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世纪感情备忘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5:1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十世纪感情备忘录
  毛尖
   
      
    饭桌上,罗岗这样描述最可怕的人生:你在师大出生,你爸是师大的,你妈也是师大的,你们住在师大宿舍,你跟对门小姑娘青梅竹马长大,她妈是师大的,她爹也是师大的。你和小姑娘先在师大附幼,然后师大附小,然后师大附中,然后师大,一路同学上来,毕业以后双双留在师大。你们结婚,你们生孩子,孩子继续,师大附幼,附小,附中……
    可吴晓东淡淡一笑,他不这么看。《漫读经典》中,他用“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解释了传奇。托纳托雷的影片《海上钢琴师》,他拿来和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对读,“男爵和1900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守住了自己的边界,也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创造了一种在限制中穷极可能性的生活,最终也守住了自己的传奇的疆域。他们遵循的是另一种逻辑,一种以有限去叩问无限的逻辑,他们穷极的正是限制中的可能。”
    以有限叩问无限,几乎就是晓东的姿态。十年前,我们在一次山西之行中认识,罗岗用“北大著名男生”介绍他,他眼神温暖、温文尔雅,一桌女生多少都有些苏曼殊云“恨不相逢未剃时”的感觉,所以大家使劲说话,小时候那样,为了引起别人注意,结果表现出了疯癫。但晓东只是微笑,以不变应万变,没听他说过他妈的,没见他笑到头发乱,在一个熙熙攘攘的时代,他没有一分钟失态,也一分钟不曾苟且。文学教育越来越贫血,学术规范越来越教条,他却一直道成肉身,坚持以三十七度的体温教书、写作、生活,不狂热,也永不冷却。
    事实上,正是在晓东身上,我第一次意识到,狂热或者说狂爱,并不是文学研究者的DNA,换句话说,敏感和沉潜才是激情的最佳赋形。
    “敏感又沉潜”,这是晓东对青年加缪的概括,后来,“敏感”被他用来描绘过张爱玲,“沉潜”被他用来形容过“S会馆时期的鲁迅”,我觉得这也准确地概括了晓东本人。读《漫读经典》,很多次,我为他无与伦比的诗学解读能力所倾倒,而这种能力使这本书的写作,遥遥地越出了批评范畴,成为创作,成为激情的隐秘表达。
    《阳光•苦难•激情》是晓东的一篇早期文章,我记不清自己在各种场合多少次地读过它,因为他文中引到的茨维塔耶娃的著名独白,“我生活中一切我都喜爱,并且是以永别而不是相会,是以决裂而不是结合来爱的。”我看了茨和有关茨的很多文章和书,终于在茨的传记中重新看到这句话,却反而不那么激动。后来我明白,这些引文经过晓东的再叙述,恰似春雨楼头尺八箫,不必再问樱花桥。
    所以,拿起《漫读经典》,你可以先把书中的引文看一遍,它们就像加密的线索,勾勒了晓东的抒情地图,说得更准确些,这是一张代表性的抒情地图,一半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的中国阅读,一半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陆阅读,合在一起,它显示出一个中国文学研究者的激情和抱负:二十世纪感情备忘录。
    同时,这个备忘录,因为其鲜明的中国胎记,也可以被视为吴晓东对中国感性世界的诗学整理。书中,无论是卡夫卡的寓言,博尔赫斯的想象,还是福克纳的时间、昆德拉的存在,都在指向这些作家的中国旅程。而且有意思的是,异域十篇和本土十篇有着几乎是精心策划的对称性,比如,1990年8月,他写下了《失落者的歌唱》,讨论了萧乾的激情,隔了四个月,他描绘了加缪的激情;2004年3月,他完成《尺八的故事》,追踪了卞之琳的文化乡愁,5月,他写下《二十世纪最后的传奇》,深化了同一个主题,用他的引文来表达:“仿佛可以从草地上悟出长久以来在内心折磨着他的那个东西:对于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这些思想本身可以延绵不断,比生命更长久。”
    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很多人事变迁,但晓东一直在北大。这些年,也只在大大小小的一些会议中和晓东碰面,好像总在告别。那年山西会议,我们一帮上海去的打道回府,晓东因为比我们晚走,一个人来送我们一帮人,买了很多吃的喝的,我们在检票口和他挥手,想起一句话,“这样的成员从来也不会很多,但总是至少有一个存在于某处,而这样的人有一个也就够了。”
    因为有这样的一个人,文学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00 , Processed in 0.0699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