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淺談香港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3 17:2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黃鳳意
香港中學語文教育研究會會長、香港福建中學(小西灣)中文科主任
電話:(852)93437270
傳真:(852)25698216
電郵:wfy@ssclera.org.hk
地址:香港小西灣富怡道2



淺談香港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改革

黃鳳意


1999年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全面檢討香港的教育制度,制定了21世紀教育藍圖,而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也整體檢視香港的學校課程,並提出相應的課程改革建議。2001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公佈《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初中及高)》、《中學中國語文學習重點(試用)》並於20029月自中一級起實施。
改革是對新世紀的回應──新時代對人的素質有新的要求:重視思考創意,講究靈活變通。因此我們培養的人材需要“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和不斷更新、活用個人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積極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1]
香港現時仍在中三至中五施行的《中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綱要》制訂於1990年,與香港教育司署1975年頒佈的《中學中國語文科暫定課程綱要》,1978年頒佈的《中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綱要》的內容並沒有重大差異:只是教材中的文言文逐步減少;中一至中五選文總篇數由196減至128篇;選教篇數則由每年24-28減至20-24篇。這樣的課程到了21世紀的門檻就益顯它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了。
原有課程的隨意性比較強:
1 沒有通盤的學習重點,教學目標只能依據範文而設立,既不周全,也欠系統;
2 沒有顧及學生的學習差異;
3 重讀寫,輕聽說;
4 注重範文教學,但範文之間沒有聯繫,也缺乏系統;
5 重精讀,輕略讀和課外閱讀。[2]
針對原有課程的缺點,《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初中及高)》明確新課程的宗旨是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良好的態度,以提升個人素質,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中國語文教育配合整體教育方向,爲學生終生學習、生活及日後工作作好基礎,因此要:
1 提高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2 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3 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
4 培養品德,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5 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3]
爲此,新課程也有了新的取向,包括:
1 以能力爲主導。旨在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2 學習內容概括爲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等九個範疇,而以讀寫聽說爲主導,帶動其他學習範疇的學習。
3 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的角色是啓導者,因應學生的需要,靈活組織學習活動,編選適當題材和多元化的學習材料,提供全方位的語文學習環境。
4 透過這個課程,培育出善於溝通、有獨立思想、具批判精神、富創意、能解決問題、有審美情趣、有道德操守、體認中華文化、樂於終身學習的新一代。[4]
總的來說,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從以國學爲主的學習,改以訓練讀、寫、聽、說、思維的能力爲主;課程不再以範文爲主,教材要全面開放,取消範文,教師應該按照校本的情況以及學生的需要設計教材;減少內容學習,增加認知層次的學習;德育與情意教學引入課程;鼓勵大量閱讀;培養自學能力。[5]
新課程力圖體現:
1 以學生爲主體;
2 著重課程的整體規劃,知識與能力的系統化和結構化;
3 重視啓發與誘導;
4 擴大學習範圍,九個範疇(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國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同時並重,而以聽說讀寫爲主;
5 不只注重認知層面,尤其重視能力的培養;
6 注重校本精神,不設指定的學習材料;
7 課程組織單元化;
8 教學活動多樣化;
9 學習評估多元化與注重回饋與跟進。[6]
爲了落實課程改革,1999年起,教育署課程發展處曾把編擬中的《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初中及高)》和《中學中國語文學習重點(試用)》在多家中學組織試行,兩三年間這些學校自行編出了多套校本教材,編寫校本教材帶動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也爲推行新課程作了積極的準備。但這些校本教材水平參差也是不爭的事實。香港中學教師課擔沈重(一般每周擔課25/每六天迴圈周30節左右),非教學任務也多,同時又缺乏編制課程的訓練,因此就時間和經驗來說,條件都不太好。爲了編寫課本,很多老師只好見縫插針,分工包寫,甚至把主編工作交給更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學助理。由於準備工夫做得不夠,有些校本教材未有吸收前人經驗,混淆知識和能力,以語文知識作教材框架,框架缺失多,甚或體例不一,因此質素無保證。[7] 也有些校本教材過分強調學生興趣,過分強調遊戲性質,編得低齡化,;也有些追求生活化,大量採用廣告、報紙、電影作教材,忽視語文教材的規範性。[8] 有些選文不夠規範,經不起推敲等等。[9]
雖然《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初中及高)》希望“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編擬整個學年的學習重點,然後把學習重點組織成若干個學習單元,就每個學習單元的學習重點,選用合適的學習材料”[10]由於以上種種問題,2002年中多套商營教科書出版後,大多數學校已放棄校本教材,改用出版商供應的課本。
那麽商營教科書的質量如何呢? 目前市面流通的課本有七套,[11] 其中有兩套共佔有六成市場。這七套商營課本中,“現代”、“商務”、“教圖”、“新亞洲”是以能力組織單元,“啓思”、“生活”、“朗文”是以文體組織單元。這些教科書各有不足之處,共通點是體系不夠完整,能力訓練的銜接不理想,學習材料之間難以産生有機連系,大多數內容面面俱到,隨意性強。[12] 各種體系都有不足,不能全用,應有所取捨、調整。面對新教材,教師需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用』的上上策是自行建構體系,設計一套校本教材”。[13] 然而學者也同時指出這些教材各元件的能動空間很少,也就是說難於利用它們建構校本課程。2001年香港教育署中文組也公佈過一個《中學中國語文學習單元設計示例》,但只有框架,並未編成教材。1999-2001年先後有49所中學260名教師參考這個由教育署提供的框架組織教學活動,改善了這些單元的設計,但始終未有中學把這示例建構成整套初中教材。
雖然大部分中學已改用出版商供應的課本,但也有些中學仍獨立發展教材,如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以能力訓練爲編選體系的中國語文教科書》(中一及中二)”(何文勝編)、福建中學(小西灣)的《中國語文》(黃鳳意 簡加言編著)
福建中學(小西灣)的《中國語文》以語文能力組織單元。閱讀、寫作與聽說教材分編,各自獨立成冊,但在教學中配合使用。閱讀教材部分,分爲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中一階段著重培養閱讀的基礎能力,中二階段著重培養文章的閱讀能力,中三階段著重培養文學的閱讀能力。採用能力及內容主題雙線結構,每年選文一百篇。寫作部分按照讀寫同步、對焦訓練和精講多寫的原則編訂。中一學習寫作命題作文的基本技巧,著重提高寫作速度;中二學習各種基本文體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的各類寫作能力;中三著重培養各種寫作技巧的綜合運用,鼓勵學生在紮實的基礎上創新。
    各教材框架比較如下:
中一級
單元

教署示例[14]

啓思

生活

朗文

現代

商務

教圖

新亞洲[15]

福中本[16]

1.

語感的培養
記敍的要素
辨析詞義
順敘
語感的培養
建立基礎:語感的培養
認讀文字
聆聽:視聽和生活
語感的培養()美讀和背誦
2.

觀察
借事抒情
記敍的要素
詳略得宜
觀察的方法
建立基礎:觀察
篇章理解一
說話:朗讀的藝術
詞句的理解
3.

記敍和說明事物
說明的方法
歸納主旨,草擬大綱
人物描寫
學習方法和策略
立意和選材:記敍和說明事物
篇章理解二
閱讀:打開閱讀的心窗
語感的培養()語境揣摩
4.

條理有序
詳略得宜
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
觀察與描寫
事物描寫
記敍和說明
結構和組織:條理有序、詳略得宜
篇章賞析
閱讀:閱讀的技巧()
主旨的把握
5.

敍述和說明的技巧
生活與觀察:創意與想象
搜集和整理資料
借事抒情
記敍文和說明文
語言轉譯:清楚扼要
學習態度和習慣
寫作:敍說生活的人事記敍文
語感的培養()比較推敲
6.

用語清楚扼要
敍事寫人
說明的基礎
借物抒情
專題研習
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訂立目槱
文化專題:香港掌故
寫作:美的捕捉描寫文
思路的探究
7.

訂立目標
說明的層次
景物描寫
說明事物的特徵
古代漢語故事篇
專題研習

寫作:實用文()
語感的培養()屬對與仿作
8.

搜尋和整理
詩歌欣賞
描寫與抒情
說明的順序
散文
文學欣賞:散文

專題研習總論
技法賞析
9.

散文
借事說理

論點、論據、論證
應用中文


文學欣賞:詩詞曲
語感的培養()泛讀
10.


閱讀與寫作
立意與創新

寓言




語文的自學
11.




古體詩





中二級
單元

教署示例

啓思

生活

朗文

現代

商務

教圖

新亞洲

福中本

1
美感的培養
記敍的線索
記敍的方法
倒敍
語文的賞析
美感的培養
認讀文字
聆聽:聆聽資訊的技巧和策略
記敍文的閱讀
2
聯想
比較閱讀
記敍的線索
記事記人
聯想與想象
聯想
篇章理解一
說話:說話的藝術
記敍能力
3
描寫和抒情
景物描寫
場面描寫
景物描寫
學習的方法和策略
立意和選材:描寫和抒情
篇章理解二
閱讀:閱讀的技巧()
說明文的閱讀
4
情景交織
有分有合
說明的順序
選材與剪裁
場面描寫
描寫和抒情
結構和組織:情景交織,有分有合
篇章賞析
閱讀:閱讀的策略
說明能力
5
描寫和抒情
的技巧
創意與想象
說明的順序和方法()
借事抒情
描寫文和抒情文
語言轉譯:優美感人
學習態度和習慣
寫作:事理的奧妙說明文
描寫文的閱讀
6
用語優美感人
人物描寫
說明的順序和方法()
融情入景
專題研習
學習方法和學習
文化專題:古都覽勝
寫作:心靈的聲音抒情文
描寫能力
7
積極學習
詠物抒情
借事抒情
借物抒情
說明的方法
古代漢語人物篇
專題研習

寫作:實用文()
議論文的閱讀
8
分析和綜合
散文欣賞
佈局謀篇
立論的方法
詩歌
文學欣賞:詩歌

專題研習初階
議論能力
9
詩歌
論點與論據

論證的方法
應用中文


文學欣賞:散文
抒情文的閱讀
10



絕詩及律詩




抒情能力
11



新詩





中三級
單元

教署示例

啓思

生活

朗文

現代

商務

教圖

新亞洲

福中本

1
邏輯概念的建立
記敍的線索、方法和人稱
借事說理
插敍
語文的轉譯
邏輯概念的建立
認讀文字
聆聽:視聽資訊的掌握
先秦詩文閱讀
2
想象
論證的方法
詩文的開首、過渡、結尾
多角度描寫
分析和推理
想象
篇章理解一
閱讀:閱讀的鑒賞和評論
詩歌的鑒賞
3
說明事理和議論
詞曲欣賞
論點與論據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學習方法和策略
立意和選材:說明事理和議論
篇章理解二
閱讀:泛讀入門
漢魏六朝詩文閱讀
4
層次分明
周密全面
說明的語言
描寫人物
由景生情
議論及綜合表達
結構和組織:層次分明,周密全面
篇章賞析
說話:辯論的藝術
散文的鑒賞
5
說理和議論
的技巧
選材與剪裁
比較閱讀
由物及人
議論文
語言轉譯:精確有力
學習態度和習慣
寫作:慎思明辨議論文
唐代詩文閱讀
6
用語精確有力
透過記敍和描寫來抒情
論點、論據和論證
借物說理
專題研習質疑和判斷
學習的方法和習慣
文化專題:數風流人物
寫作:實用文()
小說的鑒賞
7
善用策略
議論的應用
借物抒情
比喻說理
古代漢語論說篇
專題研習
專題研習中階
宋代詩文閱讀
8
質疑和判斷
小說與戲劇欣賞
記敍的線索與人稱
論理
應用中文
文學欣賞:小說戲劇

專題研習進階
劇本的鑒賞
9
小說、戲劇
比較閱讀

論人



文學欣賞:小說戲劇
元明清詩文閱讀
10

佈局與謀篇

詞曲




網路文學的鑒賞
11



小說





概要

每年10單元
(每單元有讀寫聽說訓練;有講讀、導讀、自習篇章)
6個語文知識單元
1個專題研習單元
每年8個單元(每單元有讀寫聽說訓練;有講讀、導讀、自習篇章)
2個語文知識單元
每年11單元(每單元必有讀寫訓練,聽說則視乎情況;只有精讀、略讀)
7個基礎單元
每年9單元(每單元必有讀寫聽說訓練;篇章選讀只節錄或選短的文章,另有悅讀室)

每年8個單元(每單元必有讀,寫聽說視乎情況;有講讀,導讀、自讀則視乎情況;單元1無寫作,單元8無寫聽說)
每年6個單元(每單元必有讀寫聽說;有講讀、導讀、自讀)
起動單元:學會學習1
六大系列:27單元,每單元1
建議用法:每級約9單元:聆聽1冊、說話1冊、閱讀2冊、寫作3冊、專題研習1冊、文學欣賞1
每年10個單元(每單元3課教讀課,1課知識點,5課導讀課,1課擴展閱讀)寫作聽說另冊編寫,配合使用,基本上讀寫同步。

香港語文教學的缺點

課本編得不如理想,原因之一是時間太倉促。《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在200012月耶誕節假期前公佈諮詢,20014月復活節假期前頒佈《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初中及高)》,諮詢工作真是迅雷不及掩耳。教科書在200111月送審(初中三級教科書要一起送審),以半年寫三級書,質素能不受時間制約嗎。
但是,我們的問題不僅在於課程,如果只著眼課程,恐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香港學生語文水平不高是不爭的事實[17]。追本尋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惡劣的語文教育環境[18]的影響,也有學校教育的問題。其中課程與教材質量影響至巨。香港的中學生的語文課閱讀量偏低是公認的了。《學會學習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諮詢文件》曾指出:在現行課程中,例如中學語文課程,由於指定的精讀教材較少,且以文藝作品爲主,學生又不重視課外閱讀,一般沒有大量閱讀的習慣,故不容易通過閱讀吸收新知識、接觸新事物。[19]可見病源之一是課內讀得太少。據1990年公佈的《中國語文中一至中五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每年選範文44篇,但只要求學校每學年選教20-24篇,中四、五是26[20],即整個中學階段平均每年唯讀17 篇,平均每月讀1.5篇,由於課程剪裁,成績稍遜的學生可能讀得更少。與世界各國比較,香港語文科的閱讀量也明顯是偏低的──目前美國是每學年200篇,德國是120篇,中國內地是60篇。筆者認爲語文課程的當務之急是增加閱讀量。可惜20014月公佈的《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對閱讀教學並沒有一個最低量的要求,只是在閱讀範疇的學習目標處有增加閱讀量五個字[21]。據我們目前看到的多套校本教材和七家出版商的初中語文課本,選文都比過去稍多,一般是30篇,這說明大家都意識到閱讀量少是一個問題,但改善的步子太小。一年30篇,即平均每月讀2.5篇,如果每篇1000字,即每天讀80多字!如此低量,如何積澱語感? 課內教得少,期盼學生課外主動大量閱讀是不切實際的。關是要做好課內,才能推動課外。針對課程閱讀量不足,到港交流的內地教師不只一人提議注意增加閱讀量,以一篇帶多篇。[22] 如果以每2-3課節教一篇精讀,1節教一課略讀課文來計算,香港中學有條件每學年在課內讀80-100篇。筆者相信香港教師有能力教,學生也有能力學。課程發展議會應效法內地的做法,爲閱讀量設一個下限,不應放任自流。[23]
值得一提的是《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要求新課程要以能力導向,新教科書雖然也標榜是能力導向,但不少重點在於陳述語文知識,而不是培養能力;也有些誤導,比如語感培養的重點在朗讀技巧,粵語正音等等。有些教科書每一單元的篇章較少(大部分是3篇:1篇教讀,1篇導讀,1篇自習),教讀太少,學生難於在教讀時掌握單元能力,於是教師只好把導讀當作教讀,導致課型混淆,未能充分提供讓學生遷移的機會。更甚的是有些教科書以片斷爲主,影響培養整體感悟的能力。
如某套教材,中一級“語感的培養”單元建議用24節教授,該單元選文8篇,包括:丁玲《紐約曼哈頓街頭夜景》、冰心《說幾句愛海的孩氣話》、老舍《貓》、論語四則、王安石《泊船瓜州》、朱自清《背影》、阿濃《大樹的願望》。這一個單元的八篇選文中,前四篇是節錄,每篇截取100-200字不等。只有後三篇是全文(包括一首七絕)。選段雖然較易突出重點,容易配合單元目標,但難免影響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能力,可能得不償失。而且這個單元8篇選文約有2700字,連同本單元練習裏的擴展閱讀兩篇文章,10篇約共4000字。在24個課節裏讀4000字,課內的閱讀量會不會太少呢? 這套教材較多選段,較少用全文。這樣的訓練符合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需要嗎?
香港語文教育質量不高的第二個原因,是語言訓練不足。《學會學習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諮詢文件》指出,受到公開試倒流效應影響,中學的語文和文學課比較注重精讀課文,語文課的教學偏重內容的分析和記憶[24]。一般來說,單篇課文每課要教5-7(每節40分鐘),其中作者、題解、文體等等講解用去一節,然後是細緻地剖析課文,字斟句酌,尋找微言大義,把一篇文章分割成衆多碎片,較少整體感悟。深究的物件主要就是內容,偶然涉及語文知識,也偏重辨識修辭格。對字詞的理解也偏重靜態義,較少從文章語境中體會字詞活的應用。教師也明白這種分析根本不能提高語文水平,只是在考試指揮大棒之下,大家不得不如此而已。
《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確定中國語文課程以能力爲主導老師在教學中要以能力的培養爲主導[25],這就清楚指明包括校本課程在內的所有教材都應該是能力型的。按筆者理解,能力應該是能夠實行的[26],因此我們語文課程改革的目標必須是培養語文的使用能力,表現在教材上和課堂活動上就是加強語言訓練。語言訓練並不是語文知識點的講解,知識只是能力的基礎,而不是能力本身。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閱讀程度不夠的原因,閱讀量太少是一個,閱讀不得其法是尤爲重要的一個。要得其法,就不僅是機械地解釋文字、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性發掘文章的蘊蓄[27]語感要靠學生在接觸語文材料時感悟,因此語文課應該少講多讀。讀得多,學生才可能提高閱讀能力。讀的機會多,時間多,學生才會自己去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資料、問同學,才能形成自己克服閱讀困難的能力。[28] 我們實在是時候認真提高語言含量,徹底放棄滿堂灌的低效教學法了。
香港中學語文教育的第三個缺點是過於遷就學生。學生不喜歡語文是很普遍的現象,我們應該堅持在學好語文的前提下,儘量照顧學生的興趣,但不能本末倒置,以語文遊戲作主要教材,以漫畫代替文字閱讀。或者投其所好,以粵語入文,寫港式中文1990年的《中國語文中一至中五課程綱要》要求中一學生作文不少於300字,中二不少於400字,中三不少於500字,香港作文課一般是兩節,即中一學生用80分鐘寫300字。中國內地要求5-6年級學生,40分鐘能完成不少於400字。7-9年級45分鐘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29] 相比之下,香港中一學生比內地小學五年級學生少寫100字卻要多用一倍時間!香港學生真是如此不濟嗎? 還是我們的要求太低呢?

因此,新的課程就必須大幅度增加閱讀量,學習內容上要加重語言推敲的比例,改變過往重的傾向,做到協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互滲互透,融爲一體。同時要對學生有更高一點的要求。
2001年筆者曾做了一個調查,瞭解學生喜歡甚麽文章。結果顯示中一同學最愛詩歌和故事性的文章,中三同學對探討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文學作品比較感興趣。原來的課程從閱讀到寫作都傾向于中一集中記文,中二集中描寫抒情,中三集中說明議論,這種分法使老師學生都感到煩厭,應該避免。可惜新課程的多套教科書的框架仍有這種趨向,難免陷於呆板和平面。
課程改革已是世界潮流,香港應急起直追,但最忌饑不擇食,只顧眼前,短視蠻幹。鄰近地區的課改起步都比我們早,我們更有條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必重走彎路,浪費光陰去撿拾別人已拋棄的東西。筆者曾參考了多個華文地區的中國語文課本,特別是中國內地和臺灣的,確實有很多啓發。《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30]這分文件明確了語文的性質,同時也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 “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好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臺灣《九年一貫語文領域綱要》也指出(本國語文)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啓發心智、解決問題。[31] 全分綱要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圍繞聽說讀寫的分段能力指標,重視和突出語文科的主要任務,清楚具體。
香港的《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則富有彈性。說新課程以能力爲主導,旨在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增進他們的語文知識及其它生活常識,並使他們更全面地學習文學、文化,培養品德情意,提升他們的個人素質。按文義理解,這一連串的目標是不分層次的,中國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哪里呢? 課程發展處總監陳嘉琪說:"因應教育改革的全人發展宗旨,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總結各方面的意見和經驗,訂定中國語文教育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內容——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其中涵蓋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並在課程組織、學習材料編選、學習、教學、評估策略各方面,作出相應的轉變和更新,以配合新世紀知識型社會發展的需要。"[32] 用意良佳。可是《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稱本課程的學習內容、可概括爲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寫作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而以讀、寫、聽、說爲主導,帶動其他學習範疇的學習。九個學習範疇不知是按甚麽準則分類的,看來它們並不一定有共同屬性,內容上也互相重疊。《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稱要用讀寫聽說帶動其他學習範疇的學習。如何帶動呢? 中國內地的課程標準有理論、有量化的目標,臺灣的綱要有具體能力指標,香港暫時沒有,據聞也不打算制訂。《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只是列出語文知識點和學習專案,不含能力指標,沒有操作指導,於是或是任由市場主導,或是“瞎子模象”。
從已經審批的教科書,筆者看不到九個學習領域如何相連互通,大多是一個一個獨立專案,作爲知識點羅列出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反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們是否也同意呢? 從出版商的教材看,對知識的解說多,對能力的培養少是很普遍的,比如,在課本印備課文主旨、段落大意,學生就鮮有機會自己領悟。字音字義齊備,學生鮮有機會查辭典(要由老師專門安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稱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好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香港《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也說課堂上學習的篇章只占學生所需要閱讀量的極少部分,教師須善用校內和公共圖書館的資源,確保所有學生大量而廣泛地閱讀,以此積澱語感。教育署提供的課程框架也有一個單元是語感的培養,問題是培養語感如果是一個重點,一個單元是否太少? 培養意味要給學生指一條學習的路,如何培養語感呢? 《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的積澱是不是自然形成的意思呢? 張志公說我們的任務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要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在語文課裏自覺地掌握運用這些規律,採取科學的辦法,因勢利導,使學生不僅從語文課提供的那些閱讀材料中獲得益處,並且從教師指導閱讀這些材料的過程中受到啓發,……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從而大大提高閱讀能力,可以離開教師自己去讀,讀的效果同樣的好。15不能指出方法的多讀並無效益。
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重要部分,上好40分鐘課是語文教學質量之源,放輕課內,期盼學生課外自覺多讀是不切實際的。學生的中英語文能力,關鍵不單在於語文教師語文修養,更重要是語文教師能否掌握有關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技巧。16
能否上好每一課,必要的條件是有時間和空間讓教師專心鑽研教學方法。要上好課,首先需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課程指引。作爲一個課程指引,它要有目標,要有分段的指標,在適當的專案上要有量化的要求,不能放任自流。
再者,提高教學水平不能單靠大學培訓,尤需建立教研組織。正因爲香港的基礎教育缺乏教研傳統,因此,在此課程改革的起步階段,教育當局更需要審時度勢,爲學科教研創設條件,鼓勵扶持。
其三,課改需要有一批好教材。教材應是能力性的單元教材。當前世界上語文教材已趨向能力主題與生活主題結合,以知識點爲框架,固然是太落後,單一的能力主題框架也有些追不上時代了。比較理想的框架應該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如中一進行語文基本能力訓練(語感、通讀文章的基本技巧),中二是各種能力的培養(如記能力,說明能力、描寫能力、議論能力、抒情能力等——是能力,而不是僅僅學文體!)好教材還要能帶動學生去學,如語感,不僅是指出語感的定義,還要指出通過誦讀去培養語感,但不要把重點移到朗誦技巧上去,要緊扣能力一環。還應該向學生指出,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培養語感。好教材要照顧學生的心理需要——明知學生教師都厭惡一年學一種文體的做法,爲甚麽仍要這樣做呢? 好教材要有利於學生學習,要有推動學生學的措施。文章的數量不能太少,每學年最少要有80篇,同時也要注意質素,必須精選。那種不理好醜,順手拿來就用的態度是要不得的,課堂閱讀的文章必須是優秀文章(範文)。爲了避開版權困擾而放棄名家名篇,自撰充數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好教材要注意增加語言含量,真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才能落實培養學生的能力。
課程改革的指揮棒其實在考試,這是誰也知道的,所以如果公開考試仍是考內容,那就只能是大家繼續讀天書、背天書。只有公開考試真是考能力了,課程才能真的改了,課程改革才會成功。
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教師,教師是改革的動力,不是改革的物件,這一點教育當局的決策人不可不察。教師需要空間。讓每所學校的教師自編課本不是給教師空間,而是坑害教師。有多年教研傳統,有嚴密專業組織、課業負擔比香港輕得多的地區尚且要有中央課程、地區課程,香港憑甚麽遍地開花地搞校本? 這是不是也一種土法大煉鋼的狂熱瞎指揮呢?

老師需要有教材,需要有進行教學研究的時間、這才是真正的空間。如果有空間,教師就真的能有校本”——因應學生情況微調課程──增潤刪削;如果有空間,教師就能研究讀寫聽說如何結合,在教學中融爲一體;如果有空間,教師就能真正的動腦筋想一想,設法改變當前學生寫得少,教師疲於批改的局面……
香港中學語文課程需要改革,香港中學中國語文教師需要支援。我盼望教育界仝人能在其位謀其政,真正負起自己的責任,那麽,香港中學中國語文課程的缺欠將日益縮減,前景光明
[1] 陈嘉琪(2002), 载于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中文组编《涓涓江河》, 香港: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

[2] 周汉光(2002)香港中学中国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和内涵, 载于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中文组编《涓涓江河》, 23-22

[3]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 香港:政府印务局, 1


[4]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 香港:政府印务局, 3


[5] 谢锡金(2001)香港的语文改革, 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1.7

[6] 周汉光(2002)
香港中学中国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和内涵, 载于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中文组编《涓涓江河》, 23-22


[7] 徐自强(2001)〈在中国语文科新课程教学设计实验场计划总结会上的讲话《中国语文科新课程教学设计实验场计划资料册》, 香港: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

[8] 卢剑良(2002)
踏上新课程之路, 载于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中文组编《涓涓江河》, 349


[9]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编(2001)《中国语文科新课程教学设计实验场计划资料册》, 香港: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

[10]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 香港:政府印务局, 39


[11] 七套商营课本是指启思出版社出版《启思中国语文》(本文简称「启思」)、启思出版社出版《生活中国语文》(本文简称「生活」)、朗文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朗文中国语文》(本文简称「朗文」)、现代教育研究有限公司出版《中学中国语文》(本文简称「现代」)、商务印书馆出版《学好中国语文》(本文简称「商务」)、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新理念中国语文》(本文简称「教图」)、新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新亚洲中国语文》(本文简称「新亚洲」)

[12] 何文勝香港七套新編中國語文教材初版的編選體系研究》http://www.chineseteachlearn.com

[13] 何文勝香港七套新編中國語文教材初版的編選體系研究》http://www.chineseteachlearn.com

[14]
教育署中文组(2001)《中学中国语文学习单元设计示例》,香港:香港教育署。


[15] 依出版商建议抽选, 表中序列与教学顺序无关。

[16]
黄凤意
简加言编着(2002)《中国语文》,香港:福建中学(小西湾)(本文简称「福中本」)。比较表只列出该书阅读课本部分。


[17]
施仲谋(1996)〈几地学生语文能力调研究〉《全国青年教师中学语文论集》, 北京:语文出版社。


[18]
李怡(1999)《香港语文教育环境对语文学习与教学的影响暨有关语文学科学浅淡》, 香港:中文大学1999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


[19]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0)《学会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咨询文件》, 香港:政府印务局, 6

[20]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1990)《中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 香港:政府印务局

[21] 《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2001), 10

[22] 钟德赣(2001)〈评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编《中国语文科新课程教学设计实验场计划资料册》, 香港: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初中三年课内读180, 背诵优秀诗文80,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阅读名著6-9本。

[24]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0)《学会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咨询文件》, 香港:政府印务局, 6

[25]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 香港:政府印务局, 10-11

[26]

黄政杰《课程设计》(台湾东华书局, 1993)


[27]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8] 魏书生《语文教学》(沉阳出版社, 2000)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1] 《九年一贯语文领域纲要》网址:http://teach.eje.edu.tw

[32] 陈嘉琪(2002), 载于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中文组编《涓涓江河》

15 庄文中编《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6 胡少伟《教育工作者看香港教育》(广角镜出版社, 199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20:02 , Processed in 0.3055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