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颐雯:他们的中国,他们的时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8 18:5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颐雯:他们的中国,他们的时代


  ——浅谈韩寒、郭敬明及其写作


  人们已经无法不去谈论他们。

  在人们表达过了忽视、震惊、不满等等态度之后,郭敬明和韩寒依然是难以回避的。无论你是否愿意,提起更年轻一代的作家,这两个人就是他们的代表。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中有巨大的影响,他们正在成为某种产业;他们越来越频繁地被文化圈关注,这已然成了世纪之初的一个问题;所谓传统文坛也在悄悄地了解并且承认了他们,“文坛”也怕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可是,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说?

  韩寒及其理想之国


  从《三重门》开始,我们可以相信韩寒的才华了。他的语言闪现的机智,他的文字中的犀利,充满机巧的观点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能够使他与他的同代人拉开距离,都证明在“80后”中韩寒无疑是出众的,并且是第一个被市场充分认可的“80后”作家,无可否认的开了风气之先。更令人意外的是,虽然他旗帜鲜明的反“文坛”,他却因为他的反主流的姿态而更多的被“知识分子”和“文坛”中的专业写作者认同——在这方面韩寒比郭敬明的处境要好得多。

  于是,韩寒认为自己和其它80后不一样。我相信,他外露的自信,他尖锐到咄咄逼人的姿态绝不仅仅是所谓炒作,这些也都证实着他的巨大野心。这很好,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应该是个写作领域的野心家。韩寒的野心不只在于他所标榜的优秀赛车手,而是在于他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已被定义的青春小说作家,他认为他的智力和才华远不止于此,无论是对于写作还是生活,都要进行自己的的尝试。

  他近期的作品《他的国》也明确地展现了这种野心。

  韩寒曾经说:“以前找我签名的都是一些女孩,而且普遍是低龄化的,这几年我发现很多的男性,甚至我在比赛的时候,有一些中年的来找我签名,80%都是男孩子找我在书上签名,女孩子越来越少,我的书的销量又没有特别的下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意味着可能真的会有一批更加会理解你,能够稍微读懂你一点的,可以长久一点的读者出来。而不是那种很肤浅的。”随着自身的成长,可以不再是青春文学的代言人,可以真的在成年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一个重要位置,这个想法在韩寒的小说《他的国》中表露无疑。在这篇小说里,他热衷于表达成年人所关注的一切。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不仅在他的博客上占了很大部分,在他的小说中也占足了分量。他要讽刺这个时代,讽刺社会,讽刺情感,用讽刺和调侃来面对成人世界。可能他认为这是他所能做到的最为有力的方式。他希望可以写一部讽刺这个时代的作品,写一部关于成人世界的作品,这是《他的国》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这是一个有关青春,有关自由的神话。彷徨的小城青年就是某个寻求自由的孩子,他如此青春,如此美好,以至他爱的一切都是好的,是自由,是美,更是梦想。诡异空旷的雕塑园就是自由的世界,其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主角,单恋他的女孩泥巴,他暗恋的美女黄莹,奇异的龙猫都站在他这一边,是他应付真实世界的武器。与这个荒芜之地相对的自然是现实的亭林镇,亭林镇应该是韩寒的现实之地,那些陈腐的,衰老而可笑的事情都发生于此,这里的一切或许都应该被抛弃。使他无奈的是,旧的一切还都存在,似乎也还活得不错,他们是这个世界失败而丑恶的根源。那些被他调侃的朋友们和对手们既是扭曲的也是现实的,那些巨大的动物是变形也是真实。这个虚构的小城与中国的种种真实之间达成了某种奇特的和谐,这样的亭林镇真是韩寒的魔幻之城,如果韩寒有足够的笔力,它就可以是一座轻巧,光鲜,青春版的马孔多镇。

  这个韩寒的理想之城,这部颇为机智的小说是韩寒对成人世界的全部想象。此时此刻,我们会用成年人的目光去看他的小说,我相信韩寒也希望如此。

  这是韩寒的优势,他有自己的语言,玩世的,调侃的,刻薄的,话赶话的,正的反的,他的语言带给人们会心一笑,人们因此真正记住他。他的语言是他的力量所在。遗憾的是,当韩寒的俏皮话充满着整个亭林镇的时候,韩寒对现实的超越和反映都还远远达不到他对自己的期望,它们依然是一个青年对世界的简单想象,依然停留在青春文学的某个类型之中。他那些象征、反讽确实是他的长项,用这样的手法来表达他对成人世界的认识和征服也不可谓不聪明。可是,韩寒与他的想象之间还有着很大的距离,如果用成年人的视角重读这本书,韩寒仍然是个自认为长大了的少年,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他对成人的反讽,他对经典的挪用以他对政治的巨大热情也都还有小大人的痕迹,是故作成熟的简单。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所表述的复杂世界与人生终究不只是无穷无尽的机智言语。

  也许韩寒觉得,凭借他的智慧,凭借他的机遇,他可以成为这个时代大小通吃的一个。可是,小说与博客终究不是一回事,写出一部优秀的小说仅仅凭借机智和聪明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凭借博客上大量对政治的发言也是不够的,他也清楚,一个作家长久的的生命力凭借的是有实力的作品,所以他急于将自己的能力显示给所有人看。但对现实的理解,对现实世界深刻准确的表达,复杂的结构能力,是在成长之中的韩寒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韩寒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否写出被更成熟的读者所认同的作品,能够超越”青春文学代表人物”的作品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他既然不屑于仅仅拥有少女粉丝就必须面对成人世界的较量,他的作品就必须与优秀的成熟作家有得一比,必得如此,他才算长大成人,他所有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回报。如果他仅仅具有聪明,博客中的那种聪明;正义感,只有荷尔蒙的正义感,而缺少更深沉,更丰富的实质性的内容,他将不仅得不到成年世界的认可,还将失去现在他所得到的一切。

  郭敬明们的时代


  郭敬明取得了重大的市场成功似乎是之前人们难以想象的,他不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也没有轰动性的事件和言论,倒是因为抄袭事件声誉尽失。不过,郭敬明靠着他的勤奋、准确的商业眼光,以及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已经在青春小说的市场上越走越远,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起码在图书市场上郭敬明能够常常高居榜首,并且有超越韩寒的趋势。当出版行业被郭敬明以及一批有稳定读者的80后作家在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和成功的事实所征服,影响必然波及到之前对其陌视、批判和排斥的成年人,文学界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和期刊也开始关注他。

  郭敬明在出版他的长篇小说《小时代》时曾经说,希望他的小说和他的读者们一同成长。《小时代》确实充分证明了他的以上想法。小说已经摆脱了校园中少男少女的无名伤感,做作的忧愁,离开了《悲伤逆流成河》的时代,主人公进入写字楼,进入了郭敬明所命名的“小时代”之中,并且要在这个主流的“小时代”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里的“小时代”远离了中国的中小城市,存在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这个“小时代”里有着都市生活的全部符号,个人奋斗的成功者,职场新人类,富家子,错综复杂的办公室政治,都市爱情的范本都在小说中逐一展现;那种白领“范儿”的做派,矫情的调侃的桥段,中英混杂的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情感都表达着“80后”的自我想像,满足着“80后”的自我憧景。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判断它的细节的做作和矫情,这不过是青春的本来面目的一部分。

  主人公林萧是“80后”的一个典型,她是众多都市青年对自我的期望,喜爱成功并走向成功,渴望物质并最终得到物质。这里的伤感是职场中情感的适度调味品,这里的痛苦是办公室里的一个小小的挫败,而成功则是权力与金钱的双重胜利——当然这样的故事也只发生在某些光鲜时尚的行业中。这里从来没有其它类型的人群存在的角落,只有光鲜的外表和同样光鲜的内心世界。小说里林萧对生活的理解和人生标准都非常简单,宫铭和“郭敬明”这样充满戏剧感的工作狂人兼成功者是她生命中的典范和目标,如那个名叫林汀的女孩因情感失败跳楼而死,这一类人是丝毫不值得同情的,他们只会是令人惊恐和嘲讽的对象。毫无疑问的,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是“小时代”的信条。

  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小说里出现了一个影子般的郭敬明,某年轻作家兼媒体大亨,在林萧为老板预订某个品牌的衣服时他就是那个已提前买走的人。郭敬明写的这个“郭敬明”显然就是年轻的郭敬明本人,是他本人也是他对他本人的想象。小说作者郭敬明虽然总要表现他的冷酷,他的智慧,他的适度的自嘲,想表达人们在这个新的时代的痛苦和忧伤。但小说让我感受至深的是其中有种兴致勃勃的气息,这是为Chanel和Gucci而心跳的气息,它贯穿在小说的每一个细节里。这种气息在所有的批评中都不可能获得正面的评价,但我可以确定这是种难以掩饰的年轻的气息,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郭敬明对这个时代真实的爱以及他对于物质真切执著的向往。在我们熟悉的获得过好评的中国当代小说里,作者们都或多或少地在其中表达精神对物质的超越,表达物质的局限,物质常常很自然的被置于低于精神的位置。而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再也寻找不到之前人们对生活,对时代,对物质的那种犹疑和困扰。

  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多少年来我们向往物质,追求物质,但物质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始终无法成为一个褒意词。经常,即使在表明我们选择了物质的时候也多是一种自嘲,表明一种对权力和虚名之不屑的调侃,用以证明自己的真实。可是,物质终究又是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动因,虽然,它不能解决我们的全部问题,但在今天,如果失去了物质,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将落实到哪里?失去对于物质的无限眷恋意味着我们将失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支点。所以,“80后”们与他们之前的人们确实有所不同,这不同之中最为鲜明的表征就是他们对于物质的坦白热爱。而郭敬明和他的小说都在证明,他是那么狂热的爱着物质,他的小时代中的人们是那么狂热地热爱着物质,他的两部厚厚的作品都在告诉我们,这是重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在这里有罗列他小说中那些无穷无尽商品牌子的兴趣,其实,你也可以在许多写都市生活的小说中或多或少看到与之相似的装备。这一系列从奢侈品到日常用品的小资名牌不仅是当今都市小说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他们是不是也是真实的都市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今天,也许正是这些象征成功,象征富有更是象征品味和价值观的名牌才证明着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某些时候,它们是把不同的人区分开来的有效试金石,让人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知道这段遥远的距离还能否去跨越。

  在巨大的都市之中,这些美好的牌子就是人们抵达梦想的脚印,如果没有了他们,人们应该如何去走从现实到梦想的路?

  谁能够书写他们的城市


  我至今还未曾听到人们对郭敬明小说在文学意义上有过正面评价,原因很简单:郭的小说不过是简单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缺少经典的文学意义。它的篇幅颇长但是简单,它的内容的矫情而且浮华都与经典的标准相去甚远,这是不能够让成人世界满意的作品。成人和“文坛”热爱的应该是贾平凹和莫言,他们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中所表达出的复杂,厚重和广阔都是“80后”作家还远远没有达到的。对于青春小说,对于城市小说,人们的评价多是浅和轻,是通俗和消遣的,会被时间的长河快速洗刷。可是反观今天书写城市的作品,除去大量官场小说,市民世俗生活小说,真正写大都市,写白领的小说又有哪个能够被真正记住。这是当今正在迅速发展壮大的一群人,可是又有谁写出了他们生活的意义。

  深入书写城市生活的小说,远有张爱玲,近有王安忆,但她们与当前都市生活的现实已经没有联系,无法呈现今天的中国都市。对于我们城市的现实,除了郭敬明们,人们并没有找到另一种更有力量,更复杂多义的写作方式来为这个群体树碑立传。遗憾的是,郭敬明并没有令我们感受到他们这一群人对生活的丰富理解,当然,他也并没有这样一种任务和目标,但当我们轻易的把浅薄和简陋归罪于郭敬明时,郭敬明们之外的“文坛”又拿出了什么更具有说服力的作品来表现这个日益强大的,无法回避的人群?

  今天的中国能够高速发展,城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城市在中国的作用已经超过了之前几个世纪,只是当代中国有关城市的小说里对于最有活力的城市人群的表现却是无力的,甚至是无能的。我们的文学在表现乡村,表现苦难的时候通常有话可说。长期以来,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价值观是与此吻合的。可是,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城市的灵魂,没有为在中国的这些巨大的都市中辛勤奋斗的青春找到恰当的言说方式。在人们对郭敬明的批判之后,如何去表达这一迅速壮大的人群,如何表达他们在中国的位置和作用,这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郭敬明也不过是这个时代里的真实一员,他的书碰巧被这个时代所成全,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本身就是反复的,浮华的,喋喋不休的,充满了甜蜜的废话。于是,郭敬明为他的同龄人书写的这些小说安慰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不能说韩寒和郭敬明就代表着“80后”,但80后之中必然会出现影响人们生活和文化的作家,他们恰好成了这样的人。无论人们如何评价,“80后”作为强大的事实已经存在,他们比当年被文学界炒得沸沸扬扬的“60后”“70后”们更强硬,也更有影响力,虽然,我不知道这种影响力是不是就是他们的力量所在,但他们最终会长大或者已经长大,他们会走出各自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而人们能否对他们具有戏剧性的人生保持长久的好奇?


来源: 左岸文化网2011年2月1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20 , Processed in 0.0712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