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经典作品语言之美 悟作文教学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 14:0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品经典作品语言之美 悟作文教学之道

文章作者:王健 来源:文汇报 2012-3-1

  •     很多学生作文写完后都不注意读一读。其实,读一读是非常重要的。历来中国文人都非常重视朗读与吟诵,着意文章的“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近日读钱谷融先生的《论节奏》一文,对此深有感触。
    钱先生的《论节奏》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一篇文笔俊美、意蕴深邃的文章,后来那篇名满天下的《论文学是人学》中的一些核心思想,其实已潜伏其中、初露端倪了。难怪在时隔50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钱先生从旧纸堆中偶然翻到该文后,“因见纸质已经变黄变脆,处于一种可笑的敝帚自珍的心情,还不辞辛苦地重抄了一遍”。
    对节奏的重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朱光潜、林语堂等人都有谈论,钱谷融先生对节奏的着眼点则主要在生理、心理互动以及人与外物的互相感应方面:“欣赏一首诗,除非在自己的心头也荡漾起那首诗的旋律,在自己的血管里也跳动起那首诗的节奏,便不能算是真正欣赏了它。而这旋律,这节奏,都是鲜明的生理状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产生了这种状态,我们则在欣赏的时候。”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钱先生还以读杜工部《登高》这首诗的感受为例,展开了一段精彩的阐述:“前两句的音调那么高亢,那么激越,好像一张弓拉得紧紧的,使我们也觉得胸廓开张,满怀的悲愤激昂。经过三四两句,就慢慢地放松了;到了后四句,就愈来愈颓唐,愈来愈潦倒,我们的心头又充满了一种牢落抑塞之气了。”钱先生在这里是将“气”作为一个重要的角度来阐述节奏的:“其实这所谓气,就是通常所说的气息的意思,换言之就是呼吸的节奏。”
    写文章自然要讲究“文气”,“文气说”大概从《文心雕龙》开始一直讲到桐城派。但在钱先生看来,“文以气为主”虽说是以性分、质素为主,却“既嫌笼统,又太抽象”,所以他更强调“节奏”,认为“只有节奏,我们不但可以或用耳听,或用目视,还可以用全身心来领会它、应和它。”
    喜欢读书的人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好文章读起来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生命的呼吸和节奏,如同“远山一起一伏”、“疏林或高或低”皆“有势”“有情”。汪曾祺说:“研究语言首先应从字句入手,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它就没有生命了。”
    这里虽然谈的是文学创作,但我以为对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不无裨益。因为即使是高三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仍不外是思想的苍白,尤其是语言的呆板、直白和乏味。有些老师无奈“临阵磨枪”传授诸如“排比段、排比句”之类的套路。造成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学生的中国古典作品读得太少,读得不细,读得不深。这一点,钱谷融先生等老一代读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与朱元思书》是高中语文教师都很熟悉的篇目,是一篇韵文的典范。然而钱先生在《论节奏》中欣赏之余,还别具慧眼:“中国文字都是单音缀的,往往二字结成一词,所以四字句特别多。一篇文章里,倘若一连七八句都是四字句,则读起来就嫌呆板。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一篇清丽绝伦的短札,就因为四字句太多而减色不少。假使能不时插入一、二句字数不等的散句进去,一定会显得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就会更令人喜爱了。”钱先生的文章数量少,但公认写得漂亮,这与他年轻时代喜爱中国古典文学,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很大关系。钱先生曾笑称自己本应教古典文学的,不意却教了一辈子现代文学。
    在《论节奏》结尾处,钱先生认为“五四”以来诗歌之少有佳作,原因“应该多从音乐和节奏方面去考虑、找寻”,这或许也可引为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委婉批评和积极建议。写作教育,在经历了类似文革运动的无数的语言暴力污染,现代商业社会人心的浮躁,网络语言垃圾的横行,低俗读物的泛滥之后,强调学生吟诵揣摩那些拥有优美语言的经典,意义是深远的。(王健 上海市七宝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9:34 , Processed in 0.0809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