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谈:摄影的当代艺术方式——以海波的创作经历为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9: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谈:摄影的当代艺术方式——以海波的创作经历为例
发布时间:2011-10-12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邬树楠 责任编辑:王江

 

    论坛主题:摄影的当代艺术方式 ——以海波的创作经历为例
  参与对话嘉宾:蔡萌 李媚 海波
  时间:10月15日下午15:00—17:30
  地点:宋庄美术馆2层学术报告厅

  作为雅昌艺术网子网站的雅昌摄影网一直立足中国影像发展,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根本。凭借雅昌艺术网的强力后盾,雅昌摄影网在2010年末推出的系列视频访谈节目“对影成三人”在业内迅速走红,并成为众多学者,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的访谈项目。经过雅昌摄影网栏目策划团队的共同努力,组成了由著名摄影理论家李媚为学术顾问,雅昌摄影网编辑为策划,摄影网艺术总监蔡萌为主持人,以雅昌艺术网为支持,视频为呈现方式的制作团队,并成功推出系列访谈:荣荣&映里、王庆松、史国瑞、王璜生、顾铮、靳宏伟、于德水,郑幼幼等一系列视频对话。栏目由主持人与摄影界之精英人物针对热门摄影事件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不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达至融汇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辩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看似无厘头,实则引导嘉宾发表颇具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营造日常聊天的形态、谈笑风生的气氛,力求轻松地剖析摄影热点事件与热点现象。
  此次“对影成三人”又将录制现场移至宋庄,在这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创作基地中,首次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不仅仅将台上的三位嘉宾的思维扩大,更融入了现场观众的对话交流,成为一个由嘉宾为主导,以互动为手段的现场论坛。此次邀请到的嘉宾是:著名摄影艺术家、被评为2011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的海波。被誉为中国摄影界的“教母”式人物的著名摄影批评家、策展人李媚,以及雅昌摄影网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蔡萌。在此次对话中,三位嘉宾将以艺术家海波的创作经历为线索,映射出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特殊的地位,并对中国当代摄影进行一次发散式的讨论。摄影为什么称之为摄影?它与当代艺术的发展关系又将如何?作为以摄影为方式进行创作的当代艺术又将呈现出哪些特点?尽请关注雅昌摄影网系列视频访谈现场“对影成三人——《摄影的当代艺术方式 ——以海波的创作经历为例》”。
  嘉宾简介:
  海波:
      1962年生吉林省长春市。满族,辽宁昌图人。
  主要展览: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1年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
  2002年“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9-2000)”;2003年北京“开放的天空”;2004年美国“过去与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及影象”;2004年德国“中国当代摄影及录象”;2005年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新西兰“中国当代摄影及录象”;加拿大“物质分类”展等。
  获奖:
  曾于2004年获意大利第55届MUSEO MICHETTI FUANDITION奖,2010马爹利艺术非凡人物。
  李媚:
原《现代摄影》、《焦点》杂志主编,曾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艺术总监、北京爱普生影艺坊策展人。现任雅昌摄影网顾问,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著名摄影活动家、策展人;2005年获连州国际摄影节“年度策展人奖”;2009年“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总策展人; 2007、2009,2011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组委会学术主持。
  蔡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策展人,雅昌摄影网艺术总监,广东美术馆摄影项目总监 ,现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9:43:09 | 只看该作者
  海波作品: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9:44:0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份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生的课堂作业。指导老师宿志刚让学生寻找30个电风扇作为拍摄对象,通过每一阶段的拍摄一步步深化了一台普通电风扇的意义。对摄影者或许产生一些启发。摘选部分,供学习交流之用。
  第一阶段:记录摄影简单明了的记录形象,表现电扇的质感、强调用光。
  第一步,要把物体拍清楚了。告诉人家,我选择拍摄了电风扇。




  第二阶段:概念摄影
  准确反映机械的特点,表现产品的内在机械特点,产生新的形象。以上两个阶段都不包含摄影者个人的情感、只是客观的反映。
  这个阶段是解构。把电风扇拆开来,这是视觉语言的再创造。




  第三阶段:想象摄影
  加入摄影者个人情感的体现,重在表现电风扇与人与环境的关系。电风扇在此的地位已不是最为重要的。
  自己的创意。把电风扇放到生活社会当中,表达它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四阶段:自由摄影
  完全反映摄影者自身的特质,电风扇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无技术的东西,只是一种概念。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摄影方法,反映自身的主观意念。虽然自始至终拍摄的是电风扇,但所拍摄的作品都是完全不同的,通过逐步的观察和选择使摄影者的主体意识逐渐强化。
  这个阶段,实际画面中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电风扇。




  通过整个拍摄过程,锻炼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强化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和他的生活阅历,经验及其对现实世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主体意识的产生也正是源于人对生活的认识,人对生活的实践,人对现实的思考及在此基础上的超越。这一飞跃迫使艺术家更加深刻的剖析生活,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修养水准和自觉意识,透过貌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发现并捕捉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并提炼出事物中隐含的意念与哲理,使作业传递出一种信息,具有鲜明的个性。
  宿老师的“只言片语”:
  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传播的时代。如何把握手中的相机,如何控制你的观看方式非常重要,我们要站在国家的立场,民族的立场去看。
  摄影不是为了表彰,是为了记录生活、历史,在任何事物当中,人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观看,为什么拍,为什么发表。首先要解决我是谁,我的文化修养,我的社会身份,我拍风光,是为了消遣,我拍生活,是想表达我对生活、社会的意见,发出我的声音。
  我们的文化修养、对社会的认识判断,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立场,我们以自己的文化立场来审视观看这个社会。
  每个镜头的叙事是否带着自己的情感、文化。把你的情感赋予被摄物体,这需要训练,像鹰找食物那样,俯视,找到你像要的,对准目标,一头扎下去。
  只有带着文化判断的观看,你对这个世界的审视才变得有意义。我不相信,如今这个矛盾丛生的社会生态,你没有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即便是杭州这个城市。
  我带学生走向社会,去工厂拍摄。分几个部分。第一,拍工人;第二,拍工人群体;第三,拍工人与他的家人;第四,拍工人与他们相关的行业,比如邮局的递送员;第五,拍工人工作的环境,厂区作为主题。
  带着学生去日本四国拍摄关于宗教的题材。事先布置功课,让大家研读日本四国的历史沿革及其与佛教的渊源。带着学生赴日本进行为期一周的拍摄,拍摄过程中规定不能走回头路。拍摄的短片在世博会播放后,获得日本四国当地政府的认可。
  流媒体等新技术是这个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影像时代站在前沿的摄影人,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尝试着用新的媒体技术去表达我们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看法与意见。案例一,南方都市报一段摄影记者采访柬埔寨制作的短片;案例二,南都的《杀女之惑》表达了一个时代中的小人物的个人遭际,真实可感。年轻爸爸面对脑瘫女儿的心理困惑,在网络上写了一篇“我要杀死女儿”。
  对话访谈:
  做有价值有意义的摄影
  问:您在讲课中提到要从国家民族的立场去看待问题,这个对于我们普通无法解除重大历史时刻,重大新闻现场的摄影人而言,对于身处浙江二三线城市的人而言,似乎话题太大。我们应该如何从现实角度出发,来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摄影呢?
  宿志刚:从国家民族的立场指的是某些摄影现象。比如有人拍中国的乞丐,乞丐有被动的乞丐,也有主动的乞丐,这并不是一个社会的主要问题。去美国你不拍,在中国你就拍。就说中国没有人权,难道美国就有人权吗?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你要做有意义,有价值的摄影。
  像在一些小的城市里,可能没有那么深的思想,但是你的每个作品里还可以有真善美。你拍大自然日落日出,我可以拍破碎的江河。中国的山水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都被破坏了,我拍这些山河破碎实际上是一种警示。告诫大家不要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真善美,我是很严肃认真地向社会提出了批评,希望政府去处理这些问题,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问:用照片去提出问题批判,是摄影的功能。
  宿志刚:对,你要提出问题。你无关痛痒地拍些大自然,是作品,但他没有力量,没有共鸣。
  摄影需要逆向思维
  今天课上没提到一个问题,摄影家要学会逆向思维创作。当面对一个创作问题到时候,你不能仅仅只是直观地去反映。先直观面对,我观察你,了解你的内心,你的情感,然后相处融合。还要考虑一些社会元素,你有房,你有车,我才能和你结婚。但是我又爱你,这矛盾吧!这就是对我的价值观的考验。这是一种创作方式。
  另一种创作方式,我反向走。柜子和门,他俩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好莱坞的电影叙述模式。你看阿凡达,哪有那样的事,但是他跑到另外一个星球找那个女的,相爱的是真的。这是男女之间必有的爱情关系。可是这个蓝脸的阿凡达,这个人没有。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关系。情感是真的,故事是假的。
  我们往往是故事某年某月发生什么事,但是叙事的时候是用社会的价值观来衡量。有些人不可能那么公式化,政治化地谈恋爱呢?我们摄影家要学会逆向思维创作,创作是思维方式的结果。这样才出现了小说、电影。
  我教学生,不是教你怎么拍月亮,怎么拍太阳。而是教他怎么告诉人家你心中的月亮的故事。好看但是没有意义,上千个人都拍过了,不差你一个。而关于这个月亮的故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的故事。
  思想内容第一  形式次之
  问:涉及到好看与不好看的问题,有人很注重光影、瞬间。
  宿志刚:对,光影瞬间是好看不好看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在表达我思想情感的时候也利用光影。我没有光影怎么会有意境呢?意境是人类的情怀,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意境,你觉得是这一刻,我觉得是那一刻。这和你个人修养,文化方式,还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决定你拍摄的立场。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和农村也是有差异的。生活在农村的可能很难记录城市,因为你和这个城市会有抗争。如果我从小农村长大的,和农村生活就会有深厚的感情。比如我从小骑着猪长大的,我看猪就特别可爱,可你城市来的,看猪躲老远。
  问:现在摄影人的身份非常暧昧,比如一个官员喜欢摄影,想拍纪实,但是周围的氛围或者他的摄影老师会教他拍风花雪月。
  宿志刚:每个人从事摄影的目的不一样。有人是养老,找寄托,有些附庸风雅。有些停留在摄影发烧友。而有些是用摄影来叙述文化、命运,甚至影响社会进程。比如谢海龙的作品影响了中国的国策。他的作品推动了希望工程,影响非常大。有些人拍了一辈子小孩,也就是小孩。每个人叙事能力不同。
  问:很多人也立志于拍摄纪实,首先是解读社会,再寻求影响社会,但他不知道怎么下手。
  宿志刚:这就是你们这次活动的意义。很多人满足于拍摄风光就满足了,他并不想达到文化的层面。锻炼身体,身心愉悦就够了,我们就没必要太去勉强。你不能指望他要达到谢海龙那个层面。
  问:你怎么帮学生界定哪些作品是否有意义?
  宿志刚:一个是我看多了,一个是我的阅历帮我更多了理解这个社会。我通过自己的选择判断哪类是思想的叙事,哪类是形式化的叙事,哪些是技巧性的叙事。
  在学生教育这块,一个是校园的学习,另外在主流的教学结构当中,有10-20%的课程,我会请一些摄影家,比如王文澜、贺延光、谢海龙、卢广、刘铮这种各种风格的摄影师到学校讲课,也会请一些文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到校讲课,这是我教学结构当中的一部分。我要让教育多元多样化,让孩子们知道多种可能,他毕业后知道可以有很多选择的道路,让他选择自己最适合的那条路。
  经典与实验
  问:你们对学生实验影像这一块看重吗?
  宿志刚;我很注重这一块。它在某种程度上预示未来的影像发展,有创造性。
  问:那如何处理好学生实验影像和我们经典摄影之间的关系呢?
  宿志刚:中国摄影界对史的梳理力量一直不够,这是不健康的发展。我曾经尝试做一些梳理,写了一本《中国摄影史略》,以断代史的方式进行研究,挂一漏万,无法面面俱到。摄影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相对要弱。学美术的孩子,张嘴就能说中国美术史上的大家,吴道子、八大山人,但是很多摄影家可能都不一定知道摄影史上的那些经典摄影师和作品。这个团队缺少对史的关注和阅读,因为前期这方面的写作本身就缺乏。没有史就没有文化传承。我们一定得在前人的文化传承下发扬光大的。当然,中国也缺少摄影理论家、批评家,这些人会进行评判,会让大家有清晰的方向。
  现在有一部分学生是接受新事物,直接产生了新东西,不管传统。还有一类是对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深,关注自己的文化,都有。现在学生的浮躁和社会的浮躁有关,是社会浮躁的产物。但是有一点,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拍风花雪月的照片。
  问:您觉得这是未来的希望吗?
  宿志刚:我觉得这样是对的。他很严肃地思考自己生存的问题,很严肃地考虑自己的感情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是不是真挚,思考自己真诚的付出能否在社会中得到真诚的回报,发出自己声音,让社会注意他。社会应该帮助青年人形成好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能帮助以后这些社会的中坚力量支持整个国家。
  问:现在这些摄影爱好者一般大学毕业,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能力,但还是有很多拍风花雪月。
  宿志刚:他有文化能力,但是缺乏一个好的引导。摄影界的引导非常重要。尤其是这些摄影大赛的金奖、银奖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树立影像的标杆。我觉得题材特别重要。这次青年摄影大赛,虽然比国展作品少了很多,但是它在题材上非常多元丰富。
  流媒体与单幅图片,各走各的路
  问:您刚才提到流媒体,您觉得随着流媒体以后是否会取代静态图像,因为可以从流媒体当中选取一帧。
  宿志刚:这种可能有,但还是不一样。你单独创作一张作品使的劲和单独创作流媒体用的劲,结果还是不一样。因为流动过程中的单帧和我非要拍的那一瞬间,主观倾注的关注、观察是不一样的。流媒体很难取代单幅,应该是同时并存,因为价值功能不同。奥巴马竞选总统,一定是满大街头贴上图片,每100米一定要看到他的图像,这是他宣传策略对视觉方面的需求。但是网上也要有奥巴马的讲演视频,树立奥巴马的形象。并不是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做竞选的政治宣传的时候,两种载体必须都得用。路上得看见,回家上网也得看到。这两种媒介各有各的功能。
  问:我们是否倡导摄影人拍照的时候顺便拍视频?
  宿志刚:摄影人我不一定这样要求。但对我的学生,我一定会告诉他,你一定得回拍活动影像,你一定要学会剪辑活动影像。一定要会剪辑,一定要会外语。你才能在今天的社会生存下来。这是我告诫年轻人的。
  匆匆上马的高校摄影队伍
  问:您觉得我们大学摄影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如何?
  宿志刚:师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自己都没有达到那个境界,能指望学生达到什么程度呢?这块很重要。老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文化水准需要提高。
要提高眼界,他的知识决定了更多学生。他在技术方面要更加钻研。
  问:对于老师的创作,您怎么看?
  宿志刚:老师要有创作的时间,没有这方面的时间,你对学生的创作也不好把握。老师必须要参与创作当中去。大家纷纷上马,教师的队伍准备还不够成熟。能拍的不见得能讲,能讲的人不见得能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9:41 , Processed in 0.1151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