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用琅岐岛乡土资源研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课题设计论证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3 18:3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利用琅岐岛乡土资源研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课题设计论证方案


课题单位:福建省福州琅岐中学

课题指导顾问:
林志强

课题负责人执笔:江文锦

【关键词】

琅岐岛
乡土资源

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

【摘要】

本课题对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琅岐岛丰富的乡土资源,构建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组由校长室指导、教务处管理、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美术、音乐、信息8个教研组为具体实验成员,从琅岐岛地理、历史、人文、宗祠四大特色资源入手研发,尝试正视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走出基础教育的“象牙塔”,编辑《知我琅岐,爱我琅岐》校本教材,在校际区间广泛使用。这不仅培养了实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在探索地方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利用并研发教材外资源的综合素质。

【前言】

问题的提出:如何准确地认识并把握新课程改革中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琅岐岛具有什么样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学科组有效研发、整合乡土资源是为什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质量再好、内容再全的统编教材,也很难适应各地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历史人文、经济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实际需要,因此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必然需要。所以,在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的基础上,学科组教师通过研究实践,编撰适合本区域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有独特价值的校本课程,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更是丰富学生地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弘扬乡土文化的需要。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述评

《利用琅岐岛乡土资源研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课题属于素质教育下校本课程的研发,这是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文件精神。教育政策明确规定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即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具有独立的价值。它作为国家课程方案中独立的一部分,有明确的比例配置。学校应组织校内外的力量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框架内进行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协调与互补。

根据教育部“一纲多本”的精神,要求学校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编写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地区实际的校本教材,而目前却出现教材几乎统一化,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占用太多,选修课种类极少,校本课程被淡化和弱化的现状,更谈不上规范并推广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因此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地制宜地依托当地资源平台,合理有效地开发具有地方区域的地方资源,寻求突破口,集中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优势,打造出符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校本课程,是目前课程改革实验的重中之重

特色的地域文化开展了广泛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和宣传,闽台文化、徽文化等名词,不时见诸报端、书刊和网络,形成一派繁荣兴盛的局面。应该说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既凸显地域文化研究的原生态特色,又繁荣地域文化、提高地方知名度,更守住地域人民的精神家园。所以我校课题组选择这个主题的研究是有一定的科学经验参考的。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发现,众多的课改实验区中学在各种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开发领域有所建树,但是触及到学校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比较轻浅,往往只是一个层面。例如:福州部分学校有研究“福州特色小吃”、“福州三坊七巷”“福州名人”等专题,很少有人对这次提交的关于琅岐岛地方资源校本课题进行专门研究,甚至说是从未有过系统的涉及,因此我校承担本课题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创先优势和地理优势,一则在于我校地处琅岐镇中心,所有地域人文资源均是比较临近,同时本镇为沿海新侨乡,研究过程几乎不会出现客观性条件如:经济、信息、交通等制约,因此调动师生关注周边环境中丰富的地域人文资源,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地发扬课程立足于身边的生活世界、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体验的基本课程理念!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形成课题平台,在帮助我们启动课程实施,澄清课程理念,拓宽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都有着独特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的。

1、利用、研发、宣传琅岐岛乡土资源,正视独特的教育地位与价值。

琅岐岛,悠久而清丽的海岛历史,质朴而厚重的地方文化,迅疾发展的新侨乡经济强势,为我们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

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地制宜地依托当地资源平台,对于我们这些生在琅岐、长在琅岐、学在琅岐的人来说,通过充分地了解,有效地挖掘、研发并整合琅岐岛这一区域范围内历史史实、名贤志士、人情风俗、自然风光、宗祠文化、宗祠建筑等地方资源,让师生增加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唤醒师生的乡土意识,初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使师生能够在富有浓郁地域色彩和乡土生活气息的熟悉环境里开发思维,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的品质,确定热爱自然、建设家乡的人生目标;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富有本土气息的当代新文化;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而且,它在完善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构建并编撰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为福建省东南沿海福州地区琅岐岛各学校单位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及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重要的参照依据。因此,它将是我们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

2、探寻学科契点,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实验组教师依据学科组课程教学研究的内在要求确定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研究点,以鲜活、丰富的乡土信息来充实、设计和编制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各类校本课程。系列学科教材的开发,使教师作为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能及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一步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既是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也是对其他学科的补充。

它能够以典型一科引路、带动全科,以文科组突破,理科组跟进的研究思路确定了“以点带面,分层推进课程实施”的整体推进办法,根据研究侧重点,将内容分为:名贤志士、人情风俗(历史音乐)、琅岐地理风貌(地理生物)、宗祠文化(语文政治)、宗祠建筑(美术信息)等几个模块,形成“地方模块研究共同体”,每个模块确定一至二组学科组作为“点”,以该“点”为契机,以点带面,定期交流研讨、开展活动,寻求总结与推广各组的成功经验,整体推进全科的课程实施。这样以每一学科组的“典型”的经验成为实验组的整体经验,校的经验又成为全区共享的资源,达到了螺旋提升、逐步辐射的常态发展课程佳境。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1、带动地方资源教育化。

根据我区的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结合“闽江口明珠”的居住环境特征和“新兴侨乡”的城镇发展战略,围绕“知我琅岐,爱我琅岐”这一主题进行,使教育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促使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服务建设。学校利用琅岐岛乡土资源研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以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积极情感,带动不同群体共同关注琅岐的发展,使地方资源教育化,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

2、有机整合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学习形式上说,我们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法,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兴趣小组活动、选修课程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各学科组在同一主题下,有规划地设计课程目标。充分体现如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理念:“课程开发者必须有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开发意识,全面系统地考虑学校周边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着眼于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怀,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当地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更加广泛、紧密地联系起来,凸现未来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

3、促进师生学习能力共同发展。

在国家课程中,留给教师发展的空间有限,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多的是做些补充、设计、修改、拓展,而缺少想象,创造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创造空间也被限制。本课题则立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也可以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在开发过程中师生互动,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最终达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利用琅岐岛乡土资源研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激活学生知识储存,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学生个性与人格的良性发展。。

(二)课题的内容简介

本课题是学校“知我琅岐、爱我琅岐”校本科研的主题,涉及的组别比较宽泛,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地方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依据教务处对我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兴趣小组活动、选修课程等内容统一的部署安排,针对学科组知识相互渗透的特点,以组别合作形式进行有序有机的分模块研发。

首先是要通过对本区历史资料的整合,以反映历史演变的基本过程;其次,根据沿海岛屿旅游风景区的特点,着重介绍风景名胜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再次,从相关的文献资料、旅游网络资源、民间的乡土资源入手,对“祠堂文化”、“族谱探源”、“肩头戏文化”、“琅岐名人故事”等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然后通过相应的整合,有选择的加以吸收和展示,形成区域乡土文化板块,突现地方文化特色。在上述课程资源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并编撰出适合全区中学生阅读使用的能反映区域特色的校本教材《知我琅岐,爱我琅岐》。为此,主要锁定四项内容加以分模块研发,即地理篇、历史篇、人文篇、宗祠篇,相关触及的乡土资源如下:

1、地理篇:

地理风貌:琅岐岛原是闽江口的一个岩石小岛,面积不过30平方公里,而今却巳演变成为92平方公里的半岩半沙大岛(南部4个沙洲实际上已与本岛连成一片),其增加的面积租沉积岩相以及在岛留下的地貌形迹,反映了琅歧岛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它素称闽江口的明珠,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中陆地面积55平方公里(平原36.5平方公里,山地18.5平方公里),全岛森林覆盖率达20%。滩涂面积3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公里。岛东西长15.3公里,南北宽8.1公里,相当于香港本岛面积,为福建省第四大岛。琅岐岛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田园风光。为无空气、水源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旖旎,亮丽的景观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是久居都市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丰富的旅游资源:琅岐岛上现有古刹四座(白云寺、天竺寺、天安寺、南山寺),有古庙宇、古宗祠、古炮台、名人古墓葬10余处。基督教堂2座,基督教活动点3处,摩崖石刻10余处,宋、明古井10余口,古湖一口,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文物保护点一个。

岛上琅山十景有:白云观日、云龙潮音、双龟把口、五虎守门、天竺听泉、芦洲宿雁、金鸡报晓、白猴镇江、大桥卧波、朴林探幽。其中白云观日最胜。

2历史篇:

历史演变:琅岐岛位于闽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一面襟海。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境内,为福建省第四大岛,琅岐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经“唐辟海陬,宋稠芦宇,明标宦绩,清振科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琅岐属闽县晋安东乡,称海畔里。元代,琅岐海畔里与海曲里的壶江、川石岛(现属连江)合并为嘉登里,所以琅岐又称“嘉登岛”,在闽南活中与英文的“花园”的发音相同。是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停驻过的军港;是清代威震东南的金牌炮台的所在地,更是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保卫中国海防的前哨阵地……

岛名源溯: 琅岐岛古称“琅琦岛”、“琅琦山”。
“琅”意为山,“琦”即美丽,她像一块美丽的宝玉镶嵌在闽江口,故名。也说“琅者,宝玉也;岐者,水中之高地也”,即琅者,光彩艳丽,晶莹似玉;岐者,如柱之山,峻茂之岭。唐朝文学家皮日休曾有和咏菊诗曰:“琅华千点照寒烟。”据传是刘氏家族最早迁移琅岐岛,所以俗称“刘岐”,后来更有许许多多姓氏的人家登上琅岐岛,共同开发这个宝岛,所以以后就改名为“琅岐”。

3人文篇:

名贤志士:琅岐岛人文荟萃,如:宋兵部尚书王祖道、宋参政林存、明礼部尚书陈文肃、户部郎中江文沛、韶州司马董廷钦、工部员外郎董养河、清川东兵备道陈燮、民国海军少将任光宇。从宋代到清代,琅岐曾出进士、举人40多名。民革福建主委刘通、中共闽东特委常委、军事部长江涛等均是琅岐岛精英。

民间故事:
“八仙岩”遗迹、龙台驸马千古遗恨
人情风俗:传统节庆活动和时令节俗有春节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划龙舟、七夕话鹊桥、中秋赏月、重阳敬老、过小年(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拗九节、冬至搓丸、祭灶、迎春、迎年、中元节、做夏等。群众文化生活有肩头戏、十番乐、高跷、舞龙闽剧、尺唱、评话、舞狮、高跷、腰鼓、陆地行舟、摄影、歌舞、诗会、象棋、灯谜、书画等。
足见当地人衣食住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生存方式历程,揭示出当地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从而达到一种文化的解释层面。
4宗祠篇:

水有源,树有根。先民们不忘祖先,为表达对宗祖的缅怀,宏扬祖德,这样,各姓氏的宗祠也就应运而生。琅岐岛目前有着近15座的祠堂,这些宗祠文化不但历史悠久,还荟集了不少书法、文学、建筑、雕刻等精品,极具古代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是琅岐“朱、董、江、陈”宗祠文化一条街,集中在琅岐最繁华地带817街不到500范围内,因此,也就成为一个研究非物质文化的系列载体和旅游观光的集中景点。四个宗祠既共同具有宏扬祖德的宗旨,明清建筑的特点,,又各有特色,所以极有系列观赏与研究的价值。
四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宗祠,是研究古代礼制、官职、民俗、人物传记、地方史实和古代建筑等集中地。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作用。它作为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之功,至今仍是值得称道。。

地处如此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环境和拥有如此亟待开发的、优质的校本教育资源下的课题实验者,理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探索者。为此我校从2006年9月就已有意识地启动了“知我琅岐,爱我琅岐”的校本课程构建设想,学科组依据各组特点仅仅围绕地方资源选择不同研究点,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或者校本选修课程研习,如:语文组的《琅岐四大宗祠文化探访》、历史组的《琅岐姓氏族谱调研》、美术组的《琅岐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状况的研究》、地理组的《琅岐地理》《琅岐蔬菜园地调研》,政治组的《琅岐人文信仰》,都有留存相关的调研数据资料,有待通过本课题的宏观调控、优化指导,学科间进一步磨合、调整,汇总各组研发的智慧,形成规范的学校统一校本教材《知我琅岐,爱我琅岐》。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可行假设性分析:

(1)学校位于琅岐镇中心,具有地域研究优势相关资料易收集整理。

(2)各研究小组由相关的学科组教师组织,增强有效性。

(3)将地方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教师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面广。

2、创新之处分析

(1)将地方资源大胆转化为教育资源,将生活世界与学习世界接轨。

把握空白点,开垦地方文化研究的潜力,突破地方资料仅局限于少数研究者或者当地老者的瓶颈现象。
(2)将一科的研究推延全科,将不同学科教学中互相渗透融合。

《知我琅岐,爱我琅岐》是一本综合性乡土教材,分为地理篇、历史篇、人文篇、宗祠篇,融合了本区的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本土特色课程资源,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是可以多学科共同参与的。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必修课程知识点。

校本课程研发涉及研究性学习、选修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必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为各校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所提供的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学校特点和教学实际,有效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另一方面,系列的研究,也使得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根据本课题涉及的综合素质教育面较广,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我们以目前较为通行的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等。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走访、收听收看影视资料及其他实践活动,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编写出具有琅岐岛地方特色的通识型与专题型相互交织的校本教材,供校本课程教学使用,并在教学中边实践边反思改进。

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研究方法:多渠道调查法;活动实践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数据管理法;文献资料法;实物考证法;图像展示法。

(二)实施步骤

本课程研究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计划阶段、发展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1)计划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1月):学校教务处对各学科组根据“知我琅岐,爱我琅岐”的校本课程构建设想,形成《利用琅岐岛乡土资源研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课题研发开发计划,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拟定课题申报立项。

(2)发展阶段(2009年2月——2009年4月):根据新课程的需要,课题组通过调查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确定《知我琅岐,爱我琅岐》乡土教材开发的目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构建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任务目标。

(3)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2年4月):课题组成员选定地理篇、历史篇、人文篇、宗祠篇四个实验组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和讨论,在对原有的地方资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对地方资源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筛选,形成较为适合学校生情的校本教材,做到边实践边对教材进行修订,之后在扩大范围进行试验。

(4)总结阶段 (20125月——20126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以“一年一小结,二年一总结,三年终结”的滚动积累的方式揭题。收集整理活动资料、管理档案、影像资料、各篇章教材案例、各项活动不同级别的获奖情况等,最后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具有校本课程研发的成功经验

学校在校本教材的研发上,有一定的成功经验,突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依托被授予“市校园示范文社”“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团”荣誉称号的“白云文社”,成功地开辟具有本土本校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白云》,实验主编的《白云》2007年7月在 “第六届全国校园文学百佳社刊(报)”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学生几十篇作品相继荣获全国作文大赛不同奖次,均特约登载CN刊报和知名网站。该项成果在各地区市乃至全国语文活动或者校园文化交流中均产生积极反响,在业内产生示范性影响,并引起媒体刊报普遍关注,时常报道。指导建设白云博客,进一步拓展资源共享空间。

2完成本课题的客观保障条件

(1)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我校承担本课题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创先优势和地理优势,一则在于我校地处琅岐镇中心,所有地域人文资源均是比较临近,同时本镇为沿海新侨乡,客观性条件制约较少,因此调动师生关注周边环境中丰富的地域人文资源,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地发扬课程立足于身边的生活世界、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体验的基本课程理念!

(2)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重视情况、教科室建设及发挥作用情况

周密的实施计划确保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到位的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我校从2006年就开始慎重地将课题的施行分为“局部试验课题的启动阶段”和“全部实施课题的推行阶段”,近3年来,已经先后取得了前期试验研究的成果,并获得不同机构的肯定。
规范的管理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运转,市名师工作室的加盟拓宽课题资源的辐射效用。我校成立课题主管机构,制订课题研究的考评细则,明确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岗位职责,对课题研究常规(课题的选择、课题的论证、方案的撰写、课题的申报、课题的实施、课题的结题、成果的鉴定及成果的推广)进行了纲领性地阐述和详细的规定,为课题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作好正确导航。
3、完成本课题的主观保障条件:

(1)课题研究已具备了较好的人力科研条件。
本课题由福州市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林志强(福州一中特级教师)为指导顾问,课题策划罗辉校长
,课题负责人江文锦校长助理均有主持市级以上主课题的经验,
便于把握课题各阶段发展动态,推动各实验组进行有序有效地研究实践,同时
课题主管机构教务处协同校长室、教研组三方群策群力,挖掘教师特长,筛选10中青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不同项目的研究任务,他们各有不同学科研究项目的专长,为本课题实验的探索创造了优良的人力教科研条件,可以更有效地将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实践与学科的教学进行整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实现健康、有序、高效运转的目标。

(2)课题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易激发了实验群体的浓厚兴趣。。
本课题组的成员认真学习中外新课程的不同理论,对全面实行的课题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至今为止,本课题组实验者已在各自组内启动并还在进行“知我琅岐,爱我琅岐”的主题研究,指导课题为主的多形式探索课、收集了部分报告资料、图片数据,也撰写部分课题阶段性小论文,并举行了数次关于该课题的校内研讨交流会。

五、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集:《走出基础教育的“象牙塔”——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课题实践系列论文汇编

2、研究报告《利用琅岐岛乡土资源研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成果研究报告(含校本课程教学课例光盘和课题研究活动过程光盘、视频课件、成果图片展览)

3、校本教材:《知我琅岐,爱我琅岐》(含“地理篇、历史篇、人文篇、宗祠篇”四大篇章)

4、网站、博客:
福州市语文名师林志强工作室http://www.fzywms.com
福州琅岐中学网站:http://www.fzlqzx.net
5、校园活动公园建设:乡土文化墙;②兴趣小组园地:生物园(琅岐各类植被、花草种植简介)、历史园(琅岐地方民间文化组图、琅岐历朝名人、民间故事简介)、地理园(琅岐岛模型图、琅山十景图)、科艺园等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

2、钟启泉、崔允、张华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徐玉珍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余文森 启标编著《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张作兴主编 《可爱的福州》系列丛书一至七
鹭江出版社 1998年版

6、杨东汉著
《琅岐岛风采》 2001年版

7杨东汉著《琅岐姓氏族谱》 2003年版

8、杨东汉著《琅岐民间民谣童谣》2005年版

9、朱立仪、杨东汉、林履家等编《琅岐民间文学三集成》1978版

10、朱立仪著 《如画琅岐》 2006年版



2009年3月26日初稿


2009 年4月20
日修正

2009年5月3日再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2:26 , Processed in 0.0723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