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书法的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4 14:0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对书法的认识
(肖文飞/文)

    肖文飞,男,湖南嘉禾人,1968年生。美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永和书社社员。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任学术部主任,并兼任《东方艺术·书法》执行编辑。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4:03:44 | 只看该作者
一、书法“三理”

    物之理:即书写工具材料的性能。“笔软则奇怪生焉”,它的柔软造成了用笔以及由此产生的线条的丰富复杂性。还有纸张、墨等书写材料的性能对书写也有重要影响。这是自然之理,是物理层面的,也是技术层面的,对工具材料的运用必须符合其特性规律。

    字之理:汉字体现了中国人对空间处理的独特智慧。书法除了要满足造型艺术美的原则之外,还要符合汉字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规定性,除了要以可识性为前提外,汉字的书写还具有一种先后顺序,即笔顺,书写必须照此展开。汉字的限定使其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规定性,但在保证汉字可识性的前提下,又可发挥书写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汉字进行变形,使书法的造型具有充分的延展性。

    情之理:情感的真实表达。情有大小以及共性与个性之分,如何使自己表达的是真“情”而不是假“意”?如何使自己表达的“小理”摆脱偏执和狭隘,而通“大道”?对文化的了解越深入,依托的文化背景越深厚,书法所呈现的情理越靠近这棵大树的根部,因它所依托的是一种穿越千古的最深厚最广泛的共性,因此,它所呈现的情感不会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它有别于个人矫揉造作、苍白无力的低吟浅唱。

    面对第一个层面的理,书法家就是一个手艺人,对工具材料习性的掌握越熟练越好,它是表达的基础。

    面对第二个层面的理,书法家是一个汉字造型艺术研究者,通过研究历代书法经典,找到一些符合个人特点的造型规律,从而表现出书法造型之美。

    面对第三个层面的理,书法家必须成为一个文化人,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文化、艺术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个人的“小理”能通向“大道。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物之理”是基础,“字之理”是中介,“情之理”是高度。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4:04:42 | 只看该作者
二、书法“三性”

     空间性:墨在书写材料上对空间的分割构成书法的空间性。

    时间性:汉字具有笔画顺序,书写时按照笔顺依时间推进,一般一次完成,不可修改。

    语义性:书写可识别的汉字,构成了一定的语义。它对书写产生潜在的影响,如“大江东去”和“小桥流水”,如严整的律诗和相对自由的画论,给书写者带来的心理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4:05:20 | 只看该作者
三、书法审美的三个层次

    首先,是墨线所分割空间在视觉生理上造成的直觉感受。在这一点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者,判断大致相同,如对“黄金分隔”比例下空间的审美认同。

    其次,进入到笔墨层面。接收者根据书写留下的痕迹对作者当时的书写状态进行还原,从点画和书写节奏中获得审美体验。它需要接收者具备一定的书写经验,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书写经验越丰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越深刻,那么,这种还原就越具体和清晰。

    最后,在上述的审美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上升到与社会、历史、民族、哲学等诸多因素的联系,并从中找到依据,得到验证,从而,使本是相对狭隘的个人审美上升成为一种以更为宏大深远背景为依托的共性审美。

    三者的审美愉悦程度依次递进。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4:06:32 | 只看该作者
四、传统书法的特点

    传统书法在中国艺术的殿堂里占据独特的中心位置,与文学、绘画相比,书法精英艺术的特质尤为突出,其话语权一直就由上流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所把持,历代书法艺术的参与者无不兼有士大夫、文人、学者的身份。

    实用性:书面沟通,表情达意。在这个层面上用汉字书写来称呼或许更为确切。文字乃表情达意的媒介,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汉字书写是书面沟通与交流的惟一方式,所有的典籍、公文、诗词文赋都不得不通过汉字书写来传达。

    生活性:汉字书写构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部分。在古人的生活里,毛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汉字书写构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部分,他们对毛笔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字书写的亲切和熟悉程度是当代人无法比拟的,许多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便是这些不经意的日常书写,如信札、文稿等。

    文学性:书法与文学相伴而生,完美匹配,高度和谐。许多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观照。同样也是彪炳史册的经典,如《兰亭序》、《寒食诗》等。在古代社会,书法与文学相伴而生,完美匹配,高度和谐。

    人格性:书法作为文人士大夫人格修炼的手段,并被赋予道德伦理的人格涵义,书法是人格外化的结果。在古代社会里,书法作为文人士大夫人格修炼的手段,并被赋予道德伦理的人格涵义,书法是人格外化的结果,故而诸如“心正则笔正”、“人品即高,书品不得不高”的判断大量充斥于古代书论中。

    在传统书法中,上述四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和谐,实用性和生活性决定了书法(汉字书写)的大众参与,文学性和人格性则是精英们的属性。如果说书法是一座金字塔,那么,实用化和生活化则构成了这座金字塔庞大的基石,基石庞大的程度决定了塔尖的高度。

    在传统人文环境未曾改变之前,书法是一个完满自足的稳定系统,其自在自为的发展并未遇到任何实质性的危机。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4:07:02 | 只看该作者
五、传统书法在当代的困境

    到了当代社会,由于传统人文环境的日渐丧失,与之息息相关的传统书法的存在环境也发生了巨变,书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首先,钢笔和电脑的发明已经让当代人远离了汉字书写,书法已经与日常生活疏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变得不再不可或缺。

    其次,作为传统书法的最主要的参与者——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不复存在,大多数的社会精英已经不再介入到书法领域而分流到其他领域,书法已从传统社会中的精英艺术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由一种生活技能转变为专业艺术。无形间导致了书法由中心向边缘的逐渐滑落。

    再次,书法形式并不适合现代诗文的表达,而选择新的书法形式来表达现代诗文,至今仍未见有成功的范例。当代书法在书写内容上千篇一律地抄写唐诗宋词实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在这种意义上,书法介入当代生活的能力已经不可避免地减弱。

    最后,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已经不是当代社会人格的最高和惟一标准,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

    传统书法的诸多特质在当代被逐一抽空。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4:07:34 | 只看该作者
六、突围

    有得必有失。当不得不卸下书法上的附加物,在缺失掉一份厚重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一份难得的轻松。书法由“他律”走向“自律”。我们终于可以轻装上阵,把更大的精力投放到书法本体。

    视角转变:如把书法欣赏的最小单元由传统书法的“字”推进到“单元空间(被分割的最小空间)”的感受上,如“科学的汉字艺术观”的提出。把原来在传统书法中占第二位的元素提升到第一位,使书法更符合当代审美。

    向相关领域借鉴:书法既然作为当代艺术门类的一部分,它就无法游离于这个范围。书法必须从绘画、建筑、设计等艺术门类还有中西方艺术观念中,汲取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成分,积极参与到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中去。

    外部的突围:把书法中的一些元素作为材料运用到创作中,但其所表达的核心已经不是书法,如“现代书法”、“学院派书法”、“书法主义”等,它离书法的内核如此之远,以致不被书法界的大多数所认同。

    内部的突围:它从书法的内部生长,仍然根植于传统,但它是把传统书法中本就具有的某种元素强化出来,使书法更能契合当代的审美,如“流行书风”和“艺术书法”,它的核心仍旧是书法的,但它强调的首先是基于视觉艺术角度下的书法。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4:08:07 | 只看该作者
七、未来书法的一种可能

    在当代,在用笔上与古人一争高下的机会并不多,而在空间构成上,古人或许还留给了我们机会。

    注重形式构成是当代书法的趋势。

    但应该警惕目前书法界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即以牺牲时间性,来换取空间性。

    书法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共生体,二者无法截然分开,它表现了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认识。空间性是书法与其他视觉艺术的共通点,而时间性则是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也即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前述所说书法首先是一门视觉艺术,并不意味着对时间性的放弃。如果过分强调书法的空间性也即它的视觉构成,放弃时间性的同时,也就放弃了书法的核心。

    当代书法有可能在空间上获得突破,从而对当代艺术做出贡献,但这种空间应该是中国特征的,而不能从属于西方绘画中的抽象构成。西方的抽象绘画艺术完全从视觉出发,它所形成的空间大都是一些简单、机械的几何形,而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共生,使得中国书法形成了圆融、有机、丰富的不可名状的美妙空间,它源自于中国人对时空的独特理解,根植于中国文化这棵大树,是中国哲学、美学的具体呈现。

    注重形式构成是当代书法的趋势,但如何不让它流于机械和表面,这是当代书法面临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在传统经典中,不乏在造型上很过分者,但它“理”在其中,松与紧、疏与密、放与收,期间的转换过度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它应该是一种合理、有机、圆融的自然呈现,而不是简单生硬的摆放。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4:08:4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02 , Processed in 0.1026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