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新读写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6:4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新读写教育
美国 江卫社

每当从年青的学生和亲友那儿收到问候性的电子邮件的时候,我常常很惊讶,他们有的连最基本的电子邮件书写格式都不会:要么是没有主题,要么是没有落款,要么是不成段落。收到这样的电子邮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为他们感到遗憾,虽然很认真地读了,但总觉得缺点什么。这些学生和亲友都受过或正在受高等教育,但他们却不会在网上进行正式而礼貌的书面交流。如果不接受正规的数字化读写教育,将那些不会在网上进行有效读写交流的人群,归类为“新文盲”,是很恰当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恐怕是在中国的现行教育体系中,并没有把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另一种教育——“新读写教育”纳入到很多地区的小学、高中以及相当一部分高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中,或者即使纳入了,也没有严格要求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具备一种技能,能够习惯性地把这些技能运用到教学与生活中,并进一步将信息技术的运用转化为一种“本能”和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是新读写教育呢?新读写教育(new literacies)似乎可以看作是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以屏幕、代码、像素等代替传统的书写材料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与技能,从而让学习者也能利用这些技术手段,自主学习与交流的教育形式。新读写教育在中国之所以没有受到广泛重视,除物质条件限制外,还可归因于应试教育的“定向功能”:要考的就是重要的,不考的就是不重要的。而西方教育重视“新读写教育”,其根源却在于教育要体现“实用功能”:有用的就是重要的,生活中要用的就是要学的。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世界上最先进的搜索引擎如Google,全球闻名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都出现在美国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当了多年的老师,但我实在也没有系统而正规地接受过这种新读写教育,以前在国内读研究生时考过计算机一级,但那点知识考试一过就很少再用,唯一现在还派上用场的就是五笔打字。以后经常用的word办公软件也只是学会一点皮毛,还有许许多多的编辑功能都不会用。那时候的我,按现在标准来看,也应当纳入“新文盲”群体。以至两年前我申请留学的时候,拥有国内重点大学博士学位的我,刚开始时用电子邮件与国外的老师或学校招生人员联系,都没有回音。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那些很不规范的电子邮件,极有可能都被扫进“垃圾箱”里了。有很多人认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只要会打字,会书写储存文件,会接发电子邮件,会翻网页就行了。可对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老师来说,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在美国所攻读的教育硕士课程中,至少有三门课程是有关教育技术的。从简单的网站评估识别,到复杂一点的网页制作,再到多媒体课堂设计,美国的教育专业似乎早已把“教育技术”作为每个教师重点必修的课程了。对于学生,美国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计算机课程。或许由于不少家长对于幼童触网还有不少疑虑,每学期初,学校都会发给家长一份协议,协议中含有是否同意让孩子上网学习的条款。或许是对于美国学校网络管理的信任,每一次拿到这份协议,我都会签字同意。两年多来,8岁的女儿已经能在网上习惯性阅读,完成一些短文阅读训练,效率还是挺高的,也没有沾染上所谓的“网络病”。
中国的新读写教育起步较晚,普及工作似乎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规范。这给那些成年后才触网的“网络移民”增加了不少痛苦的体验。记得1987年,刚走上工作岗位年仅18岁的我,还从没有见过电脑。直到十年以后的1997年,在我攻读硕士学位的第一学期,才开始有机会触摸键盘。对于电脑的无知使我每次上课都觉得有很多困惑,上机操作的时候更是笨手笨脚。我的一个室友更是出了名的“一指禅”,他只能用右手食指一下一下敲击键盘,那种笨拙的专注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另一位因得急病几年前去世的历史系的同届校友,他考完计算机课程出来的时候,痛苦得捂着肚子直喊难受。我考完以后,也是大汗淋漓。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对“教育技术”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总自以为是地认为电脑技术的广泛运用,多媒体对于人的多方位感知刺激,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人对于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对于各种网上课程,我更是心怀芥蒂。尽管国外各种教育研究杂志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地说,网上课程与面对面讲授课程的效果没有实质性差异。我一直怀疑这些似乎很有说服力的数据的真实性。但是,作为新读写教育重要形式之一的网上课程对于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对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你一打开网络视频,轻轻一按鼠标,就能聆听世界级大师们的授课的时候,谁还能说策划、制作、上传、翻译这些视频资料的人,不是在从事最有意义的教育工作呢?问题是,如果大师们自己就能制作这些视频,自己就能将教育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作个性化处理,这样的视听教程比起那些分工制作的,将会更加吸引人。中国的新读写教育是否会朝这一目标努力呢?我们拭目以待。而在美国,精通网络技术运用的各科教授却到处都是,教统计的同时在教授Html 指导教育心理的同时又能讲授多媒体课程设计。
对于中国而言,新读写教育更深层的意义或许还在于开启民智。韩寒说,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商和官员不断下降的道德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商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网络交流。故而这一矛盾具体又体现为:人民群众利用新的数字化读写技能寻求真相的需求及不断增长的新读写技能与治人者简单粗暴而又专横的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英国17世纪启蒙思想家John Locke 认为,如果一个人能改变人们的环境和教育,他就能创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社会。新读写教育就是一个能打破思想垄断,改变教育环境,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且不说那些“新文盲们”已经开始在网上跃跃欲试,更不用说传统日记渐渐被微博、博客所代替,单是那些年青的“网上土著居民”网游世界的本领,就足以让顽固分子们望网兴叹了。但由于中国网络环境的局限和一些管理者的有意误导,恋网的年少子弟似乎总有不良少年的影子。网络伦理教育的缺失,网络法制的不健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给新读写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一些早已恐惧网络的大人们终于找到理由将“洗澡水连同婴儿”都一同泼出去了。新读写教育如果走上规范化,就应该让师生都能有条件学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信息共享、知识交流的平台,让网上的公民都能遵守普世的规则,让所有网客都能合法地在网上自由寻求、评价和使用新信息,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通过新读写教育,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开放的、理性的、自由的、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伦理法则,继而让这种新关系进一步影响现实社会,为现实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9:08 , Processed in 0.0584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