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拿走了我们学生的幸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1 06:4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拿走了我们学生的幸福?

范维胜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则笑话:
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狂魔死了之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忽听到十八层地狱之下有人在唉声叹气,狂魔就问道:“你是什么人?你在哪里?”脚底下的冒出来一个凄惨的声音,回答:“我是一个老师,在地狱的第十九层。”
读来令我心酸。
不知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炮制了这则笑话,他的身份我不得而知,他的动机我更无法了解。转而一想,这位仁兄抑或慈妹,可能就是老师。他或者她被现实的教育绑架,做了无数自己不想做的事,觉得自己离理想的教育越来越远······
为什么我这么揣测呢?正因为我在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想一想我们可爱的老师刚刚工作的几个年头,他们憧憬着一帮如天使般纯净的孩童的未来,每每念及肩上的重任,深怕误人子弟而入十九层地狱,心里总是诚惶诚恐。因为我们深知,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这些年来,我们被数不尽的老师教过,却很少真正被教育过。现在,面对着一双双信任而渴望的眼睛,我们的心是不是也如一片干涸的荒漠?我们在教育孩子吗?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拿什么教育你,我的孩子?
看着、读着周围的或远或近的老师称我们的教育理想为幼稚和徒劳,许多老师也低下那高昂的教育理想的头,也学会了顺应现实的分数、应试方为正道,我们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中苦不堪言。因为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又不肯认同理想,我们就是这样在教育的泥淖里苦苦挣扎。
读了拙文的题目,我们中的有些人不禁质问:我们孩子的幸福就那么被轻易地拿走吗?我不得不回答你:是的!在现实的教育背景下,幸福真的成了孩子们的奢侈品了。书包越来越重,负担越来越沉,课程越来越多,休息越来越少,近视与日俱增,假日渐行渐远······那些小学生蹦蹦跳跳去上学的欢乐情形了无所见。现在的孩子是准备了两个书包,一个书包放的是教科书,一个书包放的是作业本。
今天,读了李跃儿所著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仿佛阴霾的天空飘过彩霞似的,我才如梦方醒。作者用她那似涓涓细流的泉水般最最柔美的语言,解答了我心中对教育的一些困惑,使我醍醐灌顶。
老师被称为是“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她用大量的生活教育实例和最鲜活最灵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孩子如果不幸福,那父母就不会幸福,父母不幸福,那家庭就不会幸福,不幸福的家庭多了,我们社会的集体幸福感就会大大的降低!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老师认为,是老师、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曲解,对孩子心灵的漠视。

反过来,自己感到幸福,才能让孩子幸福。所以说,教育孩子要从教育成人着手。李老师似乎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培养出好的教育者,因为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躲着一个问题家长或老师,而不合格的父母、老师教不出合格的学生,这些不合格的学生将来又总是充当着不合格的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因此,改变成人的教育观念,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途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鞋匠,只有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幸福。可是,现在的教育之鞋存在太多太多的问题,远远不能适应每一个孩子的脚。

李跃儿老师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不仅能从自己失败的教育中反思,还能以宏大的目光和心胸,充沛的爱心和精力,面对社会问题,向历史的先行者学习,切实构建和实施针对中国现行教育弊端和适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方式方法。李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精髓就是用自己心灵之笔书写了教育的爱的灵魂、本质和价值观。

是老师,就应该有智慧的爱。如果你是个有爱的老师,还不够。因为这种爱不是推挤作业,占用时间,除去音体美,只问理化生。这种爱应该是智慧的爱。如果老师拥有的是智慧的爱,那么他的课堂上就能让孩子心中开出莲花来。李老师有这么一节课,她给孩子们讲猴子和老爷爷的故事,这原本是一个人与动物互相爱护、和谐相处的故事,但李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生硬灌输;而是借助情境渲染,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其中,一起来改变着老爷爷和猴子的命运。孩子们听完了之后,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几乎全都热泪盈眶。这个过程,不但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也使他们分清了善恶,铭记做人的准则。

而我们的一些成人总是在扮演着伊甸园中上帝的角色。教育和爱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教育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而爱育却是自由平等的。你是要居高临下地从成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出发来爱孩子呢,还是蹲下来从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来爱孩子呢?两者的区别其实是也就是李老师所说的“上帝之爱”与“天使之爱”的区别,这也是愚昧之爱与智慧之爱的区别。然而智慧之爱绝非易事——它不仅应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也应有潜移默化的实践。因为我们在育人,而非教书。

李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案例。有个班级新转来了一个插班生,他无意识地把刨过的铅笔皮倒在地上,同桌看到之后,就不想和他再亲近了。等到他第二天又这么做的时候,前后桌的同学也疏远了他,不出三天,全班同学都知道他是一个破坏环境卫生甚至不热爱集体的“坏”同学。怎么办?用强行管束的方式对待孩子,还是用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孩子的内心都是公平的,他们的体验会让这个孩子慢慢地改变。这也是老师的智慧的爱会换来他们的回报,促使他们更加发奋努力,更加自觉遵守纪律,因为这样做能让老师感到快乐。虽然纪律和秩序是社会人步入尘世尽而有之的高级本性,但要使个体的人建立集体的意识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假如需要靠教师个人的绝对威严来约束的话,不但不能够长久,也挑战了威严本身。

相反,当爱的渠道被成人世界有意无意地堵塞的时候,当心灵因为缺少爱的滋养而日渐干涸的时候,就像蕴藏在地下千年的火山或者积蓄在堤坝边的洪水一般,迟早有一天会演变成对自身、对家人、对社会的灾害。暴力,是爱受挫的不良后果。希特勒就是一个因被爱遗忘而向全世界疯狂报复的最最典型的例子,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大失败。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盘古开天辟地时就存在在那儿。但是,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有多少教师能够准确的回答?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担负着两个重担,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将品格心灵化,让知识智慧化,即所谓“知行合一”。而我们的现行教育无“智”无“行”,有的只是可怜兮兮的分数,这就是现实教育最大的失败之处。


李老师说,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零散的方案,更不能把一些“招数”看成是教育的本身,因为这些招数往往只会对某一类甚至某一个孩子起作用。比如现在很多家长盲目地追随一些出版界热推的所谓畅销书,什么《哈佛女孩刘亦婷》、《儿子韩寒》、《千万别“管”孩子》、《孩子不能不管》等,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人眼花缭乱却莫衷一是,如果依葫芦画瓢,只会造就一个“四不像”。

有人说,我们现在身处一个盲人摸象的时代,这句话说对了!什么赏识教育、情景教育、成功教育、自主教育等等,教育者人人都在探索教育的真谛,却永远只是摸到头的说头,摸到脚的说脚。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优点,但已经把教育肢解成了一个一个的零件。教育者只有找到一种适合绝大部分孩子的教育方式,才能称得上是成熟的教育。才可以说理解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价值何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可耻?······对于这些问题,小学生的回答是简单的,纯朴的,而成人的回答,则或多或少带上了一分世俗功利色彩。

在刚刚工作的时候,我班里有个家境很差的小男孩,父母亲都是农民,收入微薄。因此在班级里显得自卑胆怯,也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但每到上我的语文课,他就显得异常活泼,“亲其师,信其道”,大约是由于我平时比较关注他,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特别关心了吧。有一天上课铃响的时候,他突然神神秘秘地往我手里塞了一个东西,我一看是一个很破旧的塑料狗狗,浑身红色的油漆已经掉光了,露出灰黑的底色。我知道这是他送给我生日的礼物,但是由于上课了,我就匆匆说了声谢谢,然后把狗狗放在一边的台阶上,去上课了。没想到后来上完课之后居然把狗狗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事后我明白了那个狗狗是他从小到大唯一的玩具,他把他当作珍宝送给我。可我却视为弃物,压根没有放在心上。是啊,在他的心里,有什么能比这个破旧的狗狗玩具更珍贵呢,而我却如此轻易地遗忘了它。我这样的老师不知道以后能否教育他对于人的尊重,也就是说我对于他的教育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作用了。

在成人的心中,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呢?现代的文明,绝大部分归功于物质的文明。我们高喊自己生活在一个高度文明的世界,但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出现了混乱,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互相冲突,以至于人们就在多如牛毛的价值观里迷失了自己。我们现在不又在进行价值观的大讨论吗?我们忙忙碌碌的在追逐什么?有了50平米想要100平米,有了100平米想要一幢别墅的大有人在……世人的物欲什么时候能得到满足?不能满足就不能幸福!即使有一天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活着干什么呢?是不是要像穷得只剩下钱的富翁一样去跳楼?某人在一年之内成为千万富翁,他成功了!某人捐出100万来赈灾,他真有爱心!某人花1000万买了一幅世界名画,他真有品味!什么时候原来我们的世界已经离不开用物质多少来丈量精神的贵贱了!我们的教育价值究竟在哪儿就迷失了。

英国历史学家威尔斯说:“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比赛。”二十世纪人类的灾难不正是价值观错位的人祸所造成的吗?这与人类的教育价值不无关系。

我们知道,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生活资料特别紧缺,人们往往需要排几个钟头的队去领马铃薯,然而他们饿着肚子唱着歌,任头顶上的樱桃树结满了红红的樱桃而没有一个人去采摘。因为这些红樱桃是他们的精神食量,是比填饱肚子更为重要的精神力量,这是神圣的教育在他们心中埋下的幸福种子。真正的幸福决不是物质的无限攀比,而应该是精神的无比富足。让孩子感到幸福的前提是成人感到幸福,让我们的内心随时积攒幸福的感觉,总有一天这幸福会溢满你的心房。届时,谁也拿不走你和孩子的幸福了!

读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教师,你是注定要成为掌握着娴熟“招数”的教书匠,还是成长为真正树人育才的教育者,我们不能不作出智慧的回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9:15 , Processed in 0.0620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