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要防止"塌腰"现象 安徽省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焦 斌
"塌腰"现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怪现象,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成绩(看起来)很高,而到了中年级语文成绩却急剧下降。单从素质检测效果上看,一个班级甚至"突然"下降十几分,就好像一个人"扭了腰"似的。在农村小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一、"塌腰"现象形成的原因
表面上看,低年级语文成绩高,主要是拼音、字的巩固率高,平时教师单纯抓识字,检测时又因为儿童的年龄、能力,往往又单纯检测字词,很少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到了中年级,对读、写要求较高较急,势必出现"塌腰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看得过于单一,过于狭隘,没有从语言思维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我们如果能透过表面现象,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就可以发现这还有一个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教师肢解了语言的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要求拼音、字、词落实,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方法单一化,用单纯记忆的方式去学习语言。表现在低年级机械地跟读和抄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时间长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就受到遏制。
3、教学结构的片面性。片面强调或贬低某一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要素教学失去平衡,阻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造成中年级学生成绩的落差。
4、考查手段的局限性。低年级因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现阶段的考查仍大量采用试题方式,往往只考查一些分散的知识,没有从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连贯性上去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造成弊端和失误不易在低年级上能看出。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塌腰"现象更为突出,除了上述原因外,笔者经过调研还发现,农村小学中年级是复式班并入村完小的一个非常"急剧"阶段。从教与学两者关系上看:(1)有许多学生是由复式班转入中高年级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含自学)语文的能力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造成新班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学习语文的思维水平参差不齐。(2)教师为新任的,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教学有个适应过程,甚至是较长的过程。所以,相对而言,农村小学中年级语言教学的补学补差任务显得更为艰巨。
二、如何有效地防止"塌腰"现象
"塌腰"现象又一次向我们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片面单纯的教学结构、方法形成的"塌腰",是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尤其强调要淡化分析性操作,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重视诵读、积累、感悟和熏陶,突出人文性、实践性。这些要求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有效地防止"塌腰"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在教学中做到整体化、系统化,全面训练,改变重读写轻听说的状况,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
重视语文教学纵横交错的联系,是语文素质整体教学的关键。整体原理表明: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特例除外)。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就不能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孤立的字和词,而应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进行教学,解决问题从整体入手较为有效。我们要注意从整体结构理解教学的基本关系,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认识到整体认识的过渡,使学生获得系统连贯的知识,从而稳步、持续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尊重课堂教学规律,尊重语言学习规律,把字、词、句、段、篇看作一个整体,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知识点互相渗透,克服语言教学的单纯性和盲目性,引导学生做好听、说、读、写训练。习作是纵横交错知识点的综合反映,其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低年级要做了习作的起步教学,中年级要做好写片断的过渡,克服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习作前侧重于"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既要扩散学生的思维,又要让学生注意筛选、组合脑子中的习作材料。
确实从整体的角度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教学结构、方法应该注重灵活性,不要千篇一律,要有所侧重。具体一篇课文来说,笔者认为应顾及课文的完整性。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开始只对某事物有个大概的综合印象,进而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在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构成新的综合。所以,我们教学一篇课文,要从整篇课文着眼,加强部分和整体的联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局部揣摩课文内容,再从总体上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结构多种多样,但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通过课前的介绍,初步的浏览、查阅工具书、议论、疏通文字、探索文脉、掌握梗概,对课文取得一个概括的完整的印象。(2)在粗略掌握课文梗概之后,让学生抓住课文的脉络,课文的要点,逐层逐段地咀嚼,边读边想,深入理解,弄清字词句段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3)引导学生侧重于深刻理解课文重点段、重点词的意义,从词、句、段与篇的联系中摸清文章的思路,进而完整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吃透作者的意图,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4)从整体角度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要循序渐进,特别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要尽量在语文课上创造一些游戏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尽量增强课堂浓浓的趣味性,让学生"活"起来。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