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设计定义及教学设计过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9 14:3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设计定义及教学设计过程
资料提供者:新华学区中山小学 钟裕华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教学设计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
视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教学设计的研究过程中,一些学
者主张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系统。教学系统
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
教学功能的整体。在《标准》中,教学设计被定义为:
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
过程。
结合上述定义,可以认为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
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
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人员都是由教师直接担任的,但实际上,教学
设计人员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的教学设计师。教师主要是思考如何确保他的每个学
生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学到尽可能多的课程知识,而教学设计者则常常考虑如何确保提供
给学习者的特定课程尽可能相似,尽管这些课程是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教师提供给不同
地点的学习者的,他关注的更多的是教学的标准化问题。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他需要系统
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的任务包括:
学习需要分析: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社会等对学习者的要求,分析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与
所应当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为确定学习目标等提供依据。一般认为,这一环节
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的基本环节,并将影响后续各环节。
学习内容分析:即分析学生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通常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中各知识点的
关系,分别采用归类分析、层级分析、图示分析等分析方法,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出
发,采用信息加工分析方法,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过
程揭示出来。学生的心理操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进行的全部思维过程,
这种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学习内容。有效分析学习内容,可以为教学序列的安排
提供更多的指导。
学习者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知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
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如果在低年级
阶段就要求学习者具备较高的决策和问题解决水平,不仅违背了人的正常认知发展规律,同
时也容易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畏惧。
学习环境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习环境的差异,保证设计出的方案能
够施行。
确定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强调以目标为中心,各环节的安排需要围绕目
标来进行,学习目标也是评价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编写需要
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从过去的重视知识到
重视能力,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从重视认知到重视情感。在目标编制过程中,我们应当
尽量考虑这三个维度。
设计教学策略:在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后,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习者快速掌
握这些内容,达成学习目标,这就需要运用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确定是教师授导为主,还
是学习者探究为主(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参考本教材中的模块4 和模块5)。
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媒体与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教学媒体
或资源,需要充分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环境条件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等,应当符合学
习者的认知规律。媒体资源的使用不应简单地追求形式,而要关注其对教学效果的优化。
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学习效果,不应仅仅看学习活动的最终结果,还需要考虑学习者的
学习过程,但又要避免滑向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的另一个极端。目前,运用学习档案袋来
支持学习评价的方式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教材中的在记录学习过程时,要求学员
将学习作品保存到自己的档案袋中,也是为了便于评价。
结合下列这则教案,我们进一步分析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请先阅读这则教案,思考案
例作者在进行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案例 2-3 水污染的危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陈述有关水污染的相关常识,制定预防水污染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参与水污染状况调查,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探讨水污染防治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协作、合作、分享等人格品
质。
学习内容设计:
(1)水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2)水污染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要危害;
(3)如何避免水污染的危害;
(4)怎样防止水资源受到污染。
学习者分析:初三年级学生,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能力,富于激情,
开始重视社会道德规范,在决定的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经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欠缺。
教学重点:水污染的危害
教学难点:如何避免水污染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实地考察+自主探究+小组研讨
资源选择:图书资源、网络、现场一手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资料搜集
1. 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源,并将学生分组,由学生通过书本、杂志、网络等各种途
径来搜集有关“水污染的危害”的资料,初步了解有哪些水污染,各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 资源提供:
书本资源:各类教科书、教辅资料、报刊杂志等。
网络资源:http://www.lshb.com.cn/indext.html
http://www.cws.net.cn/savewater/water14.html
第二部分:社会实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社区实地考察水污染的情况。每组在考察过程中需要填
写一份关于水资源污染的表格,并需要结合考察情况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用演示文稿汇报小
组调查结果。
水污染源 污染原因(是怎么污染程度 污染危害
造成污染的)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
1.各小组汇报考察情况
2.结合考察的情况讲述水污染的危害及形成原因
3.师生探讨如何避免身边的水资源受到污染。
4.评价:对小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5.小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水污染。
这是一则既有“传递-接受”又有“引导-发现”的教学活动设计教案,在这则案例中,
教师既充当了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又承担了引导者的角色。如果让你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设计,你会如何安排教学过程呢?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特别重视对人的关怀,提倡广泛获取各种资源,
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鼓励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
习,让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新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按照
学习需求选择教学资源,研制和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并要重视教学形式的
多样化。
案例 2-3 中,教学设计者同时也是教学实施者,为了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者
的特点,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选择,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并运用了教师引导和学生发
现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在设计教学活动
时一般需要遵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教育传播的规律,符合逻辑地安排活动序列,但并不强
调一切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严格执行单一的程序。学科教师在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自己的
教学实践时,可以结合实施的要求,有选择性地考虑一些主要环节,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
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性。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4:35:08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资料提供者:新华学区中山小学 钟裕华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
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
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
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
机会。
(二)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
展。
(三)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 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
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与规划
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
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三) 评估与发展
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
展。
(二)有效应用
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
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
第三部分 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
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
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
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
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设计与开发
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二)应用与管理
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三)评估与发展
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
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
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三)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附录:术语与定义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
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系统(Instructional System)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
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
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人、生物和自动机等控制系统所接收和加工的事物属性或
运动状态。在教育教学领域有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特征的信息、反映教学动态过
程的信息等等。
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
和视像等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的信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
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
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
术等。
教育信息化(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
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
才的过程。
信息道德(Information Morality)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
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
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信息安全是指个人、组织和国家在信息领域的利益
保护状态。它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
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s)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
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料、设备、人员、场所等。在课堂教学中所利用的学习
资源也称教学资源。
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
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
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 Media)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
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资源管理(Instructional Resources Management)教学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对教学
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管理包括硬件
资源的管理和软件资源的管理。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项目是指致力于完成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的一次
性工作。学校教育中的项目管理,是指对学校特定教育教学项目的计划、组织、监督与调控。
项目管理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技术应用和教育改革
实验等开发项目与研究课题中。
教学过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管理
就是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管理。
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学习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及群体学习的全
部外在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软件平
台、学习工具、各种学习资源等硬软件物质条件,以及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精神因素。
此外,家庭和社区通常被认为是学生的校外学习环境。
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绩效是指人们在工作场所中通过一定的活动完成
任务所形成的业绩或成果。绩效技术是指应用系统方法,通过对目标和行为的分析、设计、
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以达到工作业绩最大化的技术。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管理是指利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和机制来促进
知识的有效生成、传播和利用的过程。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
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
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4:30 , Processed in 0.0763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