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我想带给孩子的是文学阅读,我想给孩子完整的东西,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我觉得对于这本书来说,是最好的方式……面对亲人的
离去,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幽灵,我没有跟孩子做科学的探讨,我只是给孩子讲述。虽然没有不断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我觉得他们读懂了。
问:你的课是怎样考虑文本和教学风格的一致性的?
刘老师:选择文本的时候,会比较注意契合我的风格,喜欢这个故事,一定要把我对故事的感受讲给孩子听。启发孩子回忆跟自己祖父外祖父的生活细节。很多孩子对自己的爷爷辈的人的爱是不屑的,不放在眼里,希望改变这个状况。文学味道,是有技巧的。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值得我们欢呼的,也希望他们能坦然
的面对一个生命的失去。
观摩讲述大赛。怎样为孩子们讲述儿童文学作品,怎样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本届论坛在前一届论坛成功举办第一届讲述大赛的基础上,特别举办了“爱心树”杯第二届亲近母语全国小学教师讲述大赛的现场决赛。六位来自山东、四川、上海、江苏等地的佼佼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同行们感到后生可喜,信心倍增。请看
与会代表的现场报道:
“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聆听就开始了,讲述就开始了……”端庄秀丽的
“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成员岳乃红老师主持了这次讲述大赛。首先上场的久艺甜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小蜡笔头儿》。“每个孩子都是故事的热爱者,每个教师都是优秀的讲述者。”接着是李兰老师的经典故事《爱心树》、姚君丹老师的《石头汤》、薛秀莲老师的《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潘艾老师的《壁橱里的冒险》。“因为讲述,让我们得以亲近经典;因为讲述,让我们更优雅,更富有诗意。”最后上场的是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小学卢洁萍老师,她带来了《鸭子骑车记》。这是一个讲述一只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所有人热情和灵感的鸭子的故事。“你见过鸭子会下蛋,会……但你绝对没有见过鸭子会骑车……”讲述就这样轻松开始了。她时而模仿那只可爱自信的鸭子,时而模仿憨态可掬的母牛,时而模仿细声细气的小老鼠,观众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笑声和掌声。再加上她对文本恰当的理解,最终赢得了97.1分的好成绩,摘取了本届大赛的桂冠。徐冬梅老师盛赞这位选手是个优秀的“童话剧演员”。
最后,“亲近母语”发起人徐冬梅老师对本次讲述大赛决赛进行了点评。
提出了“讲述”的三个要素:第一讲述要有“书”。一个高明的讲述者,他会躲在书的后面,将书里的故事和意义准确地传达给孩子;第二讲述要有“我”。风格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记叙的,但要对阅读进行指导;第三,讲述要有对象感。物中有人,眼中有孩子,眼中有交流,讲述经典,讲述生活!
参与亲子沙龙。“在儿童阅读的教育现场,所有的老师成为母亲,所有的母亲都是教育者,我们一起携手,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盏心灯!”会议第一天的晚上,300多与会代表饶有兴趣地分乘五辆大巴前往本届论坛的承办单位——上海市日新实验学校参加论坛专设的“亲子共读沙龙”。许多代表以老师和妈妈的双重身份,与梅子涵、朱自强、彭懿、阿甲等特邀的专家、家长共同探讨书香家庭建设以及亲子阅读的经验和策略,深感教书育人责无旁贷。
“孩子的阅读兴趣偏好于百科类知识,比较狭窄,该如何拓展?”、“家有二年级男生,想把阿凡提的故事带入孩子的生活。想问一下哪个版本比较好?”、“我是一名老师,也想把儿童文学阅读搞起来。但是家长的文化素养、经济条件参差不齐,我该怎么办?”、“我的孩子很喜欢看课外书,可是他平时的举止怎么没反映出来呢?”一个个问题现实而直率,一张张面孔期待而急切,一阵阵掌声热烈而真诚,正如一位目击者所说,“虽然有些问题问出来显得实践不足、对孩子的阅读喜好和阅读规律并不明晓,甚至出现了功利的问题,但是那份热情和真诚犹在。”“要说亲子论坛,轻松与严谨、经验与理论、困惑与点拨,都在几位专家的话语中得到解答。很欣赏答者的直率、实在和风趣。”你听,你看:
“应仔细发现与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带领孩子进入广泛阅读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或是仅仅把书扔给孩子。需要我们拿起书来……”、“读书不是种南瓜,今天种,明天收。读书本身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要得到什么。阅读留在记忆里的成长是渐渐的、缓慢的,却又是相伴一生的财富。虽然儿童文学很实用,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不少的问题,但不能作为一种实用的东西来处理。亲子
共读应该作为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家庭生活,是一种持久的生活方式”。
聚焦课堂
追求有效教学
儿童阅读绝不等于课外阅读,儿童阅读推广将给小学语文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出发点,本届论坛集中两岸儿童阅读推广界的名家名师聚焦小学阅读课堂。为了避免流于形式,追求有效教学,让老师们从看课听课中学会思考,学会上课,学会听课,学会说课,学会评课,更有收获,每一个执教者展现真实的、有追求的课堂,每一个板块有一位名家深入评课,每一节课后让听课的老师们深度互动。
儿童散文为主体,重点展示。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体意识相对弱化,通常把一切叙事性的文章归于所谓的“记叙文”,其实“记叙文”不是一个具有教学意义的概念。论坛特请苏州市百节好课教师、吴江市教学能手张学青执教“儿童散文”《月光启蒙》,作为第一板块,首先呈现在代表面前。她热心语文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着力于语言吟诵与讨论研究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高品位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语文教得鲜活而扎实。一位代表这样评价她的课:“这次开头是口耳相传的吴地民谣,我能听懂些,却不确定,上海学生居然不能用方言读民谣,小青倒也不急。字词的溯源,母亲的歌声,现实生活与想象生活的交织,作者煤矿工人与诗人身份的差距,还有那令人佩服的问与解,如此不露痕迹。资料的拓展,让孩子对文本有了更好的理解,而这都源于教师的分析把握,更难得的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似乎就是那么柔和的月光,浅浅氤氲,把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母亲的感情糅合在一句句民歌童谣中……这样的课给孩子足够的广度和深度,让想象驰骋,让好奇心深掘,文本已经不再是油墨已干的画,而是一条注入了声色的浩荡河流,彼此有激荡有冲撞,有新的体验注入,有新的想法迸发。”
课后,台下老师问:散文在教材中比例大,甚至是散文的天下,怎么教?担纲主评的王荣生教授说道:“从课的流程看,第一是了解课文,第二部分是体验……了解是体验前的环节,是启动的环节。从后面的体验看,了解是对文字的内容掌握。体验是读者(学生)的感受。这里利用了很多外加资源:让学生拍手跺脚,在音乐声中读,老师的唱。对课文的体验往往要运用外部资源。另外,感到印象深刻的就是体验和理解。很多人理解为学生自己读读,简单等同于朗读的感受。这里学生活动、情境、体验达到了自己反复读不可达到的深度、厚度。老师在过程中有必要的阐述式的解释。起点是芳香。围绕问题阐述。体验和理解深入,情感与认识是交互的,统一在一起。” 朱自强教授在点评下午的课时,也说到了她:“张学青抓散文也非常巧。儿童文学与语文不同的是,自己要喜爱文学,进入到文学世界中,掌握理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如果从诗的语文来说,从抒情散文来看,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有价值,能生长。为什么是芳香的音韵?老师也抓住了有些陌生化的修辞,其实是比较典型的诗歌修辞……文学的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在中学,都会让我们看到很多,如果不了解会看不到。”
多种文体同台展示,相得益彰。在突出散文主体的同时,汇集了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多种体裁,童话、图画书、神话、科学说明文、童诗等,还邀请了来自台湾的著名诗人、康轩版教材负责人陈木城先生献教童诗,并介绍台湾的小语课堂。从学生的年级看,二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安排;从教材的版本看,北师大版、苏教版、台湾康轩版,以及原版儿童文学作品、自编的校本教材都有呈现;从执教的课型看,阅读欣赏、名著导读、文化阅读、科学阅读、童诗创作等都有涉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科学”板块,一位代表想:“语文、历史、科学,如何舞出文化的旋律?值得期待。三位老师分别为大家呈现了关于神话的《开天辟地》、关于历史的《郑和下西洋》、关于科学的《麋鹿》这三堂课,倒是引起大家对这一新生话题的更多思索。”
李庆明老师主评时也说:“科学的文化阅读,历史的文化阅读,神话的文化阅读……今天的阅读,又好像是放在语文名下的一种多元化的阅读。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文学味道”……我个人的感觉是,科学、历史、数学也好,这些学科的知识,应该是有多种形态的,它们跟文学未必是没有关联的,事实上我们也有很多科学的文学的作品,有很多历史的文学的作品,甚至还有数学的文学的作品……文化能给人带来一种情怀的操练,一种追根问底追问宇宙与生命本源的情怀;给我们带来一种冥思,通过这种冥想和沉思,带来智慧的启迪,灵魂的拷问。”
中学、小学同题童话教学成为论坛最受推崇的板块。小学执教者周一民:儿童阅读推广人,江苏省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首创人,任教于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中学执教者郭初阳: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致力于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范式——“踏实”与“凌空”的结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两位“王子”都教安徒生的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正如代表们评价的那样“欣赏了当前语文教学前沿的两位年轻男教师的风采。学生不一样,一个是小学四年级,一个是初一;构思不一样,一个形象,一个理性;但他们的大将风度实在潇洒、帅气、迷人。太有才了!……精彩的互动时又引发了一个重大课题,小学中学如何衔接,小学教材如何重构。主持的成老师真是宝刀不老,言辞犀利,随时将两个黄口小儿的言语瑕疵无形中驳倒。崭!真崭!”主评发言也给予高度评价:“两位老师对语文课都是驾轻就熟,有那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在课堂上那种非常从容、非常放松的姿态,其实,背后我知道他们做的那些案头的工作,做的那些思考,但是那些厚重的东西当呈现的时候,就是非常轻松的,当然也是很快乐的一堂课。我是感觉确实是高手,就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这两节课可以说是相映生辉,相映成趣,是平分秋色的两节课。对我个人来说,也促使我思考儿童文学用于语文教学的时候,它的一些方法、规律……郭老师语言的那种干脆利落,思维的严谨和敏捷,还有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那种自信,我觉得这种风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就对你老师有一种信赖,愿意跟着你来学习。另外,他的技巧,跟周老师一样,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他们其实都很有点子,设计的问题都很巧妙,这是一个技巧的东西。”
【结语】
再精彩的戏终有落幕的时候,“对于搞好儿童文学教育没有什么捷径,一线教师起码可以做儿童文学的爱好者,鉴赏者,写作者,儿童文学世界需要教师领跑,才能更好的亲近母语”。
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
朱肇祺
2008年4月3日