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简庆福
香港摄影大师简庆福的大名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传到祖国内地, 当时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 老师拿他拍摄的作品作为范例, 让我们领悟其高超的技巧。说实在, 当时我们年轻并不真正理解简先生的摄影艺术成就, 有时还感到似乎“缺乏点政治”。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 同香港摄影界交流逐渐增多, 我和简老成了忘年知交,发现自己原来的看法太肤浅。藉此《简庆福摄影艺术》影集的问世, 我欣然向广大读者介绍今天对简老其人其艺的解读。
打破洋人独占鳌头, 尽力为国争光
在上世纪20年代前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一带已有华裔同胞从事摄影,但那里的影坛基本还是由洋人主导。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尤其在50年代后)港澳和东南亚的影坛出现了戏剧性的大变,华人摄影脱颖而出,以特有的东方神韵,高品质制作扬威四海,其中以香港陈复礼,简庆福和黄贵权等为代表的作品最为突出,应特别指出的是, 其中第一个打破洋人独占香港影坛鳌头的是简庆福。
简庆福(1921出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达港澳,经商之余从事摄影。他的早期拍摄的《水波的旋律》以极其娴熟的光影语言和出众的表现技巧,1954年获得香港摄影沙龙的金牌,这是华人在该影赛上首次夺冠。在此同时,他拍摄的《海恋》等又在国内外多次摘金捧银,他的作品连续四年获得香港摄影学会推选为最佳照片奖; 1953-1956年他被国际沙龙列为世界十杰,从此“四连冠”的美誉蜚声影坛。由于简老等的引领, 海外华人摄影日趋繁荣, 以特有的中国风格屹立于世界摄影界。
目击现实讲究光影 铸造黑白经典
在影集中,简庆福先生20世纪40—50年代拍摄的黑白摄影作品显得尤为夺目,被堪称为经典。它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之所以仍为影坛传颂,其原因有二:
一是,它们是上世纪香港、澳门历史的见证,不可再得图像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澳门百废待兴,正处于医治战争创伤,复苏经济的转折时期,触目惊心的现实,使简先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镜头对向了民间生活,拍摄了港澳的世象百态,在这些作品既揭示出老百姓的疾苦,又反映了他们向往和平生活的希冀。从中我们可以形象地见到当年港澳的历史真相和民众心态。
二是,这批作品标志着简先生摄影艺术的成熟,是他摄影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水波的旋律》、《海恋》、《渔光曲》、《奔向自由之路》和《两修女》等均出自这个阶段。原先简老只是移居港澳后才开始参加摄影沙龙活动,但由于他勤恳钻研又有美术基础,很快就谙熟摄影特性和其表现技巧,成为香港摄影界的佼佼者。这个时期的作品在摄影造型上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六十多年过去,我今天重温简老这批黑白摄影作品有个意外感受,过去年轻时对港澳摄影沙龙有种偏见,认为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内容空洞,玩弄形式,是白领票友的光影戏作。简老是香港摄影沙龙的中坚,而他的大作与我们心目中的沙龙概念甚为不一,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艺术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