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专家浅谈我国留学趋势——康福外国语学校校长刘煜炎博士对话国内教育专家 2011-03-31 【主持人】:网友们好,大学生朋友们好,家长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来到中青在线的直播室,与三位教育专家来谈谈留学问题,这关系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孩子的教育前途,甚至是人生幸福的一个大问题。
演播室里坐在我左边是我热爱的、喜欢的、崇拜的刘煜炎博士,是剑桥大学化学博士,从这点证明智商比我高的多,情商就不一定了,现任北京康福国际学校校长。请问刘博士,“康福”这两个字怎么来的?
【刘煜炎】:健康幸福。这两个字的来历是这样的,我是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剑桥”即“Cambridge”,取“Cam——康”有了;后面“ford”是Stanford、Oxford、Harvard的组合,拼在一块就是“Camford”。这个学校的特点是以英国教育的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使他们将来能到剑桥、牛津、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大学留学本科为目的的学校。
【主持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写到“不带走一片云彩”,刘博士把人家的名字都拿过来了,也体现了办学宗旨。在刘博士旁边是王军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也是教育学专家,在日本留学八年,请你讲讲“比较教育学”是一个什么概念?
【王军】:这主要是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教育进行一个比较,当时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刚开始,逐渐制度化以后恢复高考,主要研究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研究制度各方面来进行借鉴,是这么一个专业。
【主持人】:在你带的大学生中,你最得意的门徒是在做什么论文?
【王军】:我带的研究生种类比较多,我自己原先的经历也稍微复杂一点。最早我是艺术学院毕业的,学小提琴专业,在吉林交响乐团当首席,后来到比较教育学专业,又改到人类学专业。从比较教育学角度讲,也不大一样,前一段时间的一批学生全在研究国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方面。
【主持人】:这边是马孝江校长,是我的前辈,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校长,90年代初期在北京引起巨大反响,第一个实行了国际化教育改革,在现在也是在国际化教育方面走的很前沿的学校,请马校长讲一讲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跟其他学校不同?现在在做点儿什么?
【马孝江】: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是北京市第一所民办学校,是政企联办——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学校,这所学校初期引领了中国的国际教育、中国的民办教育的发展,董事长张杰庭先生一直在教育和地产做探索。
这所学校由一个全日制的寄宿学校,逐步跟着中国形势的发展,在2004年、2005年开始接触国际教育,有很多的小孩要出国,从家长角度来说,他们对国外的认识是通过改革开放认识的。
【主持人】:进入国际教育的标志是什么?
【马孝江】:我们从办国际班开始入手,然后到国际部,学校全面开展国际教育,规模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今年开始改名为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也就全面国际化了,放弃高考了,希望只招国际的学生。一部分招外国学生,一部分是国内学生。
【主持人】:在座四位都是从事教育的,跟国际教育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话题是留学,目前留学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变化?
【刘煜炎】:关于留学,从我个人观察和实践来看,留学变成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原来可能有一些高端人才,像博士、博士后到国外深造、工作,是高端的学术交流。现在不光是学术上的,有商业的、企业的、生活的全方位的留学服务。
一是十多年前留学是一高一低,硕士、博士出国,高中出国,考不上中国大学的学生去留学,然后就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到国外读博士,中间的没有。从去年开始,留学读本科的学生大概占70%左右,超过了出国读博士和硕士的人数。
第二,原来是成绩差的学生到国外读高中,然后在国外上大学,再转正规的大学。现在是很多学生本来能够考上一本,甚至是清华、北大,甚至是高考的状元还要去留学,这个留学的趋势向高端、世界名牌大学转移了,在十几年前就呼吁留学去名校,非名校不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