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2345”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4 19:1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345”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文章作者:刘加欣 王洪芳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小学总第217期 2012-4-1

  •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这个发展是长远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了“12345”,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教学质量显著。
        一、实现一个核心目标——学生发展
        激活学生的阅读潜能,发展阅读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引导生命成长。
       二、完成两项基本任务——会读书,爱读书
        在阅读中摸索读书的方法和途径;在大量阅读精华经典中熏陶心灵,让阅读成为一生的好习惯。
       三、做到三个方面的突破
        1.突破“举一反三”的肢解内容的学习体系
        课改进行到现在,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已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为了追求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用,出现了这种情况:搬用数学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的学习体系,将语文学习的内容肢解,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情感体验、生命对话、陶冶学生心灵的学科意义,使学生失去了持续学习语文的愿望、兴趣与能力。突破这个体系,让当下的语文学习对后续的、终身的语文学习有用,而不仅仅是能用学得的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突破“为学语文而教语文”的整齐单一的阅读内容
        长期以来,语文课就是在上语文课本,翻来覆去地学,重复机械地练,使语文学习失去了创造性,学生的思维打不开,走不近作者,走不进文本,体验不到语言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更不用说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语文教学承载着让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的使命,所以,语文教的就是文化,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这是语文有效性的本质。
        3.突破华丽繁杂的阅读教学形式,把课上得简单一点
        新课改以来,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简简单单上语文”的观点。我觉得这个简单是针对有些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过于讲求形式,过于追求课堂华丽而言的。语文课的简单,不能理解为粗略和放任,不能一提简单,就成了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一言不发,小组自行探究讨论就完事。我理解的简单是这样的:教师备课充分,使得课堂布局得当,各个环节流畅自然,化繁为简,这是“胸中有丘壑”的缘故,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用一生在备一节课。学生呢?静静地读,认真地听,细细地揣摩,慢慢地品悟,专心地写,美美地诵。
        四、落实四项策略保障
        1.培养语感
        语感教学,就是将语言植入学生的感情之中,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以此来保证小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珍贵的人文性,像真挚的情感、鲜活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行动力等,不至于因为课堂的教学活动而丧失。
        2.大量阅读
        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拘泥于课本中的二十几篇文章,必须把学生投进语言的海洋,让学生学会阅读,热爱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跟名人对话,跟伟人对话,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温暖学生的心灵。可以分四种类型的阅读:(1)激发兴趣的阅读;(2)搜集资料的浏览性阅读;(3)结合课文学习的扩展阅读;(4)结合学生年龄、学段特点的经典积累。
        3.思考、交流、积累,将阅读上升到“读文化”
        一是读写结合。一方面是学习课文后,结合课文内容的写作;另一方面,读了课外书后,学生写的内容可以有这么几个方面:(1)积累性质的摘录写。名家名作里有许多名句箴言,学生读后可以积累下来,记在“读书卡”上。我班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活页的“读书卡”。一开始写“读书卡”,我给学生提供了七个栏目,让他们自己选择至少四个栏目来写,这七个栏目是:故事梗概、作者简介及背景、字词库、优美句段、读文启示、精妙构思、语言特色。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新性地写自己喜欢的内容。(2)综合归纳性质的主题写。例如,读《三国演义》,我们写读书笔记的第一个主题是“人物评论”,我给学生提出指导意见,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写的时候就像易中天那样先说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要写好这个,就得回去再细读作品,边读边写。这样就做到了以写促读,以读促写。(3)摘录与感悟相结合来写。我们的读书笔记,大部分是采用这个形式写,就是一篇读书笔记中有积累的栏目,也有自己理解感悟的栏目,这样既能积累一些经典的东西,又能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二是开读书汇报会及主题交流会。学生读书,写读书笔记,如果没有及时的交流反馈,就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充满兴趣地去细读作品。所以,我们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读书汇报会之前,教师要先认真读学生写的读书笔记,了解学生对作品把握理解的程度,对作品的兴趣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确定几个讨论的话题,在会上交流讨论。讨论话题的确定,还可以单独跟学生作调查,征询学生的意见。例如,我们读了季羡林的作品后,学生写了三个“主题读书笔记”,第一个是“我印象中的季爷爷”,第二个是“德国印象”,第三个是“作品赏析”。
        4.实现隐性评价,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我们采取了两种评价并行:一是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小组长及小组成员。主要评价小组中每个成员课堂参与、作业质量、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以记分的形式完成;二是教师及小组长给予精神鼓励。例如,教师组织班级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汇报会等活动,活动中能成为优胜者的都是长期读书积累的结果,这种鼓励对学生的影响更有震撼力和持久性。
        五、创新五种课型
        1.美读课型
        这类课适合上得美一点,大多是一个单元的讲读课文。特别是到了高年级以后,这类课文一般是名家名作,里面有好多美的因素可以挖掘。大致的流程是:(1)师生课前准备——进行阅读学习:①阅读作者的生平介绍;②阅读作者的代表作品;③阅读文本,写出批注。(2)课堂学习过程——进行感悟体验:①设景造情;②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③扩展阅读。
        2.简单读课型
        第一类:创设情境,以读代讲。教材中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上得很简单,简单到学生自主阅读就可以,无须再讨论讲解。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彩色的非洲》,其所属单元的主题是“异域风情”,我先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非洲是什么样子的,把学生的思维带到非洲的环境中去,然后通过中心句和过渡句了解课文的内容。接下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喜欢的情感。一节课,学生读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并且不时地小组研究一下应该怎样读,哪些词语和句子要特别渲染一下。学习效果非常好。
        第二类: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例如,教学《刷子李》这篇文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可直接让学生把内容方面、情感方面、表达方面的疑问提出来,讨论解决,然后把能表现“刷子李”高超技艺的精彩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味道来。
        第三类:把一个单元统起来学习。例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五组课文,四课分别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组课文主题明确——感受父母之爱,这学生都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体验又比较深刻,很容易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梳理情感,深化对话。所以可以四课统起来一起感悟,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自己的“阅读学习”,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师生对话感悟,用一节课的时间总结表达方法。这样,三节课就可以基本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了。
        3.自读课型
        这种课,读的内容多是课本以外的,高年级读整本书的多一些,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精彩文章。从时间上分两类:一是整节课的阅读;二是做作业后小时间段的阅读。从活动内容上分:一是可以专心读本阶段确定的书目;二是可以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师生可以共同读书,课堂以静为特点。
        4.比赛课型
        这种课型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初读之后“读正确”的比赛,也可以是学生细读之后“有感情地读”的比赛,还可以是学生积累一定经典文章之后的背诵比赛。
        5.读书汇报交流课型
        这种课型就是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1)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的内容;(2)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进行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3)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4)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作者单位:山东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33 , Processed in 0.0760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