 | 只看该作者
跨文化与地缘性:近距离看香港的文化与教育
[作者:杨蓉、倪梦、张新蕾][发布时间:2011-09-06]


香港,这座拥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城市,她的繁华、发达,一直吸引着为数众多人前往。 她不仅是一个国际性的自由港口或金融大都市,她在教育方面也在世界上拥有重要的地位,跨文化和地缘特色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为此,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组织了一次以考察香港教育与文化为主题的考察活动。考察团由历史学系党委孙江林书记和梁晨老师带队,包括历史学、考古和文物鉴定3个专业在内的15名三年级本科生组成,考察时间为8月23日到8月27日,主要内容包括参观香港主要的自然和人文景点、最高水平的三所大学和相关机构的交流考察等。这次考察活动于参加同学而言确实是收获颇丰。
第一天行程主要是了解香港的市民文化,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浅水湾、海洋公园和维多利亚港。阳光下的浅水湾海水明净而清澈,沙滩柔软而细腻,香港市民闲暇时常常会来这里享受热烈的骄阳或凉爽的海水。离开浅海湾同学们前往香港海洋公园,公园是一个感受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海洋公园作为香港重要的公共空间在传播知识和公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通过不同的展馆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不同的海洋生物,丰富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还通过举办中小学生的海洋模型大赛等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并且通过这些来培养人们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意识。这也是海洋公园的意义所在。从海洋公园出来,吃过晚饭后已是傍晚,坐在游弋在维多利亚湾的游船上,看着被落霞染红的天光渐渐褪去,取而代之,人间灯火渐次亮起,点亮了城市的夜色。
接下来的两天是行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让人期待的部分,我们先后参观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虽然之前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多有耳闻,但终究百闻不如一见。这三所大学的校园环境都十分优美。然而大学之大,更在于大师,在这些大学中,更让人景仰的是那些学术大师。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的文化和学术背景,这为大学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环境和兼容并包的开放氛围;他们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学者,在学校中,你可以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同时,在这里还能接触到严谨、先进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GIS技术来研究历史,比如通过模拟校园来使校园设计更为合理。除了一流的大师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外,学校的设施也非常齐全,服务非常人性化。总之,在这三所大学所中你能感受她们到世界一流大学的魅力,确实是一个可以让你快乐学习、收获颇丰的地方。
参观完香港的著名大学,我们最后一天的行程则是参观香港的历史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香港博物馆相当发达,体系完善,是了解香港文化极为重要的地方。我们首先参观了历史博物馆,正好赶上他们做“香港故事”的展览,很详细的介绍了香港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这一次的展览给人映像最为深刻的就是其对历史场景的生动还原,他们通过布景展示和影像资料,能让你生动地体验到香港民众当时居住的空间,使用的工具和婚丧嫁娶的场面,非常的活泼有趣。科技博物馆相比历史博物馆气氛则更加活跃,她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强的互动性,馆中设有各种智力游戏和体验项目,让你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科技知识、体会科技的力量。科技博物馆中小朋友尤其多,他们大多在四五岁,从这里,我们不经感叹香港在从小培养人们科技意识方面的努力。
以上是同学们在香港短暂但丰富的行程。回来之后,经过总结,老师和同学们将整个团队的体会和认识归纳成文,内容主要分为学术、管理和文化三个方面,希望能从这三个侧面出发,阐释历史系学生团队此行的收获。
一、 学术篇
在这一篇章中我们主要从通识教育和学术国际化两个方面出发,谈谈这次香港高等学府之行带来的最直观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
1、通识教育
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思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目前通识教育已经被世界各知名大学广泛接受并付诸实践。在南京大学,同学们同样接受到通识教育,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参观了解中,对其通识教育产生更深刻更切实的体会与感悟。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冲突、融合与创造,香港高校通识教育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精髓,又仿效了西方以“博雅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模式。香港的通识教育不仅仅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更是渗透到培养人才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高校开设通史教育课程,中学也逐步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同时,在课程之外,学校的各种教辅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均设立了通识教育专区,专门摆放文学、历史、哲学、地理、艺术等包含各个学科在内的基础类通识书籍。
在深切体验香港高校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香港对于艺术格外重视,尤其是美术和音乐,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香港大学专门设有音乐图书馆和美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古董艺术品和珍贵的艺术资料;中文大学图书馆中特制的大本书架,可以放下大量美术图册、建筑图画等艺术类专业书籍;学校中的艺术社团更是种类繁多,各种乐器、舞蹈、歌剧、绘画等等;即使是在以理科为主导的香港科技大学,也邀请艺术界知名学者、表演家进行授课、讲座,加重艺术课程的比重;徜徉在香港的高校之中,艺术的氛围浓厚而自然。这些在无形中熏陶着学生的艺术感与审美感,同学自然而然的增加了艺术气息与人文气息,无疑使得校园生活更加欢乐和丰富。
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通”,要培养学生们对于多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突破专业限制的框架,有独立思考、多视角、现代化全球化的观念。这种通识的观念在香港各高校的教育教学中都很明显体现出来,在学校管理制度上、思想上给予很大的发挥空间,为跨专业、跨学科、全方位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培养机制。针对于历史学的学术而言,香港大学设立有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其中不仅仅包含历史的研究,更是与社会学、考古学、经济学、宗教伦理、医学等多学科的相互结合和融汇,研究范围广泛、资料丰富,打破了狭义的历史研究范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尤其注重多元化学风和跨文化的寰球视野,在其课程设置中,在传统的历史学课程外,还能看到历史人类学、博物馆学、名著典籍、社会学、出版学等方面的课程。在霍英东遥感研究所中,更是看到了运用遥感GIS来进行历史学研究的课题项目,这种学科间的应用和交融可以产生很多有深度有新意的学术成果;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即是为“通识”而开创,最初为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知识。学院下分为人文和社会两个方向,融合了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经济、法律于一体,没有天然的专业限制,更加符合“通识”人才的培养要求。由此可见,这种“通识教育”在香港高校的实行是多层面深层次的,融汇到学院、专业之间,应用到学术研究之中,内化于学生的思维模式。
2、学术国际化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这三所学校所聘请的教授中大约有一半是外国教授,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其他的西欧北美国家。而在香港这些大学任职的中国教授,很多也曾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过留学深造。如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的中国教授大部分都获得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博士学位。香港大学接待我们的李纪教授也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这些学校也一如既往地在追求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尤其是面对2012年大学本科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的这个挑战和机遇。而且,目前由于美国的财政危机,使得很多美国教授更乐意来香港任教,这又会进一步促进香港的国际化。
另一方面,走在这三所大学的校园中,随处可见各种肤色的学生,不仅是有来自内地和香港本地的学生,还有很多来自国外的学生,也就是说这些大学不仅在师资方面非常地国际化,在学生方面也同样如此。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相互的交流融合中,能够更好让彼此开阔视野,接触到更多的异域文化和知识。而香港的大学很多课程都是用英文授课的,香港大学是全英文教学,香港中文大学是英中双语教学。这也是这些大学国际化一个表现,或者说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大学的国际化。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研究亦非常的前沿化。首先,这些大学的教授的研究课题都非常前沿,而且其很多教授是很多前沿学科的权威代表。如香港大学的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的所长梁其姿院士主要研究医疗史以及明清社会史,众所周知,医疗史是目前非常前沿的研究课题。研究所的高彦颐教授是中国妇女史研究方面非常著名的教授。其次,不仅教授的研究非常前沿,而且学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也领先学界。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给我们介绍的两个学生项目,一个是学生用遥感技术做虚拟校园设计研究,另一个是用GIS系统做的民国时期北京城医院的分布研究,这些研究课题很新颖,而研究方法也利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真正体现了学科交叉。
学术国际化和前沿化是香港这些大学十分吸引内地学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内地各高校所远远没有做到的。这次的考察学习让我们对香港的这些大学的这种学术气氛和条件心神向往,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内地学校的不足。我们很希望内地各高校,尤其是我们自己的母校南京大学能够在学术方面做得更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当然我们自己也要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前进,将来能为母校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 管理篇
一所大学优秀与否除了与其有多少教授,出多少成果等学术性的指标有关,还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联系。在我们这次的参观访问中,香港三所大学的管理艺术,尤其是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香港大学,我们受到了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师生的热情接待,通过介绍与交流,印象比较深刻的有香港的大学在资源整合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实践。港大的同学们介绍说,学校为了满足同学们进行学术研究的需要,一些像葡萄牙语之类的小语种会专门对他们开放,供他们学习。
走进港大的图书馆,发现清一色都是配好的电脑,以及相应的为学生提供的软件、程序、以及电脑所需的设备。还有自助的刷卡使用的打印器,自助刷卡借书还书的机器设备。图书管理员介绍说香港大学的本科生可以一次借60本书,研究生可以一次借100多本,教授更多,而这都是由机器作记录和处理。另外它们的图书馆在建设上,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空气流通、光线设置等因素,非常富有人性化。在图书馆的布局上也充分为读者着想,根据同学们的不同需要将图书馆分成不同的区域,既能保持图书馆的干净,同时又不会让同学们受到太多的拘束和限制。在办馆理念上,给我们印象最大的就是变管理为服务,贴近服务对象。图书馆会切实考虑同学们的需要,在考试期间为同学们开放22.5个小时。桌子上安装有小巧的笔记本电脑防盗锁,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们觉得也很是体贴与温馨,免去了同学们的烦恼。
最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的移动性可伸缩书架。不用的时候长长的书架可以还原成很小的体积,只占一片很小的区域,需要看书的再打开按钮开关,它可以自动拉长,这样学生就可以走进去借书看书。书架中间还有人的话,即使有不知情的学生按下按钮关闭,系统也会自动识别,不会盲目地听从指令关闭。这时学生也就会意识到里面还有人学习。采用这样的伸缩型移动书架主要是香港大学图书馆地域面积有限而藏书较多决定的。采用这种可伸缩书架,可以高效率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多图书藏有量,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另外,港大图书馆还把古籍、历年的报纸等资料扫描成胶卷,每一个年份为一卷,存档入库,同学们可以直接打印或下载到U盘,非常便于同学们进行查阅和研究。这样的例子大陆的高校也有在做,但是科技化的程度还远不如香港高校的高。
同时在图书的借阅与管理方面,也做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学校不仅会帮助同学们借调其他大学的书籍,同学们自己也可以自己申请一个证件后,到其他大学的图书馆中进行阅览。香港的几所大学通过这样的实践,形成了一种学分互转、师生互换的灵活模式,进一步成为了一个新的独立联合中心,共同开办课程,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对同学们的学习、研究给予更大程度上的支持,尽量不让同学们在获取资源上受到限制。这一点是内地高校暂时没有做到或是做的还不够好的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
前面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故意拔高香港的大学的意味。其实不然,内地好大学不少,但是很多优秀的学子还是宁愿千里迢迢来到香港这个几乎没有接触的城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政府的资金支持。使得香港的大学会为学子提供丰厚的奖学金。而这些奖学金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香港为香港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不仅如此,在香港大学申请研究项目的在读学生,都可以全额报销研究经费,包括为此出国游历访问的交通、食宿、社交经费等等。也就是说只要来到了香港,只要你想做研究,钱不是问题。你可以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完成自己的学业,更可以放肆地为你的梦想淘沙。
香港科技大学的快速崛起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众所周知,香港的三所名校:港大、中大和科大。其中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是比较古老,历史底蕴很深厚的大学。闻名已久,根基深厚。而香港科技大学则是最年轻的大学,只有二十年的成长。然而科大早已与其他两所并列在香港众高校的云颠之峰。原因就是香港政府对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对科大的看好和捐助。科大是专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大学,也就是说为社会自然科学提供动力和生产力的大学。政府和社会对科大的支持也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最强推动力。香港需要发达的科技,香港需要更磅礴的发展,香港就需要有一所科技生产的后备基地,科技精英智能库——香港科技大学。
纵观这么多,还发现一点,自由气氛也是香港的高校所倡导的,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更没有学生所不能知道的“思想禁区”,或许只有真正的实现了思想的自由,才能做到学术的自由,从而获得学术上更高的成就。香港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都市。其国际化开放化科技化无一不展现着东方的神奇与魅力。美丽的科技之光从大学放射,照亮香港,也辐射了美丽的中国。
三、文化篇
被称为“东方之珠”的香港,位于祖国的南海之滨,它是张爱玲眼中悬在中国大陆边上的“边城”。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她也一度成为列强进入中国敲开的第一道门,使西方文化尤其是英式文化传统在这里渗入、滋长。在香港历史上,出现过一次又一次的“大熔炉效应”,英国人把欧洲的传统和文化带到这里,那种风度深深影响了这个城市的气质灵魂。几次大规模的内地到香港的移民,他们来自不同的身份,带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这里交汇、熔合,逐渐形成了香港“传统与现代并存,中方与西方交织”的文化风貌。满街的繁体字,人们心中依然敬仰的“黄大仙”,还有对中国传统佳节的重视,明显能看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得到很好的传习与保存,守护着自身的文化底蕴。同时,作为亚洲一流、举世瞩目的世界大都会,她站在时代的前沿,传送出高效、快捷、时尚、自由等现代气息。
李欧梵说香港,是与上海“互为镜像”并肩书写“双城记”的城市,当从香港机场出来,乘车经过南湾隧道,同学们看到林立的高楼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鳞次栉比地伫立着,过街天桥上是行色匆匆忙碌奔走的人群,码头停靠的船只在不停地作业。第一天傍晚,我们在维多利亚海湾的游船上用过晚餐,站在游船的甲板上,眺望这海湾的风景。晚风微凉,海边那林立高耸的建筑开始闪着各色的光,霓虹闪亮,细心一瞧,发现这里最多的是金融和电子的大楼,也无怪乎这里的忙碌与繁华。走进的街头小巷,这些地方才是近距离感受香港普通市民生活之地,遍布操着粤语的人们。夜晚的香港依旧嘈杂,虽是一种不曾沉睡的模样,溢生着点点快节奏,却透着一种沉静的气质,不知是不是从英国那里继承来的优雅。的确,与我们生活的南京相比,南京依然蕴含着古都的涵养与风度,而香港却是让人想努力去感受昔日大上海的繁华与余韵,没有游移不定,从来迈着不曾停下的脚步。
“紧张”就是初到香港之人最能感受的一点之一。即便是求学的大学校园,也如同身处生存的战场,活动之多有时真可以用“疲于奔命”来形容。在港大校园里,他们身穿的制服和职场之人几无差别,令初来乍到的人产生空间的错觉。唯有他们的“早茶文化”才让这种紧张放慢了速度。每天早上,人们来到茶楼,点两样港式茶点——虾饺、凤爪、粉肠、叉烧包……不一而足。由于快速而紧张的港岛生活,我们发现,现今的茶餐厅很少看到年轻人,都被老人们“占据”着,上班族常常在公司附近买个菠萝包就解决了早餐,更毋庸说学生们了。餐厅中喝早茶的年迈老人,手中都拿着一份报纸,或边吃边读,或在服务员上早茶之前专心研读。在香港这个已由年轻人撑起一片天的世界,此时已不是他们的天下,但他们依然关心着所生活的社会发展的轨迹的走向。这个年纪的老人,我想正好是经历过在二十世纪50~70年代打拼的那一代,他们当年的智慧和勇气造就了香港经济的腾飞,如今依然保有这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态度,实在是令人敬仰。
一个社会越是发达,就会越是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香港就是这样一个努力保存和重视发展文化的城市的典型。香港的博物馆很多,我们参观了历史博物馆,她讲述着“香港故事”,展示了香港从古到今走过的历程,精致的展品、细心的布展,让人很容易了解到这个城市的发展脉络与征程,让香港人了解自己的过去,也让内地人清晰、明了的认识这颗祖国南海边陲的“明珠”。我不禁想起,在内地,我们好多城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具特色的文化,但除了北京、上海、南京等相对发达城市和历史价值明显的古城,很少看到其他城市很好的发掘和展示自己的历史文化,只是感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趋同一致。可能由于限于当地的文化实力,没有能使其得到开发和保存吧。
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文化应该是多元的,而每种有意义的价值观、文化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不同的声音是应该被听到的,多种文化争鸣才能推陈出新、不断繁荣下去。而在香港,恰恰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像海洋一般的气度与包容。不过,虽说有这种自由和宽容,但绝大部分香港市民还是保持着清醒而冷静的辨识力,懂得哪一种声音是应该去接受、去发扬,哪一些言论是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的。诚然,香港是高速化的,甚至越来越“快餐化”了。砵甸乍街、郝德杰道、宝灵街、弥敦道——港督们用街道的名字留下自己在香港存在的印记,而太平山顶也留下了华人回望故土的故事,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大学校园里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依稀动人,“天人合一”、“天圆地方”也时时透露出中华智慧。基督的光芒不曾将香港的自我隐没,大屿山的佛意、义经的五行仍然吸引一批虔诚的信徒。拥有葵涌等全球知名货柜码头的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码头,一个货物、理念、文化的超大型集散地。“新”在不断地涌入,“旧”依然有它独特的历史地位而存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本岛的叮当车,自1904年投入至今仍然在岁月中穿梭,它的轻便、经济、环保在新时代展现新的价值。
在太平山顶,这里有很好的角度,可以俯瞰香港全景,有些年轻人坐在奶茶店中,喝一杯豆奶茶,忙里偷闲,难得也有如此惬意的时光。虽然生活繁忙、工作压力大,但他们脸上似乎是带着一种平静的自信,对现实生活的坦然。站在太平山顶的狮子亭里,不远处山边的树木郁郁葱葱,绿得安静自在。抬头是天,湛蓝的让人看到希望,想翱翔于梦之天际;低头是海,亦是透着博大和浩瀚,让我想起诗人切•米沃什的一句:“直起腰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香港,这个充满活力与自由发展的城市,会让她的气息感染并融进年轻人的心中。
四、小结
本次南京大学历史系访问香港之行时间虽短,但是意义非常。一方面,我们对香港社会文化与教育特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有了新的定位;另一方面,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大大加强,不同文化的碰撞让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这也算是此行最大的收获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5:33 , Processed in 0.0847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